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族姓氏的拼音
刘新中
(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2)
提要 新加坡华人的姓名写成汉字与中国大陆没有分别,但是写成拼音时就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拼法纷繁,与中国大陆现行的姓名拼写差异较大,文章以新加坡主要姓氏为例分析了新加坡华族姓氏拼写的现状,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姓氏在不同方言中读音差异。
关键词 新加坡华族 姓氏 拼音
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独立,同年10月1日,总理公署发表文告,颁布了这个国家的语文政策:“在新加坡,四种官方语文——马来文、华文、淡米尔文和英文——都是同等地位的官方语文。马来文是我们的共同语文,是我们的国语。”由此,新加坡确立马来语为国语,官方语言(或称工作语言)以英语为主,华语也是官方语言之一。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2010年人口普查报告,新加坡公民人数为323万,永久居民为54万,其余约131万是非居民,截至2010年6月,新加坡人口首次突破500万大关,达到508万。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口的种族比例过去十年基本保持不变。华族仍是最大种族,占公民人口的76.2%;马来族占15.1%;印度族则占7.4%。人口普查报告没对土生土长的公民和新入籍的公民加以区分。2011年,新加坡人口已达518.37万。
华人人口超过76%的新加坡,1979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讲华语运动”使新加坡的语言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新加坡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注意到,新加坡在鼓励推广华族共同语时也保留了语言文化传统的多样性。这在新加坡姓氏拼音上有清楚的反映,然而新加坡的姓氏拼音与中国大陆的姓氏拼音有巨大的差异。
当我们翻阅新加坡黄页以及学生点名册的时候,就会发现新加坡华人姓名的拼音非常有特色,它充分体现了多样性与兼容性的统一,给我们的研究和观察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材料。新加坡华人的姓氏和中国的汉族一样,如果用汉字书写就没有区别,但是转写成拉丁字母时,新加坡人称之为“英文名”,拼法可就复杂了许多。比如“张”竟然有8种不同的拼法:Chang、Cheong、Cheung、Chong、Teo、Teu、Teow、Tiong,加上汉语拼音的zhānɡ就有9种不同的拼法,换句话说,同一个张姓在新加坡如果用“英文名”的拉丁字母来转写,就会有9个不同的姓氏!平常报章上新加坡姓名的拼音似乎也很奇怪,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Lee Kuan Yew,新加坡前国务资政吴作栋Goh Chok Tong,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Wee Kim Wee,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新加坡前副总理陈庆炎Tan Keng Yam,这些姓氏的拼法之多、拼法之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就姓氏的拼音问题作一些考察。本文考察的材料是新加坡电信有限公司及黄页(新加坡)有限公司出版的截至2008年3月的《商业/住宅用户名册2008/2009》以及英文的Residential Listings 2008/2009,此外还参考了部分学生的点名册。
在新加坡国民中,超过75%的人是华人,相对于马来族、印度族等而言,称为“华族”。华族人口祖籍大多为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母语方言分别为闽方言(包括新加坡华人所称福建话、潮州话、海南话)、粤方言、客家方言。这几种方言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因此不同方言背景的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语言障碍的。
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一个新兴国家,地处东南亚南端,所处的环境导致新加坡在社会、历史人文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有差异。反映在语言上,新加坡华语与大陆普通话之间有一定差异,有鲜明的新加坡色彩。
