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对外开放政策
(一) 对外开放的基本含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逐步走向了世界。
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与苏联、东欧有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同西方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与技术引进,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使我国的发展水平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1976年以后,我国逐渐认识到对外开放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几个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资本主义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虑也想和我们进行经济合作,他们需要投资的市场和产品销售的市场;四是,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许多国际上流行的做法,包括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吸收国外投资等,我们都可以研究采用。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第一次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1981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写入我国宪法。从此,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被最终确立。
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相对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外开放并不局限于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还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对外开放。从这个角度讲,对外开放的基本含义是: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对外开放是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穷国还是富国,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我们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他们的经济贸易联系。我国的对外开放是要吸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长处和优点,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各异,特别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可能同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外关系发展得多一些、快一些,而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外关系发展得少一些、慢一些,这是国际上的通常现象。而且,这种情况也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二) 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可见,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这三项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最主要内容。这三项内容中,发展对外贸易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物质基础,是对外开放政策最根本的内容,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关键,它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而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都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都要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此外,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是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并非权宜之计。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如果说20世纪内我们需要实行开放政策,那么,在21世纪前50年内中国经济发展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离不开这个政策。如果开放政策在21世纪前50年不变,那么到了后50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将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开放政策更不会变了。
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对外开放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已经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由政策层面实行对外开放向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的转变;二是由以“请进来”为主向“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并举的方向过渡。
小贴士
党的十八大关于“对外开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与沿用多年的“扩大对外开放”提法相比,这一新的提法将目标明确指向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我国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东中西部地区更要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战略机遇,不断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开放质量。
资料来源:薛志伟.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经济日报,2012-11-14(5).
二、对外开放格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对我国进一步利用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国际化,发展市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沿海地区先行开放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开放的起步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我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北海,有长达1.8万千米的漫长海岸线,有吞吐量达3亿吨的近300个港口、泊位。沿海地区有基础雄厚的工农业基础,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骨干企业多,加工能力强,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基地。沿海地区科学技术也比较发达,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技术熟练的工人多,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条件。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外贸专业人才也比较多,有比较丰富的组织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经验。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确定了“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地区的具体开放进程如下。
1.建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1979年7月,中央批准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并采取灵活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扩大两省的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其经济发展活力;在发展外贸、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对外经贸业务上,给予一定的机动权;国家对两省10年内新增财政收入,大部分留给省里安排建设。上述特殊政策的目的在于发挥两省作为重要侨乡和毗邻港澳台地区的人文、地理优势,使这一地区抓住机遇,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尽快把经济搞上去。
同年,中央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国务院决定把特区的名字正式定为“经济特区”。1987年中央批准海南建省,1988年海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1990年中央又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经济特区有着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享有外贸经营权、利润留成、财政包干、税收优惠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开创性措施。实践证明,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来推动开放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不仅使这些地区迅速建立起外向型经济,而且更好地发挥了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作用,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特区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巨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特区后指出:“除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4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决定将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扩大至沿海其他一些城市。这次开放的城市共有14个,它们分别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作为经济特区的延伸,是沿海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在这些开放城市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9月国务院首先批准了东北重镇大连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88年6月,共批准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4个。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有利于积极利用外资,吸引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现代企业技术改造,加快科技进步,使重要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赶上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沿海开放城市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在与内地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促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合理交流,带动内地经济开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经济开放区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形成了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即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工业,按加工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他原材料的生产。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的区域共293个市县(占全国12%),约4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4.4%),2.2亿人口(占全国20%)。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个层次,国家对它们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地区和城市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了外向型加工工业和出口创汇农业,进一步扩大了出口创汇。
(二) 逐步向内地开放
内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四个层次。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导思想,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按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把沿海的发展和内地的开发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沿海带动整个内地的发展,促进全国经济振兴。1992年以后,我国在继续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陆地边境市、镇,开放了一些沿江(长江)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进而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
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加快了内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国务院决定沿边境、主要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开放,即开放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6省区的13个内陆边境市、镇。
