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和移动商务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业务模式和核心技术
(一)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被看作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欧盟委员会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应用将在未来5~15年中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带来极大贡献。2009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计划,进行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布局,我国也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物联网的概念由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艾什顿(Kevin Ashton)于1999年提出,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最近,随着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在“物联网”相关项目上的进一步投入,物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美国的智慧地球计划准备在智能电网和信息化医疗项目上投入300亿美元;欧洲提出i2010的政策,旨在通过更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发展。通过实施i2010,欧盟希望提高经济竞争力,并使欧盟各国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减少社会问题,帮助民众建立起对未来泛在社会的“智能环境”的信任感;日本在e-Japan和u-Japan计划基础上又提出i-Japan计划;韩国也提出了新的物联网计划。在中国,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在中国政府推动下,物联网产业在中国也得到极大发展。
物联网,英文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2.物联网的特征
(1)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①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和获取;②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③智能处理,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的特征
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③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④物联网的精神实质是提供不拘泥于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的应用场景与用户的自由互动,它依托云服务平台和互通互联的嵌入式处理软件,弱化技术色彩,强化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佳的用户体验,更及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建议,更自如的工作和生活,是通往智能生活的物理支撑。
(二)物联网的业务模式
目前可以纳入物联网范围的应用很多,分类方式也很多,按照技术特征可以大致把物联网的业务模式分为四类,分别是:身份相关业务、信息汇聚型业务、协同感知类业务和泛在服务。身份相关业务类应用主要指利用射频标志(RFID)、二维码、条码等可以标志身份的技术,并基于身份所提供的各类服务。按照终端是去识别其他身份信息还是被识别可以分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按照服务是提供给个人还是提供给企业,又可以分为个人应用和企业业务两大类。身份相关业务类应用的实现方法是在物上贴上RFID标签,读写设备通过读取RFID标签中的信息,尤其是ID信息,通过这个ID信息向物联网名称解析服务器请求以获取该ID所对应的进一步详细信息的统一资源标志符(URI),读写设备通过这个统一资源标志符进行进一步的信息获取。
信息汇聚型业务主要指由物联网终端采集、处理经通信网络上报的数据,物联网平台对物联网终端、数据、应用和服务,以及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的业务类型。具体的应用类型包括自动抄表、电梯管理、物流管理、交通管理等。在信息汇聚型业务中,物联网的终端只要接受物联网平台的管理,执行数据的采集、简单处理、上报等功能即可,物联网的终端之间不需要进行通信。
协同感知类业务指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应用应该能够担负起更为重要的任务、提供更为复杂的业务和服务,这类服务需要物联网终端之间、物联网终端和人之间执行更为复杂的通信,同时,这种通信能力在可靠性、时延等方面可能有更高要求,对物联网终端的智能化要求也更为突出,这样,才能满足协同处理的要求。这类应用有非常具体的内容,如应用场景、需求、架构、通信协议之类,现在还没有深入研究,但从长远来看,协同感知类业务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
泛在服务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是人类通信服务的极致。“5 C+5 Any”是泛在网络的关键特征,5 C分别是融合(Convergence)、内容(Contents)、计算(Computing)、通信(Communication)、连接(Connectivity);5Any分别是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任意服务(Any Service)、任意网络(Any Network)、任意对象(Any Obj ect)。总体含义是:通过底层的全连通的、可靠的、智能的网络,以及融合的内容技术、微技术和生命技术,将通信服务扩展到教育、智能建筑、供应链、健康医疗、日常生活、灾害管理、安全服务、运输等行业,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人们享受信息通信的便利,让信息通信改变人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三)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红外线、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网络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物联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这些技术在不同的行业往往具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形态。对物联网涉及的核心技术进行归类和梳理,可以将其归纳为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与服务技术及管理与支撑技术。其中,感知和标识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包括多种发展成熟度差异性很大的技术,如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传感技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器网络,协作感知、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传感器技术依附于敏感机理、敏感材料、工艺设备和计测技术,对基础技术和综合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传感器在被检测量类型和精度、稳定性与可靠性、低成本与低功耗方面还没有达到规模应用水平,是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识别技术涵盖物体识别、位置识别和地理识别几个方面,对物理世界的识别是实现全面感知的基础。物联网标识技术是以二维码、RFID标识为基础的,对象标识体系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技术点。从应用需求的角度,识别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象的全局标识问题,需要研究物联网的标准化物体标识体系,进一步融合及适当兼容现有各种传感器和标识方法,并支持现有的和未来的识别方案。