从历史形成看,新加坡早期的华人社会由不同方言民系构成,根据1957年的社会调查显示,当时占全国总人口75.4%的华人最少是由12种方言的人口组成,包括闽方言(包括新加坡人所说的福建话、潮州话、海南话、福州话、兴化话、福清话)、粤方言(即新加坡人所说的广东话、广西话)、客家方言、其他方言(即新加坡人所说的上海话)等。这几种方言主要是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等,它们差别较大,互相不能通话。因此,早期的华人移民常常以方言群为社会分工依据,形成了福建人多做货物往来生意,广府人多做食品生意,海南人多为担货苦力等社会分工。
在新加坡的各种方言中,操闽方言的人口最多,但是闽方言作为方言间的共同语并不理想,因为从人口的比例来看竞争力不是很强,它只是占新加坡华族总人口的40.6%,比起使用人口超过香港总人口80%的粤方言,以及占台湾总人口70%以上的闽方言,闽方言在新加坡没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新加坡的其他方言的使用人口,潮州人占华人总人口的22.5%,操粤语的广东人占华人总人口的18.9%,这种三分天下的局面使得新加坡的方言没有一支能独领风骚。
新加坡政府开展的“讲华语运动”改变了新加坡语言使用的局面。1979年9月新加坡政府正式提出要推行以中国大陆普通话的文字、语音、语法为标准的“讲华语运动”,拉开了一场语言革命的序幕。通过政府大力宣传及有效推动,在近三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家庭生活中,讲华语的人数都大大增加,华语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华语之所以成为强势的共同语,首要原因是政府决策使它具有强大的政治竞争力。华语成为新加坡的国家官方语言,这种地位是靠政治竞争力确立的。相对于其他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的方言,华语就有绝对的优势。其次,从语言特质看,华语具有文字竞争力。华文文字是统一的,而最适合于表述这种文字的是华语。因此,说华语有阅读华文文字的优先权,这是任何一种方言所不能拥有的。中华文化是华人共同的母文化,中华文化的传统儒道精神和传统的文化精品,如唐诗、宋词以及经、史、子、集等全部诉诸华语这个载体。
现在新加坡的华语华文已经非常普及,读书识字的工具是汉语拼音,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也与中国大陆不同,人的姓名拼音较为复杂,常见的拼法有以下几种:①基本按照汉语普通话拼音拼写,如“林凯鸿”拼为Lin Kai Hong,读音和拼写都是按照华语(普通话)和汉语拼音。②姓氏为方言拼音,名字是普通话的拼音,如“张蔚盈”拼为Cheung Wei Ying,这是方言(粤语)姓氏拼音加上华语(普通话)的汉语拼音。③姓氏和名字都完全按照方言的拼音来拼写,如“孙启祥”拼为Sng Kee Song则是完全按照方言(闽语)读音拼写的。④华语、华语方言与外语的教名的组合,如“郑智泉”拼为Tay Zhi Quan,Malcom,这是方言、华语、外语的综合;“黄顺捷”拼为Bryan Ng Joon Kiat,是姓名都是方言然后再加上外语的,当然外语名可前可后;“陈俊斌”拼为Chen Jun Bin,Leo,是姓名都是华语(普通话),然后再加上外语的名字。
姓名拼写纷繁的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在中外交流之初自发的民间交流的情况之下形成该文化现象,之后固定下来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姓名拼写习惯,其次这种情况其实反映了华族人口构成以及他们所操方言的复杂程度,因为他们大多来自方言复杂的闽粤两省,因此族群与方言也很复杂,具体见下表:
表1 1881—1980年华族方言群人口比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数来自中国东南地区广东、福建两省,其中福建人口在总华人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逐年上升,到了1980年,已占华人的43.1%;其次是潮州人,占华人的22%;再次是广府人,占华人的16.5%;还有海南人,占华人的7.1%;客家人,占华人的7.4%;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一项,因为其中含有从讲华语地区来的人口,却从1881年至1980年间呈下降态势,从1881年的11.3%减少到1980年的3.9%。上述各地的人口根据不同方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言人群:福建人、潮州人、广府人、海南人、客家人等。不同的方言群,使得他们虽然大的文化传统相同,但是彼此口头语言不能完全沟通,而且在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有不同之处。了解了上述新加坡人口的结构情况,也就让我们明白了新加坡华语所处的环境,有助于我们了解新加坡华语可能受到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新加坡社会语言的复杂性。
