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理论与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前面介绍的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音质)切分出来的最小单位,从物理声学的角度分析,只要振动波形不同,就是不同的音素。如[A]、[a]、[ɑ]、[æ]就是四个不同的音素。但它们在普通话中让人觉得没有太大的差别,也不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如把“爸”[pA]说成[pa]或[pɑ],不会影响意义,只是听起来有些别扭。也就是说,它们的作用相同,可以归纳为一个语音单位——音位。

但是有些音素就不能归并在一起,因为替换之后意义就会改变。如[pA](爸)不能说成[pu](不)、[pi](毙)或[po](簸)。也就是说,[A]、[u]、[i]、[o]在普通话里属于不同的音位。

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系统里所起的作用不同。如[k],在汉语里与[k̒]区分严格,“大狗”不能说成“大口”;英语则可以不加细辨,把skill[skil]说成[sk̒il],只是发音不地道而不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汉语里[k]、[k̒]分属两个不同的音位,在英语里可以归属同一个音位。因此,归纳音位要放在特定的语言系统里。

另外,音位不一定都由音素构成,声调、轻重音、长短音也能区别意义。

综上所述,音位(phoneme)是在一种语言(或方言)系统里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其实是一个音类(语音类别),是把辨义作用相同的音素(为叙述方便,暂以音素为例)归纳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抽象单位,即音素的功能分类。一个音位包括一个或多个音素,音位和隶属的音素是类和成员的关系。为了便于称说,一个音位选择一个典型音素作为代表,用外加“//”表示。音位符号的选择,应注意典型性,即选择那些限制条件较少、易写易认的、便于印刷的符号作为音位代表。

音位的概念比较抽象,容易跟音素纠缠。两者区别如下:

(1)单位的性质不同。音位是抽象的语音类别,音素则是具体的语音个体。

(2)划分的角度不同。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辨义功能)方面划分的,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音质)方面划分的。

(3)划分的范围不同。音位的归纳要限定语言系统,不能把不同系统放在一起,所以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不同于英语,北京话不同于上海话,现代汉语不同于古代汉语。音素的确定由于基于语音的自然属性,可以把各种语言系统放在一起。

(4)构成的材料不同。音素必须由音质构成。音位可以不由音质构成,如非音质音位。

一种自然语言使用的音素及其变化形式可能有很多,如汉语“姑”[ku]、“刚”[kɑŋ]、“该”[kai],由于协同发音的关系,三个[k]并不完全相同:第一个[k]舌位靠后,带圆唇色彩;第二个[k]舌位靠后,不圆唇;第三个[k]舌位靠前,带展唇色彩。但这些细微差别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讲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一般指音位系统(音系)。自然语言的音位并不太多,一般为几十个,如汉语普通话是32个音质音位(10个元音音位和22个辅音音位)和4个调位,英语是44个音质音位(20个元音音位和24个辅音音位)。

二、音位的归纳

归纳音位讲的是怎样把作用相同的音素或其他最小语音单位概括成音位。语音系统概括成音位系统后,就能化繁为简,用最经济的符号记录语言。下面以音素为例,谈谈归纳音位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同系统原则

被归纳的音素必须同属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不能跨系统谈音位归纳。这条原则是音位归纳的前提条件。

2.对立原则

凡是处于对立分布(contrastive distribution)的音素必须分成不同的音位。所谓“对立”,指具有辨义功能,一旦替换,便改变了意义。“对立”应该是“最小对立”,指被比较的语音单位不能再切分。例如,bài/bàn中的ɑi/ɑn就不是最小对立。检验是否对立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同环境替换法。例如,普通话bà中的b可用p、m、f、d、t、n、l等替换,但意义不同,因而都是不同的音位。英语bat[bæt]中的a[æ],可用i[i]、e[e]、u[ʌ]等替换,所以也是不同的音位。对立原则是分立音位最重要的原则。

如果几个音素不对立,那么可能处于互补或互混分布。

3.互补原则

处于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的音素可以合并成一个音位。例如:英语中的[p][p̒]、[t][t̒]、[k][k̒],每组前者处于s-后,后者处于其他环境中,呈互补分布,可以合并成三个音位;汉语/i/的三个成员[i]、[ɿ]、[ʅ]互补分布,所以合并。

4.互混原则

处于互混分布的音素可以合并成一个音位。例如:汉语西南官话的n、l,东北话的[ts]组与[tʂ]组声母,互相混淆,可以合并。

在使用互补原则和互混原则合并音位时,还应注意发音特点是否相似。

5.相似原则

处于互补或互混分布的音素的语音特点必须相似才能合并为一个音位。否则,理论上虽无问题,但接受起来困难。例如,普通话j、q、x跟ɡ、k、h,z、c、s,zh、ch、sh都呈互补分布,可以处理为三套音位,但《汉语拼音方案》和现汉教材都处理为四套,是基于语音相似原则。