网络是物联网信息传递和服务支撑的基础设施,通过泛在的互联功能,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传送。物联网的网络技术涵盖泛在接入和骨干传输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以互联网协议版本6(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网条件。以传感器网络为代表的末梢网络在规模化应用后,面临与骨干网络的接入问题,并且其网络技术需要与骨干网络进行充分协同,这些都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研究固定、无线和移动网及Ad-hoc网技术、自治计算与联网技术等。物联网需要综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技术,其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是物联网的研究重点。由于物联网终端一般使用工业科学医疗(ISM, 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频段进行通信(免许可证的2.4GHz ISM频段全世界都可通用),频段内包括大量的物联网设备以及现有的无线保真(Wi-Fi)、超宽带(UWB)、紫蜂协议(ZigBee)、蓝牙等设备,频谱空间将极其拥挤,会制约物联网的实际大规模应用。为提升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物联网业务能实现空间并存,需切实提高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频谱保障能力,保证异种物联网的共存,并实现其互联互通与互操作。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核心支撑,服务和应用则是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海量感知信息计算与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研究海量感知信息的数据融合、高效存储、语义集成、并行处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攻克物联网“云计算”中的虚拟化、网格计算、服务化和智能化技术。核心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应以应用为导向,在“物联网”的语境下,服务的内涵将得到革命性扩展,不断涌现的新型应用将使物联网的服务模式与应用开发受到巨大挑战,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技术路线必定束缚物联网应用的创新。从适应未来应用环境变化和服务模式变化的角度出发,需要面向物联网在典型行业中的应用需求,提炼行业普遍存在或要求的核心共性支撑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等。
随着物联网网络规模的扩大、承载业务的多元化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影响网络正常运行因素的增多,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实现“可运行—可管理—可控制”的关键,包括测量分析、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测量是解决网络可知性问题的基本方法,可测性是网络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随着网络复杂性的提高与新型业务的不断涌现,需研究高效的物联网测量分析关键技术,建立面向服务感知的物联网测量机制与方法。物联网具有“自治、开放、多样”的自然特性,这些自然特性与网络运行管理的基本需求存在着突出矛盾,需研究新的物联网管理模型与关键技术,保证网络系统正常高效的运行。安全是基于网络的各种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物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匿名性也决定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安全隐患。需要研究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满足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抗抵赖性的四大要求,同时还需解决好物联网中的用户隐私保护与信任管理问题。
(四)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2009年10月24日,在中国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具有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十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
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已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2012年2月14日,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国家工信部颁布。该规划中圈定9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研究水平取得进展,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研发等方面有所突破;行业应用初现成果,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源电力、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典范不断涌现。物联网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物联网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人们的生活。专家指出,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的完善,在未来几年,技术与标准国产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化、产业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
二、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M-business或Mobile Business)是电子商务的一条的分支,移动商务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利用手机、掌上电脑等无线移动信息终端参与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新电子商务模式,它是新技术条件与新市场环境下的诞生的新的移动商务,也称移动办公,是一种利用手机实现企业办公信息化的全新方式。
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通信、PC电脑与互联网三者融合的最新信息化成果。移动电子商务是商务活动参与主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时获取和采集商业信息的一类电子商务模式,移动商务活动以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交互为特性。由于移动通信的实时性,移动商务的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通信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与对象进行沟通,与商务信息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使用户摆脱固定的设备和网络环境的束缚,最大限度地驰骋于自由的商务空间。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移动商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更具开放性、包容性
移动商务因为接入方式无线化,使得任何人都更容易进入网络世界,从而使网络范围延伸更广阔、更开放;同时,使网络虚拟功能更带有现实性,因而更具有包容性。
2.具有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特点
移动商务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和“个性化”。传统商务已经使人们感受到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和快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必须有线接入,而移动电子商务则可以弥补传统电子商务的这种缺憾,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结账、订票或者购物,感受独特的商务体验。
3.潜在用户规模大
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06亿户,为全球之最。显然,从电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程度来看,移动电话远远超过了电脑。而从消费用户群体来看,手机用户中基本包含了消费能力强的中高端用户,而传统的电脑上网用户中以缺乏支付能力的年轻人为主。由此不难看出,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4.能较好确认用户身份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一直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问题,而移动电子商务在这方面显然拥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片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而随着未来手机实名制的推行,这种身份确认将越来越容易。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5.定制化服务
