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风云(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所认识的许礼平(代序)

蓝真

认识许礼平四十多年了。认识之始,说来奇特。

七十年代初,三中商(三联、中华、商务)等出版系统在域多利皇后街中商大厦顶层有个饭堂,出版界职工大都在此用餐,饭叙时总会谈到各种情况,好几回听到商务印书馆、集古斋的职工说及一个怪人,常到他们的门市部。我听到的印象是此人与其他读者大不一样,穿唐装,留胡子,指甲长长,还时常挟着《中央日报》、《香港时报》等报刊。这个后生仔到底是何方神圣?立时想起当时流行八个样板戏中《沙家浜》阿庆嫂的台词:“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是姓英,还是姓美?警惕性加上好奇心驱使,我就到大道中三十五号商务印书馆实地观察。有一次,果然碰到他们怀疑为阶级敌人的后生仔,与他交谈之下,觉得他思路清晰,知识面颇广,喜欢看书买书,所以常到书店转来钻去,不像差人,不像密探。他还道及由澳门来港不久。为了弄清底细,托澳门星光书店林苹经理去调查了解,原来是澳门颇有名气的许世元先生的公子,心中踏实了。既然这个后生仔喜欢书,很适合做我们出版这行,遂有意收编他为我所用。这就是我初认识许礼平的奇遇。

一九六七年香港受“文革”影响,反英抗暴,中华书局董事长吴叔同出走,中华散了。商务也不成气候。其时香港中国新闻通讯社也解散了。中新社原来班底王纪元、吴其敏、张东阳等过档到我们出版界,于是在中商大厦九楼成立一个机构,挂两个牌子:中华书局海外办事处,商务印书馆香港办事处。把德高望重的王纪老请来就任两家办事处的主任,吴其老就任中华的副总编辑,兼《海洋文艺》主编,其他几位也安排在这个中商办事处,也把许仔(礼平,即小许,粤人叫许仔)编排到这儿。许仔好书画,所以让他搞文宣、搞装帧设计、搞编务。

搞了好几年,许仔要出国深造,游学东瀛。返港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在郑德坤教授、刘殿爵教授指导下搞研究工作。许仔转入高等学府,不忘旧友,仍时常跟我和其他出版行业的朋友往来。有时需要他帮忙的事情,他从不推托,办得很妥当。

还有,许仔的记忆力惊人。每年八月某日一大早,他总是第一个来电话贺我生日。而当我问起其他一些熟朋友的生日时,通常他都可以不假思索随口说出,极个别的才翻翻身上的小本子核对一下。真不知他用什么方法记住这许多数目字的。

认识许仔以来,对他的印象有如下几点:

一、勤奋好学。他在中商大厦九楼办公时,午饭后一般同事都小憩片刻。有好几次见到许仔,人家在午睡,他却在写毛笔字,或读书,读的是《论语》、《说文解字》之类的古书。

二、好书画。他经常去集古斋看书画,当时没钱买,却喜欢观赏、研究、学习。他自己偶也画些国画,梅花、兰竹、神仙鱼等等,曾寄存在昭隆街(商务印书馆后座)新风阁,托龙先生代销。居然有人买,而且不便宜,几百元一张,那个时候许多人月薪才几百元呢。买的人问许礼平是什么人,龙先生说,是前清秀才,早已死了,买家才付钞。如果知道许某是个仍健在的小子,而且还在中商大厦工作,或未必能成交了。

三、论交友,许仔人缘甚佳,认识的人也多,朋友多。他身上有一小本子,记载的友人一千多。而且他交友不分党派,有中共的,也有国民党的、民进党的。学术界前辈如王力、朱德熙、启功、台静农……出版界、新闻界、书画界、文博界的朋友更多。还有方外的朋友和尚、神父、牧师。若在过去的大陆,这叫社会关系复杂。

以上三大优势,对许仔创办自己的事业翰墨轩、创办自己的刊物《名家翰墨》十分有利,他搞得有声有色,非常成功。二十多年来出版了《名家翰墨》月刊四十八期,继又出版各种丛刊一两百种。他时常惠寄他编辑出版的书刊给我,如《台静农诗集》、《中国近代名家楹联》、《富春山居图》等,让我安坐家中,翻阅欣赏他的心血。他编印《名家翰墨》的许多专号、丛刊,我都很喜欢读。有些书法作品龙蛇飞舞,旁边有释文,对不谙草书的我来说非常方便。有些作品作者较冷僻,书旁就列有颇详尽的作者简介。他编书考虑周到,极有心思,缘于他本人就是好书之人。所以他用心编印的《名家翰墨》,在海峡两岸四地、在域外,都影响巨大,对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很有贡献。

前几年,许仔偶尔写些文章,登在本港其他刊物上。我读了觉得言之有物,写得生动,可读性甚高,所以看到他的文章总是打电话给他鼓励几句,要他多写。或许他太忙,许久才见一两篇。近一两年,他写得比较多,十天八天就可以读到一篇,而且说出许多人家不曾知道的史实,读来也有趣,时常打电话叫他寄来让我学习,他总是客气说:不敢不敢。

前几天,许仔拿来几十篇文章,说林道群先生要出版一册《旧日风云》,要我写篇序言。我今年九十岁了,该如何写这篇序呢?颇为费神。所以拉杂说说我对许仔几十年的交往,脑海中的印象,就此交卷。

还有一点,这本书的特色是本土味重,三十多篇文章中讲港人港事占了一半,而且行文有很多粤方言用词,这些生动而有地方特色的文辞,若用普通话是难以表达原来的神韵的。许仔半文不白的“三及第”文风,易读易懂。更重要的是内容丰富,含金量高。在此我向广大读者推荐,尤其是想了解香港文化、历史、政治,和想了解民国史的人,应该一读。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