第五节 基层组织建设
对基层组织的每次换届,市委都十分重视,依靠有关中共党委和统战部门,帮助基层组织选好领导班子,顺利进行新老交接,注意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通过换届,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2001年3月底和4月初,市委结合2001年基层组织换届,先后召开区县主委和高校、系统主委座谈会,听取《关于2001年基层组织换届工作意见(草案)》的修改意见,同年4月10日,市委审议并通过了这个《工作意见》,要求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注意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代表性、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中青年骨干进换届后的领导班子。2006年各区委及直属基层组织换届工作完成后,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中,新进成员占36%,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8岁,硕士以上学历占31%。2011年年初,市委就召开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对基层组织换届进行专题部署,制定下发了《致公党上海市委关于2011年区委及直属组织换届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保证了换届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市委积极与相关中共统战部门沟通,就组织规模和换届人选等问题展开协商,为顺利换届提供了政治保障。市委领导还逐一走访基层,倾听意见,解决疑问,统一思想,为换届营造了良好氛围。是年年底,所有区委及大部分直属组织顺利完成换届,经换届调整,新进班子成员占39%,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了3.6岁,硕士以上学历者增加20%,班子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17年3月底,经换届调整,各区委及直属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中,新进班子成员占49.2%,成员平均年龄49.6岁,硕士以上学历者占59.2%。
市委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力度。结合2001年基层组织换届,市委在对全市40个基层组织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抓了基层组织的升格;从有利于工作正常开展的角度,对某些基层组织作了适当调整,进一步处理好了条块关系。2003年,随着杨浦、闸北和长宁区组织相继升格为区委会,上海中心城区已经全部成立区级委员会。2004年,金山区支部升格为委员会,成为上海第一个郊区委员会。2005年、2006年又有一些基层组织升格和新建。按照市委制订的组织发展总体规划,致公党市委相继在宝山、闵行、青浦新建了组织,并开始筹建松江支部;2008—2011年对嘉定、闵行、宝山组织升格;完成了南汇区支部并入浦东新区区委及成立新黄浦区委的组织调整工作。2014年,市委调整和充实了闵行区委、金山区委和上海大学委员会领导班子,松江区支部正式成立,崇明县支部筹建之中。2015年,市委积极推进建立奉贤和宝山区委(筹)相关工作;崇明县支部成立,实现了全市行政区域致公党组织完全覆盖的目标。2016年,闸北、静安区委撤二建一,成立了新的静安区委,东华大学支部、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总支升格为委员会;青浦区支部升格为总支部委员会,各区委和大部分直属组织完成了换届工作。与此同时,市委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和系统组织的新建、筹建、升格等工作。致公党第五届上海市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直属基层组织及二级支部建设工作,支持浦东新区委员会在留学回国人员集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党员,成立张江支部;在黄浦区建立社区支部,取得的成效,受到致公党中央关注。
市委十分强调基层组织建立和健全组织生活制度。要求基层组织每年要制订年度计划,年终要总结并进行汇报、交流。原则上支部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组织生活要制度化,会议内容要信息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组织生活出席率保持在70%。每年组织一次参观、学习考察活动。基层组织负责人要主动向所在单位的中共组织通报工作。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委建立了区组织主委、直属基层组织主委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交流基层组织参政议政、自身建设、境外联谊、服务社区等方面的经验,沟通市委与基层的联系。市委还决定由市委领导分别定向联系几个区级组织和直属基层组织,以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指导。
2000年11月,在“中国致公党全党自身建设工作”会议上,致公党上海黄浦区委、浦东新区区委(筹)、上海交通大学支部被授予“全国优秀基层组织”称号。2010年,致公党上海市委及徐汇区委等6个基层组织被致公党中央评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2014年,致公党上海浦东新区区委、虹口区委、科技系统委员会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先进集体,马瑞霞等13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刘筱莉等2名党员被评为优秀组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