由于移动电话具有比PC机更高的可连通性与可定位性,因此移动商务的生产者可以更好地发挥主动性,为不同顾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例如,开展依赖于包含大量活跃客户和潜在客户信息的数据库的个性化短信息服务活动,以及利用无线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人口统计信息和基于移动用户位置的信息,商家可以通过具有个性化的短信息服务活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
6.易于推广使用
移动通信所具有的灵活、便捷的特点,决定了移动电子商务更适合大众化的个人消费领域,比如,自动支付系统,包括自动售货机、停车场计时器等;半自动支付系统,包括商店的收银柜机、出租车计费器等;日常费用收缴系统,包括水、电、煤气等费用的收缴等;移动互联网接入支付系统,包括登录商家的WAP站点购物等。
(二)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政府重视和支持下,配套政策出台,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在正处于从试点示范阶段走向规模应用阶段的关键点上。2007年,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联合发布《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成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2007年6月开始,原国务院信息办开始组织实施该项工程,率先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组成了联合工作组,编制了《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规划》,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三大目标,依托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建立了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研发中心,并批准在湖南省以及重庆市和广州市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试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后,信息化推进司继续负责组织和推动该项工程,目前试点示范工程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性进展,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移动电商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过5500亿元,全年达到8956.85亿元,相比之下,美国2014年的规模预计仅为3300亿元左右。从增速上看,2011—2013年我国移动电商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8%,是同期美国移动电商增速的5.6倍,也是同期我国网络购物增速的7.3倍。我国俨然已经是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移动电商市场,移动电商正进入爆发期。在2015年“双十一”中,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的总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移动端成交占比68%。而根据美国的会计制度公布的阿里巴巴财务报告显示,阿里巴巴2016财年移动端营收占比突破七成,达71%,而2015财年这一数字为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展“智慧城市”与“无线城市”建设,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迅速普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带动家庭无线网络使用,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目前,Wi-Fi无线网络已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网络环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机上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不断被激发。2015年,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金融、网络娱乐、公共服务等个人应用发展日益丰富。其中,手机网上支付增长尤为迅速。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3.58亿,增长率为64.5%,网民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由2014年底的39.0%提升至57.7%。此外,网民数量的激增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互联网领域更广泛的应用发展热潮。2015年,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1.52亿网民使用网络医疗,9664万人使用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络预约专车人数已达2165万。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也为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1.改变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低的生产成本以应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客户也不再满足于坐在电脑面前完成交易,他们需要更加精准、个性化、注重沟通的交易方式,这些都促使企业积极寻找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移动电子商务凭借其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这些需求,美国冠群电脑公司移动电子商务产品管理总监谢涛玲认为:“只有移动电子商务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真正解决做生意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移动电子商务将推动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向移动互联网转变。而基于本地化的位置服务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将会在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破性发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差别就是后者是非常本地化的,在LBS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提供更多的整合服务。
2.加快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得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变得更为紧密。尤其是在泛生活服务领域,出行、旅游、教育、招聘、医疗等传统行业都在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进行着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行业,包括国家高度关注的供给侧改革中的相关行业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3.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实现管理、营销、购物、支付等各种活动,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随着安全性、地域局限性及手机功能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被一一克服后,以手机代替电脑完成各种商务活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移动电子商务将极大地刺激移动信息化消费。移动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将被不断拓展与创新,由最基本的移动支付,转向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网上身份认证、账单查询,享受网络银行业务、基于位置的服务、互联网电子交易、无线医疗等。
4.手机搜索业务将成为下一个掘金点
手机搜索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有效信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购物时比较价格,出行时获取目的地信息,碰到各种疑难问题迅速上网寻找答案,等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搜索用户已达4.78亿,网民使用率为77.1%。未来几年中国移动搜索市场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业内人士预测手机搜索业务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下一个掘金点。
