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我有幸申请到“教育经典与名著导读”这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项目时,我就想编写一本用于教学的教材,并开始仔细琢磨起这一课程名称的内涵。经过反复推敲,我最终把它界定为有关教育的经典名言和教育名著两个方面,且将所编教材取名为“教育经典与名著品赏”。当然,这本教材更多涉及的是有关教育名著的品赏。
所谓“经典名言”,就是具有恒久时间穿透力,且具有恒定价值影响力的标杆性的言语。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再如,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卢梭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等等。这些名言之所以可被称为经典名言,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仍有教育价值和实际意义。
至于教育名著,我们先来看看大英百科全书董事会主席提出的衡量“名著”的6条标准:一是,名著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而非畅销于一时;二是,名著是面向大众,通俗易懂,而不是为少数专业人士写的书;三是,名著不因时代变迁和政治、思想、原则的变更而失其价值;四是,名著言近旨远,隽永深刻,一页书的内容多于整本的其他著作;五是,名著有独到的见解,能言前人之所未言,言他人之所不敢言;六是,名著探讨了人类长期困惑、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我们认为,“名著”应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行各业的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名著;一类是各个专业领域中主要供专业人士阅读的名著。因为读者对象不同,对名著的要求也不同。前述六条标准中,第二条标准只适用于前一类名著,其他五条适用于后一类名著。本书所选的名著基本上符合后一类的五条标准。
教育名著是中外浩如烟海的教育文献中的精品,是中外教育历史发展长河中有深度的、有影响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经过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炼,是公认的优秀作品,它们的价值是普遍的、永恒的。读这些名著,不管是否同意或接受作者的观点,你都会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我们在为《教育经典与名著品赏》这本教材选择相关的内容时,只能从众多的教育名著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本。它们分别是中国的《论语》《学记》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国外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捷克)、卢梭的《爱弥儿》(法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联)。
在编著《教育经典与名著品赏》这一新形态教材的过程中,编者不仅参阅了大量的书籍、杂志和网站并录用了部分内容,而且也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朱玲和葛娟两位编辑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为此,在定稿付梓之时,谨向有关的作者和单位表示深切的感谢。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本书的及时问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有限,本书一定有不少不足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与学者不吝指正,以使本书至臻完善。
沈建民
2017年11月写于上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