互补分布、互混分布和语音相似三个原则是合并音位的重要原则。

(二)附加原则

具体到某个音位的分合时,除了上述五条基本原则外,还可以参考以下附加原则。

1.同源原则

考虑几个音素的历史来源是否相同。假使一个音素既可以跟有渊源关系的音素合并,也可以跟没有渊源关系的音素合并,就选前者。前面说过,j、q、x跟g、k、h,z、c、s,zh、ch、sh三组都呈互补分布,如果要合并的话,最好归入前两组,因为近现代的j、q、x是从历史上的ɡ、k、h(见组)和z、c、s(精组)演变来的。

2.简明原则

归纳出的音位数量应该少而精,系统简洁明了。世界上的语言归纳出来的音质音位(包括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一般只有几十个。

3.匀称原则

归纳出的音位系统应该整齐匀称,系统性强,不可杂乱。例如,普通话的三组塞音和鼻音就很整齐:

总之,归纳音位时,放在特定的语言系统里是个前提;然后,看几个音是否对立,对立就分开,不对立就考虑合并。

音位是人归纳出来的,因而归纳音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各人依据的原则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同一个语言的音位系统各人归纳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例如,普通话[i]、[ɿ]、[ʅ]是三分还是合并,或是其他处理,就有不同的意见。现根据音位归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附加原则,得出音位归纳流程图,如图2-3所示。

图2-3 音位归纳流程图

说明:音位归纳的核心问题无非是分立和合并两种情况,不管是分是合,考虑的首要前提是同系统原则。若符合对立原则,则必须分立;若符合互补、互混和相似原则,则可以合并。无论分与合,都要参考附加原则。

三、音位类型

根据构成音位的材料,可将音位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大类。

1.音质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由音质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qualitative phoneme)。由于音素发音需占用一定的时段,又叫音段音位。前面多有论述和举例。

2.非音质音位

由起辨义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non-qualitative phoneme)。由于它们在发音时附着在音素(或音素组合)之上,不单独占用时段,所以又叫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eme)。非音质音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调位。一般称声调,由音高构成。在汉藏语言里很重要。国际音标中多用五度制调值标示。例如,汉语普通话的“妈[mA55]、麻[mA35]、马[mA214]、骂[mA51]”就是靠调位区别意义的。

(2)重位。一般称轻重音,由音强构成。音长也起一定作用,重音一般稍长。例如,英语conduct[kən′dʌkt](v.引导)/[′kɔndəkt](n.行为)靠重音位置变化区别词义。汉语的轻声,与音长、音强和音质都有关系,如“帘子(liánzi)”/“莲子(liánzǐ)”,主要靠轻重音区别词义。

【补充材料2-2 关于“莲子”】古时有一老父,临终前还不忘教子。将儿叫到面前,说:“我出上联,你对下联。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泣对曰:“梨儿腹内酸。”(编者按:“莲子”谐“怜子”,“梨儿”谐“离儿”。此联既有语音双关,也有语义双关,而且形式工整。)

(3)时位。一般称长短音,由音长构成。例如:英语bead[bi:d](n.珠子)/bid[bid](v.出价,投标),粤语“街”[ka:i55]/“鸡”[kai55]。

四、音位变体

前面讲过,普通话[a]、[A]、[ɑ]、[æ]属于同一音位/a/,四个音素都是/a/这个音位的成员,也就是音位变体。

所谓音位变体(allophone),就是构成同一个音位的若干语音变异形式。说“语音变异形式”而不说“音素”,是因为有非音质音位,这样说概括性更强。

音位和音位变体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音位变体是音位个别的、具体的表现形式,音位是对音位变体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类和成员的关系。

音位变体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条件变体

音位里的几个变体各有自己的出现条件,呈互补关系,这样的变体叫条件变体(conditioned variant)。例如:

汉语上声调位有214、35、21几个变体,条件是:单念、处在末尾是214(如“厂”、“工厂”),在上声前是35(如“厂长”),在非上声前是21(如“厂房”)。

英语/p/音位的变体有[p]、[p̒],条件是:s-后是[p](如sport,运动),其他环境中是[p̒](如port,港口)。

日语hito(人)、hata(旗)、hune(船),/h/音位随后面元音不同而分别为[ç]、[h]、[ф]。

2.自由变体

音位里的几个变体处在同样位置上,可以自由替换,呈互混关系,这样的变体叫自由变体(free variant)。例如:

北京话的[w]与[υ],西南官话的[n]与[l],都是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东北话、南方不少方言[ts]与;]、[ts̒]与[]、[s]与[ʂ]互混,即通常所谓的“平翘不分”,也是自由变体。

有些自由变体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同一语言社团中,受说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社会阶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自由变体。这样的变体可以叫社会变体。例如,北京话存在所谓的“女国音”现象,即有些女性把j、q、x发成z、c、s或接近的[tʃ]、[tʃ̒]、[ʃ],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相关。

五、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能够互相区别,其实只是借助一种或几种发音特征。例如,/p/靠“双唇”与/k/等区别,靠“不送气”与/p̒/等区别,靠“清”与/b/等区别,靠“塞”与/ts/等区别。

