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课程主题的选择与表现

主题性是本课程和高中通识教育最为不同的特点,也最能体现宁波博物馆的地域特色,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在课程推出之前,我们即提出了课程主题的根基——宁波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宁波博物馆作为展示宁波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推广地域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一根基中,整合资源,开发课程。恰当的主题定位能够有效地推动博物馆教育目的,让学生们得到“准确的认知和愉悦的体验,并潜移默化地转化成审美能力和道德内化力”杨秋.探究·体验·拓新——博物馆教育范式的时代转向[J].中国博物馆,2015(1):12-17.

每学期课程主题的确定基本需要有以下流程(见表2)。

表2 课程主题的确定流程

每次课程开发大致需要3个月,在此期间学校老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紧密联系,多次商讨,共同确定主题,让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优质空间、研究成果,丰富各个环节,课程不单只是在高中教育框架中进行,而且填充了更多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增加了知识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本课程连续多个学期成为学校选修的热点,每个学期也不断有更好的完善和改变。在确定课程主题时,开发小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学习对象的需求;学校教育的结合度;博物馆资源的可支持量;可预见的学习效果。

前三次课程的主题定为“越窑青瓷”,正是考虑到越窑青瓷是宁波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宁波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主要构成,在这方面,博物馆拥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可以提供支援。在主题指导下,力求课程形式的丰富性,以满足和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宁波博物馆利用常设展览、活动场所及设备、研究和讲解力量,在课程中加入了展览参观、陶艺制作、茶艺演示、专家讲座、文物鉴赏等多个环节。

2016年开始,博物馆总结之前课程实施的经验,提出了能够更加自由阐释的主题——海上丝绸之路,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课程设计,突破文史的范畴,动员物理、数学、外语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力量,形成跨学科的选修课类型,共计9个专题,每个专题花费2个学时。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下,全面调动高中知识点,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新的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海上丝绸之路”课程安排

通过课程安排可以看到,其中涉及物理、数学、历史、语文、外语等多门课程的知识与应用。近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通过统一主题的指导,结合高中多门学科的学习,追求多维度的知识传授,让学生们走出课堂,通过多种途径来接触历史,形成沉浸式学习形式,在学习中,除了获得知识,更能得到自我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