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工部局新大楼的筹建

作为一个“集合”城市,曾经的上海公共租界无疑是上海的核心区域。任何一座运转有序的城市,都需要一个运转高效、系统完备的市政管理机构,上海公共租界先后设立了道路码头委员会、工部局等市政管理机构,彼此联系,一脉相承。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其前身即为上海租界道路码头委员会。工部局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租界安全,保持清洁卫生,修筑道路、码头等公共设施,其依靠征收房捐、地税、执照捐、码头捐等税费,维持自身运转。

租界创立后,人口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各种建设项目随之增多,因此租界管理也日趋繁复。原来每周召开董事会,处理日常事务,后有了专门处理各种事务的总办出现,具体执行董事会的命令。1860年8月,工部局董事会正式任命首任总办皮克沃德,并决议“今后一切有关工部局事务信件可寄交总办处理”上海市档案馆编译:《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01页。。总办处理工部局的一切日常事务,工务处、财务处、卫生处、警务处等各处室,皆在总办领导下办公。由于处室的增多,工部局雇员亦逐渐增加,此外,租界的诸多事务需要协同处理,遂产生了对办公场所的集中需求。事实上,早在1872年的《上海英美租界街道图》中,就显示工部局在该地办公,并相继建造了中央巡捕房、中央救火站等建筑,工部局拥有该围合区域的部分地产。1896年,工部局在南京路、广西路和贵州路口建造了工部局市政厅,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部分缓解了工部局的办公问题。虽然工部局通过建房、租房等措施,安排了一些办公场所,面积较以前有所扩大,但各部门办公地点分散的难题始终没有解决,缺少一个集中统一的工作场所。随着20世纪初租界的扩展及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筹建新的、集中的办公场所迫在眉睫。

图1-1,20世纪初的外滩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