这种音位之间借以互相区别的发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区别特征是对音位认识深化和细化的表现。音位的区别特征并非完全等同于音素的发音特征。例如,“姑”[ku],[k]的发音带有圆唇色彩,但这个特征并不具有区别不同音位的作用,只是在具体环境中为了发音相谐而产生的变化,算不上音位的区别特征。再如,普通话“爸爸”两个音节的声母分别是[p]、[b],前清后浊,但在普通话音位系统中并不构成对立。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雅可布逊(R.Jakobson)和哈勒(M.Halle)合作提出区别特征理论,主要从物理声学的角度将人类语言的音位的区别特征归纳为12对: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突发性/延续性、急煞性/非急煞性、粗糙性/柔润性、浊音性/清音性、集聚性/分散性、沉钝性/尖锐性、降音性/平音性、升音性/平音性、紧张性/松弛性、鼻音性/口音性。

不过,从发音方面分析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一般讲音位的区别特征多从这个角度分析。例如:

/tʃ̒/舌叶、送气、清、塞擦音。

/y/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汉语普通话的四个调位可用“高/低、平/曲、升/降”三对特征加以区别,如表2-3所示。

表2-3 普通话四声区别特征表

其中,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高升调,上声低曲调(升多),去声是高降调。

六、音位系统

音位系统(phonological system)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音位及其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的整体。内容包括:①全部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②音位的主要变体及其出现的条件;③音位之间的聚合关系;④音位之间的组合关系。①和②两项内容前面已经谈过,第④项内容在“音节”部分里详谈,这里重点谈第③项内容,附带提一下第④项内容。

音位由聚合关系形成一个个聚合群。例如,双唇聚合群:/p/、/p̒/、/m/,鼻音聚合群:/m/、/n/、/ŋ/。如果一个音位同时属于两种聚合群,如上举/m/,就是双向的聚合;如果一个音位只属于一个聚合群,就是单向的聚合,如普通话声母/ʐ/,只处于舌尖后聚合群中,因为没有浊擦音聚合群。聚合群之间呈现平行对称的特点。如普通话辅音音位:

横行与横行平行对称,竖行与竖行平行对称。平行对称性是音位系统的重要特点,也是音位系统性的重要表现。根据这个特点,可以推知其中的空缺。假如已知

可以得出01是m,02是d,03是k。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帮助核查音位归纳中的缺漏,或观察音系演变的动向。

音位系统中,处于双向聚合关系的音位比较稳定,动则影响全局,处于单向聚合关系的音位则容易发生变化。系统中这种不规则现象(或称“例外”)是观察语言演变很好的窗口。例如,上面提到,普通话辅音系统中只有/ʐ/这一个浊擦音,是个“例外”,可以看作古清浊对立的遗存。现在有人认为/ʐ/不是擦音,而是无擦通音[ɹ]。

再如,普通话的唇齿音只有/f/一个,不成系统。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古无轻唇音”(清代钱大昕提出),即上古没有唇齿音,到中古三十六字母时期(大约宋初)才分为双唇音“帮[p]、滂[p̒]、并[b]、明[m]”,唇齿音“非[pf]、敷[pf̒]、奉[bv]、微[ɱ]”两套,再后来唇齿音一套演化为一个[f]。从方言和汉字谐声偏旁中还能窥出一些信息。例如,梅县客家话:“飞”文读[fi]、白读[pi],“房”文读[fɔŋ]、白读[p̒iɔŋ];汉字:非[f-]/排[p̒-],奉[f-]/捧[p̒-]。这些都反映出帮组声母和非组声母的纠葛。

请看下面的英语辅音音位系统表(为简明,不加“//”):

表2-4 英语辅音音位系统表

音系中有一个“孤独”的声门清擦音[h]。根据音系推侧,可能来自舌根音[x]。

【补充材料2-3 英语[h]的来源】“在古英语时期,辅音中有个很重的软腭摩擦音[h],由字母h表示。到了13世纪,字母gh也发[h],[h]的古英语发音一直延续到中古英语末期(编者按:以上的[h]应记为[x])。到了早期现代英语时代,[h]的发音已演变为具有较轻声门摩擦的清辅音(编者按:“声门摩擦的清辅音”即[h])……”倪明亮.人类语言纵横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0.58.

研究音位聚合关系,还可以观察共时语音系统的特点。聚合关系不仅把有共同点的音位聚合在一起,还反映了音位系统之间的差别与对立。例如,对比普通话和英语的语音系统,可以发现送气/不送气的对立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重要特征;对比普通话和上海话的语音系统,可以发现存在成套的全浊辅音是上海话语音系统的重要特征。上海话部分辅音音位如下:

音位的系统性也表现在组合关系上。一个聚合群中,有一个音位可以跟某个(或某些)音组合,群中的其他音位一般说来也可以跟这个(或这些)音组合。如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