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代(前221—前210)
秦王政用十二年时间翦灭六国,三十九岁时一统天下,结束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列强争斗局面,缔造了天下一统的大同世界。从天下一统到他去世,一共十二年。这短短的十二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剧烈、影响最深远的时代。说秦始皇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创造者,绝非过分。至于后世对他的评论,下节当有剖析。
我们前面已经屡次提到秦始皇是顺应时代潮流,将四五百年来华夏各国哲人的理想加以实现。反对这类崇高理念的人,只是极少数抱残守缺的各国残余贵族。他们只是为了自身的特权利益做垂死的挣扎,附和他们的也仅限于其所豢养的死士。这类所谓的慷慨悲歌之士,因受恩深重而愿为恩主个人利益效死。
要了解秦始皇十二年间的施政,必须充分认知秦始皇一切措施的大目标——天下大同,让人民永远享受和平幸福。基于这个理想,我们可以将其政策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去讨论。
达到天下大同与息兵鹄的的积极政策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废封建,置郡县。按自战国开始,各国陆续废除贵族世领封邑,而直接派人治理;攻占一地或灭一国,常有“县之”“以为郡”的记载。县是动词,即由国君委派不世袭的人去治理之意。“春申君言于楚王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可见郡县早已存在。郡与县的差别,大致由人口、面积及地势决定。秦统一后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重新规划郡县的系统,结果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辖县若干。第二个问题是郡之上是否应分封人去世袭地管辖,即要不要再行封建。秦的民族主义者以丞相王绾为首,认为齐、燕、楚三国旧地太远,请立诸王子为王以统治之。秦始皇命群臣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赞成,只有外国人李斯反对。李斯认为周代开国所封宗室很多,但后代疏远,互相攻击如仇敌,争战不休,现在既然一统,封建遗祸,非“安宁之术”。秦始皇于是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这四十个字,将秦始皇对历史了解之深刻,认识之正确,为生民和平养息的抱负以及以天下为公的胸襟,全部道出。汉高祖匹夫得志,大封子侄,遂有“七国之乱”;晋武帝权臣得位,大封司马氏,立召“八王之乱”。后者诱导“五胡乱华”,使中华文化险遭覆灭,乃短视与自私的结果,罪莫大焉。将刘邦与司马炎同秦始皇相比较,圣德与鄙陋立见。自《汉书·地理志》认为废封建而“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严责秦始皇废封建之不当开始,后世腐儒祖述其说,竟列废封建为秦始皇罪状之一,是非公道何存!《文献通考》的著者、宋元学者马端临略为秦行郡县辩护(《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五),清王船山(王夫之)亦批评封建世袭治民之不合理,称赞郡县选拔人才治理之制度为“天下之大公”(《读通鉴论》卷一)。封建之要义在诸侯王世袭统治,朱熹批评封建时说:“以汉诸王观之,其荒纵淫虐如此,岂可以治民?”(《朱子语类》卷一百八十一,封建)当今之世,仍有人以秦始皇废封建为罪过,复何言!
第二是“三同政策”,即“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按春秋战国的国家,每国都有五六百年独自发展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例如“齐东野人之语”,是形容齐人浮夸;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是表示宋人愚昧;虎狼之秦,是表示秦人的凶猛狡诈。各国之间大致有共通的语言文字,那仅限于知识分子在国际交涉场合使用,一般人都只使用自己国家的方言和文字。吴越的语言文字,就与中原各国的相差很大,这一点可由留下来的前五世越歌证明。楚人称历史为“梼杌”(音),哺乳曰“谷”,老虎称“菟”,欢喜用“兮”字;晋人称历史曰“乘”,鲁人则曰“春秋”。这与十六七世纪以前的西欧很相似,国际共通的语言文字是拉丁语文,但各国均自有其语言文字,到基督教大分裂(1517)后,各国用自己的文字写《圣经》,那些文字才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欧洲各国文字。秦始皇的“书同文”,与此势理相同。所以他命李斯作“小篆”,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整齐划一的文字。
文字统一使中国文化得以顺利传播发扬。在他为帝的十二年中,他有五年时间都在“全世界”巡视。他在各地立了许多石碑,碑上刻上他的意旨,主要是为宣扬政教,另也有树立文字统一的鹄的。他死后三年秦便覆亡,但他不朽的事业,永远嘉惠后世。
“车同轨”的工作,当时称为“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至于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真是“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都可到达)”。道广五十步,每三丈植一青松。驰道的气魄之大,远超过通到罗马的条条大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自有军事功能,但也使货畅其流,是天下一统的必要基础。
一统天下之后两年,秦始皇听从“鲁诸儒生”的建议,封禅泰山,有《梁父铭》: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这便是要实施同一的法制,整齐人伦关系的“行同伦”。关于“行同伦”,史籍记载寥寥数语,只揭橥其主旨。像这样的石刻碑文很多,传下来的有七处,主旨多在统一各国参差不齐的制度与风俗文化。
上述三项是统一的根本政策。此外,秦始皇每灭一国,便将该国的宫殿图绘出,在咸阳按图建造,象征这天下的首都包罗了天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同时,秦始皇徙各国的富豪十二万户到咸阳居住,使咸阳在实质上成为天下首都。秦始皇又在阿房山上建立一座巍峨的大殿,作为群臣朝会之用。据说殿的上层可坐一万人,下层可竖立十六米高的大旗。阿房宫动工不到三年,秦始皇便逝世了。他对咸阳的建设,仍是朝着天下一统的方向进行的。
修筑长城是国防建设,也是文化防线建设。华夏各国连年争战时期,北方游牧部族已日益壮大。战国时期,北境各国已分别按照自身的需要,修筑城墙以资防御。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便以整个天下的防御为目标,通盘策划,将各段城墙连贯起来,称曰长城,作为文明与野蛮的分野。长城乃秦始皇所首建(现在的长城主要筑于明代)。
消极的工作是尽力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即如何维护天下和平。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将天下所有兵器收集到咸阳,用这些兵器熔铸成十二座金人,每座金人大约高十六米,足长两米,皆衣夷狄服,各重约二十四万公斤,置于宫廷中,可视之为“和平之像”。当时兵器多为铜所制成。前汉时人们将金人置于长乐宫前,后汉董卓熔其十座以铸钱,发了一笔财。董卓之罪大矣。4世纪时前秦苻坚毁其余两座。
另一件工作是毁去所有堤防。数百年来,各国为防御国土及用河水作为武器(阻碍下游国家灌溉或决堤以洪水淹没敌国,此类事件在《国语》《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建筑了许多堤防。秦始皇将应毁者毁,应疏者疏,使河川畅流,各地均受其惠。此外各国原有的要塞堡垒、城墙,均一律夷平,使野心家不得凭借作乱。这一切都为了弭兵,为了和平。短短十二年,秦始皇为天下所做的事实在够多了,但是在他统治下的人为什么要反对他,后世的人为什么对他有无数恶评?自有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