我国对内陆边境市、镇实行类似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以加速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为目的,形成了沿周边国家的三大开放地带。第一,东北开放带,以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以及蒙古、东欧诸国为对象,以满洲里、黑河、绥芬河、晖春4个沿边开放城市为龙头,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形成了一个具有纵深背景的大开放区。第二,西北开放带,以独联体诸国、东欧诸国、巴基斯坦、西亚诸国为对象,以我国新疆为主体,在5400多千米的边境线上开通了8个通商口岸。东起我国连云港、西经新疆至欧洲的大陆桥的开通,为我国西北部的开放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三,西南开放地带,以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孟加拉国等为对象,以我国云南、广西为主体。目前云南已拥有17个对外开放口岸,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的边境上已开辟了20多个贸易点。
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
国务院于1992年8月13日发出通知,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至此,我国对外开放出现了从“四沿”向内地纵深扩展的趋势,同时“四沿”地带的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不仅促进了长江流域和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于扩大和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实行的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归纳起来有4个主要方面:一是扩大开放城市对外经济合作的权限;二是支持开放城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老企业和开发现代企业;三是为鼓励吸引外资,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四是具备一定条件后,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 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构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提出,则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根据现实情况和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做出的选择。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体现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国务院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规定,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积极引导和推动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国家在吸引外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等方面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进一步促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由政策导向的开放转变为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从有限范围和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由单边、自主的开放转变为双向、多边、有法律约束力的相互开放。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继续推进开放力度,对外开放范围和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1.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的特别区域
截至2015年9月,我国共设立了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等中心城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定小块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
此外,经国务院批准,截至2015年全国还建立了12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63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6个国家级保税区和15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这些经济技术开发的特别区域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吸收外商投资集中的热点地区,并像经济特区一样在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小贴士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保税区简介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大陆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设立的现代化工业、产业园区,主要解决中国大陆长期存在的审批手续繁杂、机构叠床架屋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问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现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等中心城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定小块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国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15年9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展国际贸易和保税业务的区域,类似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区内允许外商投资经营国际贸易,发展保税仓储、加工出口等业务。目前16个保税区已全部启动运营,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新型连接点。我国目前的国家级保税区有汕头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海口保税区、大连保税区、青岛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扬州综合保税区、宁波保税区、福州保税区、广州保税区、珠海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深圳保税区、沈阳综合保税区、银川综合保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2.“十二五”期间的对外开放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开放型经济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着力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建立长效机制,释放消费潜力,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国实行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重要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国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的项目合作,更多地投资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同时增加了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我国着力参与了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十三五”期间的对外开放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新变化,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未来5年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三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冲击仍将发酵演化,势必对全球经济增长、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规则演进等诸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了新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对外开放,应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提升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内陆沿边地区,要加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应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内陆沿边地区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加强相关国家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为内陆沿边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更大便利。
沿海地区,要支持其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应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加快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中心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小贴士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在我国的地域范围圈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省(区、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案例资料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迎接中企海外并购新时代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并购的主体和重心也有所改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期间,海外并购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5%,交易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仅2014年一年,中国企业就完成了154起海外并购交易,交易金额高达261亿美元。报告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持续升温是国内外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从国内情况来看,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以及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推动大量国内企业向国外学习技术和经验,以及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全球扩张。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不少发达市场卖家认识到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与优势。此外,欧元区债务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低价收购欧洲企业的契机,而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减速又为中国企业创造了理想的海外投资环境,不仅相对压低了资产估值,更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埋下了伏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心和目的也在不断转变。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五年中以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为目的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以获得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海外并购占比却高达75%左右,这与长期以来的趋势迥然不同。过去,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多是由国企为主导的资源驱动型;而今,希望借海外并购之力来获取市场份额及提升核心能力的民营企业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现在,中国企业力图通过海外并购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新的市场,以及成为全球竞争的领导者,而不只是为了保障关键资源的供应。它们还希望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宝贵的品牌和海外市场管理经验。随着海外并购目的的转变,能源和资源类并购项目的数量逐渐减少,工业品、消费品、金融、科技、电信和媒体类并购项目的占比则不断上升。但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同时发现,在引人注目的增长背后,也存在一些相对不那么亮眼的统计数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仅为67%,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并购战略不清和无法有效管理并购交易等因素是导致交易落空的主要原因。报告认为,如今,中国买家面临绝佳机会,有望在全球并购舞台上跻身领先者行列。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并购先锋,中国企业必须下大力气积累海外并购所需的专业技巧和能力,并培养国际化人才。除此之外,还须迅速采取行动,抓住当前全球宏观经济趋势的有利时机及时出击。
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之二——迎接中企海外并购新时代
思考问题:根据案例相关资料,谈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分析提示:①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②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