新加坡人的华语母语方言主要有福建话、潮州话、广州话、海南话、客家话、福州话、兴化话、福清话、上海话,此外还有华语。上海话泛指除福建、广东及广西地区的方言以外的各种中国方言,并非单指吴语。如果按方言的类别划分,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闽语,包括以福建话和潮州话、海南话为代表的闽南话,以福州话和福清话为代表的闽东话。兴化是今福建莆田的旧称。福建莆田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设立兴化军,后为兴化府,兴化军到广东、海南以及海外,保留了老的叫法“兴化”,兴化其实就是今天的莆田,其方言在闽语中属于莆仙片,不同于闽南、闽东。二是粤语,以广东话为代表,另外还有“广西话”,即广西的白话,粤语的一种次方言。三是上海话,即除福建、广东及广西地区的方言以外的各种中国方言。四是客家话。五是华语,“华语的意思是现代的、标准的,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的华族共同语”。以上几种方言差别较大,互相不能通话。
新加坡的华人姓氏有300个左右,新加坡黄页的中文姓氏有294个,据报道,新加坡华人的十大姓氏是:陈、林、黄、李、王、张、吴、蔡、刘、杨,这与笔者对新加坡黄页的统计基本一致,只有“王”和“张”的顺序稍有不同。
表2 新加坡黄页2008/2009中华人十大姓氏的用户数量
与新加坡的姓氏比较,中国的姓氏情况怎样呢?我们列出全国,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河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全省以及潮汕地区)、海南的十大姓氏,如下表:
表3 中国及其部分省市的十大姓氏
中国的姓氏有五千多个,出现过的姓氏约有24000个。东汉约500个,北宋初年钱塘无名氏编的《百家姓》整理为504个,它在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南宋郑樵统计有1745个(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清人张澍经过研究凡得512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十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当时前100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这前五个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姓8700万、王姓8000万、张姓8000万、刘姓6000万、陈姓5000万。根据袁义达等最新的研究,现代大约有4000个姓。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北京的十大姓氏是王、张、李、刘、赵、杨、陈、孙、马、高,上海前十名的姓是:张、王、陈、李、朱、徐、周、沈、吴、陆,广州的十大姓氏为:陈、黄、李、梁、刘、张、何、吴、王、林。
根据表4,新加坡的十大姓氏与台湾地区的基本一致,与广东、福建的也差不多,但是与北京、河南、湖南等省市不同,这与他们的祖居地在福建、广东是一致的。表面上看这些姓氏是一样的,尤其是写成汉字,但是如果我们看新加坡黄页的Residential Listings,简直不知道他们的中文姓氏是怎么回事。我们先看一下英文版新加坡黄页的Residential Listings上的华人十大姓氏,见下表:
表4 新加坡华人十大姓氏的罗马字转写举例
上述这些中文姓氏的拉丁化拼法是举例性质,还不包括汉语拼音,如此复杂的姓氏拼音恰好反映了姓名主人的方言族群背景,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十大姓氏的主要方言的读音:
表5 新加坡华人十大姓氏的汉语方言读音
从上述的方言读音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新加坡人的姓氏与其华语母语方言的直接关系,以“黄”姓为例,Eng、Ng是闽语厦门话、潮州话的转写,Wang是粤语的转写,Wong是闽语福州话的转写,Ooi和Wee则是闽语海南话的转写,Huang则是官话的拼音。明白了“林”拼为Ling是福建莆田话的转写,就知道为什么有人将“林”写成这样了。
此外新加坡华人的姓氏拼音也受了早期汉语拉丁化注音符号、香港的姓氏拼音的影响,我们将新加坡华人的十大姓氏的汉语拼音以及之前的有代表性的字母列在后面,见下表:
表6 新加坡十大姓氏的几种拼音形式
从表6可以看到,新加坡华人姓名的罗马字转写也与早期拉丁字母密切相关。比如“黄”拼为Huang,“张”拼为Chang等显然是受了国语罗马字和威妥玛式拼音字母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能看到1881—1958年汉语拼音通行之前的邮政式拼音的影子,与威妥玛式拼音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送气符号,比如“北京”拼为Peking,“青岛”拼为Tsingtao;20世纪30—50年代的拉丁化新文字的一些拼法也在这里有所反映,如“吴”粤语、客家话都读为[],在拉丁化新文字中[]就拼为Ng。当然新加坡姓氏的拼音受粤语拼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陈”拼为Chan,“王”拼为Wong,“蔡”拼为Choi等都是受粤语拼音的影响。