5.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从单个环节向行业解决方案深化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以最容易切入的单个生产环节应用为主,如移动车辆管理、旅游电子门票等。发展到后期,移动电子商务将逐步向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深化,如移动物流解决方案、旅游移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
小结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内容为王时代;第二阶段是各种互联网网站与内容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的时代;第三阶段是移动APP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的时代;第四阶段是应用操作时代。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活动。
电子商务具有这样一些公认的特征:①采用电子方式,特别是通过Internet的方式促成交易;②它可以实现商品交易、人力资源、资金、信息等服务交易;③它包含企业间的商务活动,也包含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等商务活动;④它涵盖交易的各个环节,如询价、报价、订货、售后服务等;⑤它采用电子方式只是形式,提高效率才是其主要目的。
电子商务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发展电子商务需要政府的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要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要有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要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有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手段,要有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要克服观念障碍,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意识、商家使用电子商务的工具意识,要有一大批懂电子商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电子商务可提供网上交易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它具有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电子商务并不仅仅是创建一个门户网站,它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目前电子商务已有很多方面的应用,如网上购物、网上证券交易、网上招聘、网上拍卖等,而这些应用都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电子商务的一般框架包含了实现电子商务系统的工程技术保证,还包含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等软技术保证。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分为四个层次、两个支柱和应用:自下而上的四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层、多媒体信息发布层、报文和信息传播层和贸易服务层;两个支柱是政策、法律、法规及各种技术标准和安全网络协议。电子商务的应用是以四层技术和两个支柱为条件的。
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指,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个主体按照一定的交互关系和交互内容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商务活动样式。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企业(Business, B)、消费者(Consumer, C)和政府(Government, G),交互关系指的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主体——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交互内容包括商务信息、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三个方面。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基本上按照参与者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 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 C),政府对企业的电子商务(G2 B),政府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G2 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C2 C),消费者对企业的电子商务(C2 B),线上对线下的电子商务(O2 O)等。
电子商务的本质不是电子,而是商务,电子只是它的手段和方式。这种商务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交易,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通过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全面结合起来的一种应用。面对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形势,国内传统企业应如何应对电子商务带来的挑战是摆在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电子商务对国内传统企业的挑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竞争对手用电子商务增强了竞争能力;二是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时遇到的挑战。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两大类。内部成本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费用、人员成本、风险防范成本;外部成本包括企业间的通信成本、观念转化及信用成本、物流发展滞后的成本。开展电子商务将使企业从以下六个方面获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库存、降低客户服务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物联网和移动商务。物联网被看作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它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目前可以纳入物联网范围的应用很多,分类方式也很多,按照技术特征可以大致把物联网的业务模式分为四类,分别是:身份相关业务、信息汇聚型业务、协同感知类业务和泛在服务。移动电子商务是利用手提移动通信设备,经即时且高速连线方式来连接网际网路,以进行通信、互动及交易等的相关活动。移动电子商务具有无处不在、个性化、灵活性、安全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进而决定了移动电子商务将是未来电子商务的主流形式和发展方向。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电子商务 物联网 移动电子商务
2.简答题
(1)电子商务具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2)电子商务发展依赖哪些支撑环境?
(3)简述电子商务一般框架的组成。
(4)简述电子商务的基本商业模式。
(5)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构成了哪些挑战?
(6)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成本有哪些?
(7)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潜在收益?
(8)物联网的业务模式有哪些?
(9)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10)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物联网与移动商务的认识。
(2)简述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含义、主体和主要类型。
实验操作
访问海尔集团公司网站(http://www.haier.com)和海尔电子商城(http://www.ehaier.com),浏览网站内容,了解海尔集团的产品与服务,然后思考海尔集团如何利用电子商务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