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思路和方法
本书主要回答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怎样的变动趋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未来城乡收入差距又会如何变动?存在哪些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因素,又存在哪些障碍?②农民工本身是属于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农民工的外出从业收入又该如何归算?不同的归算方式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怎样的影响?③数据约束对于城乡综合基尼系数的挑战应该如何克服?采用什么方法既可以规避城乡收入数据重叠带来的误差,又能规避对最高收入的依赖?④不同分位上禀赋差异和回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有何不同?除了户籍制度,人力资本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有多大?在不同分位上又有何差异?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五种。
第一,文献研究。广泛搜集国内外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掌握关于农民工收入核算、收入口径、城乡收入差距度量指标、城乡综合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和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第二,规范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对现有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度量的方法,尤其是城乡综合基尼系数测算及分解的方法进行比较,剖析不同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思路;最后,结合实证分析部分,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对策。
第三,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方面,采用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城乡的可支配收入和各分项收入、消费、财产、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及其趋势;另一方面,比较城乡劳动者的工资、人力资本、工作时间等的差异。
第四,微观计量。在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采用组群工资(收入)差异分解和分布分解方法对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城乡财产差距进行分解,得到禀赋差异和回报差异的贡献,并考察不同分位上两者贡献的差异。
第五,数理分析与数值模拟。①对农民工不同归属下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数理分析,得到使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临界条件,并采用CHIP数据进行验证。②先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城镇、农村历年的收入洛伦茨曲线进行拟合,然后采用基于间接洛伦茨曲线加总的方法计算历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同时分解得到城乡间基尼系数,进一步考察城乡收入差距、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为了实现本书的研究目的,本书同时采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个体数据。
①《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城镇、农村分组收入数据
本书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农村分离的分组收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虽然分组数据不如CHIP、CHFS这些微观数据的信息量大,但它是最具权威性,也是最具连贯性的居民收入数据,对于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年鉴的数据应用最广,因此采用该数据得到的结论便于和同类研究进行比较。
②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
CHIP是由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开展的家庭收支项目调查,旨在收集家庭调查数据,包括收入、消费、财产、劳动力市场行为等信息,用于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及贫困趋势。目前有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2013年5期的横截面数据。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中还包含关于流动人口的收入信息,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城乡收入差距。由于CHIP所采用的样本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③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
CFPS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设计和实施的调查,旨在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数据,用于反映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健康和人口的变迁。本书采用的是CFPS2010、2012面板数据,它的调查对象是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香港、澳门、台湾、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海南,下同)的家庭户及其所有家庭成员,包含9597个家庭户、21572名成人、5847名儿童。CFPS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个体特征变量,有助于在尽可能多地控制影响收入的因素的前提下,考察禀赋差异和回报差异的贡献。尤其是字词测试、数学测试等关于个体能力的变量,可以使教育回报率的估计结果以及教育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更加无偏。
④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
CHFS旨在通过科学的抽样,采用现代调查技术和调查管理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有关中国家庭金融微观层次的相关信息,如住房资产和金融财富、负债和信贷约束、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障和保险、代际转移支付、人口特征和就业、支付习惯等,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CHFS为研究城乡财产、财产性收入差距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本书采用的是CHFS2011的数据,它包含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个县(区、市)、320个社区的8438户家庭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