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在前人基础上,本文综合研究了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在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心理行为机制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对其经济价值的研究,则利用游憩价值理论,根据现有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ZTCIA模型。具体的研究特色与创新如下。
2.7.2.1 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的综合研究
以往研究普陀山的文献中,很少有学者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首先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进行了自然与人文环境两方面的概况介绍,从空间特征、环境特征、建筑特征和文化特征四方面分析了景观特征,随后对其景观的形成做了形成机制的研究,从景观价值中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做了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探讨了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本研究对全面认识和保护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有着重大的意义。
2.7.2.2 心理行为机制对景观形成的促进作用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每年三大香会节,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香客,不辞辛苦地上山拜观音,参与各种佛事活动,景象蔚为壮观。这种人文景观的背后,必然是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柱——对观音的信仰。观音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观音名号也随之传遍千家万户,成为佛教菩萨中最有名气的一位。本书整理了《普陀洛迦山志》中有关观音“显灵”传说的故事,总结了这些“显灵”传说的特点。其次观音法门较容易习得,对信仰者的知识文化水平要求不高。最后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迷信化也随之产生,对信仰者的心理有着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因素对信仰者心理行为的影响,得出其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形成的促进作用。
2.7.2.3 创新出ZTCIA模型评估其景观经济价值
根据以往游憩价值模型,结合普陀山实际情况,采用传统模型中的ITCM模型与创新出的ZTCIA模型两种方法计算普陀山2014年的游憩价值,分别得到134.75亿元和135.95亿元。两种结果相差不大,为确定一个具体值,本书采用了二者的平均值135.35亿元作为普陀山2014年的游憩价值。同时该项研究也丰富了游憩价值的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