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演讲艺术
[学习提示]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通过调动听众的情绪,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西方国家把演讲、美元、原子弹称为三大战略武器。现在,西方国家又把演讲、电脑、美元作为新的三大战略武器。不管时代怎么变化,科学技术怎么发展,演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类活动,是现代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大能力要求。
演讲是一门艺术。无论做即兴演讲,还是非即兴演讲,要想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演讲者都必须掌握一些好的演讲方法和技巧,并能根据内容表达需要对其加以灵活运用。
[演讲方法和技巧举要]
一、把握主题
主题是演讲的核心,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尤其要把握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主题要适合听众当时、当地的需要,只有这样,才会在演讲过程中形成台上台下的真正交流;二是主题要单一,因为演讲稍纵即逝,讲得太多、太杂,会让听众产生不知所云的混乱感,达不到演讲所需要的理想效果。
二、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流中,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交流得以顺畅展开的重要条件。作为演讲者,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听众一眼就能看清自己的面目神情,先站定,后抬头,向全场投以亲切的目光,并轻轻点头或鞠躬,做到神态、举止自然、大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听众才更愿意继续关注演讲者即将展开的演讲。
三、调节紧张情绪
演讲时出现情绪紧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初涉演讲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心理承受力不强,又缺乏实战经验的演讲者,如果不能有效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演讲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轻松呼吸、语言暗示、满不在乎、回避目光等都是调节临场紧张情绪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控制时间
演讲的时间控制是很重要的。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演讲中,听众聆听演讲最有效的时间是前面的15分钟,之后的30分钟则受益极浅。可见,演讲的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演讲若要超越这个时间,每20分钟应安排一个调节注意力的内容,或者休息5分钟,或者另换一个人演讲,总之时间不宜过长。
五、抓紧开局三分钟
演讲的开局,即开场白,是演讲者与听众进行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次活动开始时的两三分钟是人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因此,演讲中的开局肩负着组织听众集中注意力的特殊使命。比较受听众欢迎的开局方式有三种,即以幽默方式开始,以设问或祈使方式开始,以非语言方式开始。
六、把握最后五分钟
演讲的结束语,是演讲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也是演讲给听众留下的最后印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演讲的结束语比起正文来更能被听众注意。因为在最后时刻,听众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和情绪都达到最佳状态。呼吁式结束语、借用式结束语、对比式结束语和幽默式结束语是几种最常用的结束语。
七、注意有声语的表达
演讲首先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它的传情达意,一有赖于语义,二有赖于语音。从语义角度讲,对重要信息的重复,有利于增强和保持听众对演讲的记忆;从语音角度讲,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讲述,在情感上更能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的表达,是不会有多大的感染力的。
八、注意体态语的运用
演讲中的体态语,指的是演讲者的站姿、眼神和手势。好的体态语应建立在“讲”的基础上,既受“讲”的制约,又对“讲”起积极的辅助作用。体态语与有声语珠联璧合,有机统一,才能使听众真正感受到演讲的魅力,让听众在收获一份感动的同时,得到一种高水平的艺术享受。
[演讲文稿揣摩]
牵手
谁会需要30只手?我,一个幼儿教师。因为这是孩子们真诚的心愿。知道吗?我每天最快乐又最难的事,就是常常有几十只小手同时伸向我,都要和我牵手。可我只有两只手呀。有一次,小元元实在没地方可牵了,就说:“洪老师有30只手就好了。”我听了真的很感动。在孩子眼中,他所牵的,何止是老师的手,更是一份信任,一种依靠。
手与手之间,虽无语,却一样有着悠长的心意在瞬间交融:孩子成功了,我们击掌相庆,分享彼此的喜悦;孩子有困难了,我轻轻拉起他的手,给他鼓励,给他自信;孩子犯错了,批评他时同样牵着他的手,谁都会有错,可老师的信任,永远不会远离。
我无法计算出人一生会有多少次牵手,每一次牵手又会有多大的意义,我只知道,当孩子需要时,我就会伸出我的双手。去年的农历小年夜,外面下着雨,正为过年忙碌的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洪老师,我在医院里,我想拉着你的手,等会儿检查就不怕了。”电话是班上的域域打来的,听着她那稚嫩而又充满信任的声音,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肩头的责任。虽说,我不是医生,无法治愈孩子的病痛,但我至少能在孩子需要我时,给予她战胜病痛的勇气与力量,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冷冷的风雨中。当我出现在医院时,家长愣住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只是孩子的一个电话,我就真的会去。域域紧紧拉着我的手,骄傲地对医生说:“我就知道老师一定会来的。”那一刻,我觉得做老师,真的很自豪。
与孩子的心手相连是温馨的,可责任又是那么重。大班毕业前的最后一晚,孩子们都住在幼儿园。发着高烧的扬扬打完了点滴,怎么也不肯放弃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最后机会。无奈之下,妈妈把扬扬的小手放到了我的手心:“老师,拜托你了。”一声拜托,包含了多少的信赖与期待。一只小手意味着多重的责任与依靠。孩子们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而他们的每一声咳嗽、每一次翻身、每一句梦呓,都紧紧牵动着我的心。我还不是一位母亲,但我却在那一刻真正读懂了那些母亲的眼神。此时此刻,我想,我就是这30个孩子的母亲,我肩头担负的是30个母亲赋予我的责任,是30个家庭赋予我的责任。
“心与心相连,手和手相牵。”这就是我们,年轻的幼儿教师的生活和梦想。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我们牵起的是孩子们的小手,我们担负的是历史的责任。在平凡的每一天,让我们用真诚的心与孩子牵手,伴随他们走向明天的辉煌;让我们用炽热的爱与时代牵手,以浓烈的笔墨渲染出最缤纷的画卷;让我们用闪亮的青春与未来牵手,以飞扬的激情弹奏出人生最华美的乐章。
(资料来源:潘肖珏.公关语言艺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44—245)
[演讲技能模拟训练]
反复阅读下列演讲稿,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登台表演。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守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当时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80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都已变成一种文字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80年前的事已经距今太久了。
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油画!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了,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的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资料来源:白岩松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baiyansong。本文曾获“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特等奖)
[多媒体信息链接]
1.马云.做人要永远积极乐观
2.俞敏洪.大学生就业(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