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碑志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唐代的碑志文,主要是墓碑文,其文体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的方法。
首先,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演变都有自己的规律,碑志文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丧葬风俗而诞生的,所以早期的碑志文突出礼俗实用性,属于单纯的应用文体。后来由于诸多文人的参与撰写,其文学色彩被大大增强,特别是唐代的碑志文,因为多展现作文者自身的心性和情感,往往才情飞扬,文笔优美,成为集应用性、文学性于一身的文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一方面采用文体学和文学的研究方法,在坚持文体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对碑志文体的生成演变规律作深入探寻,研究唐代碑志文的文体特征和文学性,分析碑志文同诸如祭文、行状等其他类似文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心理学、接受美学等方法,探讨碑志文与社会文化的种种关联,深入研究唐代碑志文演变的时代动因,追溯碑志文体的演变与文化风气、时人生命价值观念、社会礼俗及政治环境之间的联系。本书将在这两方面研究的结合中,力求对碑志文体的特质、社会文化内涵、文体演变过程和时代精神有深刻的揭示和分析。
其次,碑志文是刻在石上的,自唐以后,碑制完备,书家众多,宋代更兴起金石学,诸如曾巩、欧阳修等都有专门的金石学著作问世。如此对于碑刻书法、碑志文的存在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而史籍中对于碑制演变、碑志文的撰写也多有记载,相关作家文集中也多收录有碑志文。直至今天,我国还保存有大量的古代碑刻实物,典型如西安碑林博物馆等,这些都是研究碑志文的活证。所以本书的研究,还必须把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特别是碑志文的实地考察与辑补收录结合起来,以资互相校雠印证。
此外,在研究中,还必须结合逻辑方法,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既要有对碑志文体发展的整体论述,又要包含碑志作家的个案研究。同时注意纵横向的比较研究,既要把具体某个时段的作品研究放在整个碑志文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加以考察,又要把某一时期的碑志文研究放在同时代的文学、文体演进中加以考察,对于作家个案研究也是如此。特别重要的是,还要把碑志文置于人的生命世界中,借此揭示文学、文体演变与人的生命意识、理想价值观念演变的关系,让碑志文的研究回归生命、生活、文学及文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