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实现路径及其交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读心现象

读心,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的各类人打交道时,把各种各样的心智状态归属于(attribute to)他人(和自己)的一种现象。这些心智状态也是被哲学家们称为“命题态度 (propositional attitudes)”命题态度是将一个人与一个命题联系起来的关系性心理状态。这种说法来自于罗素(Russell)。命题通常被认为是思想最简单的组分,可以表达有真假之分的内容。当一个人以某种态度来对待一个命题,譬如“相信”或“希望”一个命题所表达的内容时,罗素主张将这种动词称为“命题动词”或“命题态度”。的信念、欲望等概念所指称的内容。基于这种归属,我们可以对他人(和自己)过去和当下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并预测下一步的行为。例如,我看到你笑容满面,推测你此刻心情不错,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心情愉悦的表现;你把手伸向杯子,我猜测你此刻感到口渴,试图取过杯子喝水解渴,当然,你也可能是因为在当前的境况下感到不自在,这一举动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窘迫,等等。

以上的归属和解释在日常交往的场景中司空见惯,通常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推理,就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然而,在另外一些更为复杂的交往情境中,譬如商场、战场等,我们就需要考量更多的影响因素,才能对他人的意图和行为做出较为恰当的推断,并依据情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丰富的秘密花园,显示在外的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受到个体成长环境、经历阅历的影响,形成了个体在知识储备、信念系统、价值观、个人喜好,以及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当处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时,不同个体对情境信息的感知敏感度、思考角度等均存在差异,这为人们之间达成相对充分的理解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因而,想要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情境中完成准确的读心,难度较高。同时读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读者之“心”和被读者之“心”也时时处在变化之中,进一步增加了对其确切辨识的复杂程度。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说,每个人的读心能力有强有弱。有的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非常敏锐,善于察言观色,能从他人的一个眼神、动作中捕捉到对方的细微念头或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在相互熟知的两个人之间,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人们有时会被喻为他人“肚里的蛔虫”,在他人受到情绪困扰或自欺、防御等心理因素影响时,比他们自己更能“旁观者清”地获知其真实想法和意图。当然,有些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就弱些或迟钝些,较多受到先入之见或一己之见的裹挟,误解他人的意图或举动,或兀自沉浸于自身的境况,对他人的反应浑然不觉。更为极端的情况,就是我们将会在后文中详细讨论到的一些自闭症患者或相关精神病患者的表现。

以上是对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知的读心现象的简单描绘。正是这一常见而又复杂的现象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情感基础,是人们所从事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根基,被戈德曼(Goldman)称为人类的“各种社会特征之根”Goldman, A.Simulating Minds:The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Mindread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

戈德曼认为,从动物王国中具备劳动分工和复杂交流机制的昆虫,到具有社会层级并花费大量时间相互推举、维护联盟的灵长族群,再到群居活动更加高级和复杂的现代人类,读取除自身之外的其他个体的行为,并获知他们的心智状态,这项能力是非常特殊又惊人的。“我们能够将信念、欲望、害怕、失望和生气等状态归属给他人,也就是把其他个体也表征为具有这些状态,这与我们自身拥有这些状态,是完全不同的”Goldman, A.Simulating Minds:The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Mindread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而正是把他人表征成跟我们一样有“心”的个体,认为他们具有情感、理智、思想、好恶,这一用“心智思考心智(mind thinking about minds)”的能力,成为我们人类的语言、爱、政治、游戏、道德等的“社会特征之根”。我们基于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动,从事着语言、游戏、道德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庞大的交际网络。这些网络的联结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读心活动,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交集,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之网”Goldman, A.Simulating Minds:The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Mindread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日常交往中,有可能存在完全没有被“心智化(mentalizing)”戈德曼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读心”和“心智化”这两个词,意指读心就是把某种心智状态归属给主体,也即心智化。的语言和对话吗?如果人们不能关注并了解他人的心智状态,那么文化生活、爱、政治以及游戏的结构还会像现在这个样子吗?如果不能理解他人的经验、他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或者可能像是什么样子的,还会有人伦道义的问题吗?福多就曾说过,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心智状态的判断产生了严重的错误,这将会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智力灾难”Fodor, J.Psycho-semantics: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the Philosophy o f Mind.Cambridge, MA:MIT Press,1987.

那么,如上所述的这样一种读心能力,它是如何可能的?它的实现机制又是怎样的?这正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多种进路,让我们先做个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