新加坡的语言环境不同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台湾地区现在有人主张“乡土文学”,用拉丁字母拼写闽南话,但是台湾地区的姓氏拼音化转写,多数人还是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姓氏罗马字拼音也有了自己的传统,人名、地名、姓氏的拼写基本上是对粤语口语发音的转写,但是它没有新加坡那么复杂。大陆东南沿海闽粤客方言区的姓氏拼写,则完全是按照汉语拼音的规范来拼写的,这从某个侧面也反映了推广汉语拼音50多年的成效。
如果只看新加坡黄页中的英文名有时会产生一些混乱,尤其是对习惯看汉字姓名的人,见表7:
表7 新加坡华族“刘”、“廖”、“寥”三个姓氏的拼音
有些姓氏在黄页中没有,但在学生名册中有,如“寥”、“凃”等。“廖”和“寥”本是两个不同的字,但是学生的英文名中“寥”拼为Low,和“刘”的拼法之一重叠。“涂”、“凃”的情况也是类似的,但是在学生的英文名中这两个姓氏的拼写是有区别的,“凃”拼音是Thor,而“涂”的拼音是Toh。这就需要做一些便于识别的工作,来消除这种模糊不清的状况。
读音是表层,汉字所代表的姓氏的意义是深层;虽然注音的表层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但是根却是紧密相连,不能分割的,包括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大陆东南沿海的闽客粤几大方言通行的地区。没有海外的参照,我们似乎忽略了我们基本归属的百家姓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表面差异所包含的割舍不去的血肉联系。
新加坡的华族的姓氏拼音所反映出的问题,也刚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汉字对于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作用。中国大陆的推普运动、台湾地区的国语推广与新加坡的华语运动,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一种深具兼容、开放特色的共同语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在大陆没有出现北京、上海、广州的同一个姓氏拼写成不同的拼音形式的情况,显然是有赖于汉语拼音的普及。我们庆幸中国在多元包容的文化中一直保持强大的内聚力,它在最大的限度内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致性,这还不能不说是汉字的功劳,这在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都有很深的体会。虽然汉字的改革简化造成了一些问题,但是它没有改变汉字的本质属性,过去很多人认为的没有与音素直接联系的缺点,恰恰成了保留内在深层联系的重要条件。在一切都在变化的转型时期,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兼容性所带来的活力,同时还应该有意培养统一和规范的意识,它毕竟是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力量。因此,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汉语研究规范的统一与多样兼容。汉字,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规范、统一的作用。
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族的姓氏拼音,也与新加坡的情况类似。因为法律上重视的是“英文名”——用拉丁字母转写的中文姓名,它重视的是个体的言文一致,因此按照自己语言(方言)的实际来拼写姓名比用汉字书写要现实和重要,因为汉字不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字,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汉字在东南亚是一个非官方的没有法律强化特征的文字,它的地位比英文、马来文都要低。
参考文献
[1]李光耀.讲华语运动开幕礼致辞[N].(新加坡)星洲日报,1979-09-08.
[2]周清海.华文教育应走的路向[R].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8.
[3]周清海.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M].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2002.
[4]陈重瑜.华语研究论文集[C].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1993.
[5]卢绍昌.华语与方言[M].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84.
[6]卢绍昌.汉语拼音与华语语音教学[A].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7]卢绍昌.教学中的华语语音实践问题[A].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汪惠迪.华文字词句[M].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