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理论与实训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准备稿件的方法

准备稿件,简称备稿。是每次播音创作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播音创作活动的开始。

对于播音创作活动的主体——播音员来说,稿件就是播音创作的客体。稿件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形式:其一,编辑部门提供的待播出的文字稿件;其二,即习惯上称作“提纲加资料(素材)”的形式;其三,是播音员的现场口头报道或即兴评述。以第一种形式为依据的播音,我们称之为“文稿播音”,以第二、第三种稿件为依据的播音,我们称之为“口语播音”。

很明显,这三种不同形式的创作客体,经由播音员的创造性劳动,传播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的心理过程是不相同的,这样,播音员准备稿件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不过,目前由于电台、电视台节目的新闻性、综合性很强,加上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多数或绝大多数节目都是由编辑部门将各类信息加工整理成文字稿件后,源源不断地送到播音员手中。依据文字稿件的播音,是播音员的主要工作形式。因此文稿播音的备稿是本节主要讨论的内容。

一、备稿的重要意义

1.播音不是个人随意的活动

播音员的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不是个人的随意的言语活动。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和社会服务等多种社会职能,是通过一个个节目实现的,播音员的工作职责就是把各类节目中的文字稿件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听”、“看”的播音作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播音员是稿件和受众之间的中介,他(她)既是稿件文字语言的接受者,又是将稿件转化为声音的播音语言的发出者。稿件的内涵,通过播音员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传达给受众。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播音员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稿件的精神实质,鲜明、生动地传达稿件的思想感情。当然,这里有个大前提——稿件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稿件的播出目的。

2.受众对播音作品有要求

以上我们从传播者的角度,说明播音不是个人随意的言语行为。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受众一方对高水平播音作品的要求。

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人际传播。在人际传播中,双方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共处于信息循环、相互依赖的双向闭路系统中。而广播电视传播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将传者和受者隔开;信息的传播基本上是由传播一方向受众一方单方向流动的,传播过程中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受众对于传播有极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这种传播状况,无疑对播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有声语言创作活动才能吸引住受众,使受众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显然,要拿出高水平的播音作品,播音员必须“吃透”稿件,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

3.从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转换不是简单的对应过程

文稿播音的创造性集中体现在将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符号转换过程中。稿件的文字语言,和由此转化而来的播音有声语言,是稿件内容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各有不同的物质形态。前者诉诸播音员的视觉,后者诉诸受众的听觉,但这二者之间并不仅仅是文字和语音的简单对应。我们知道,稿件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反映,是作者思维活动的成果。播音员要将这一思维成果转化为清晰、准确、生动感人的有声语言,必须深入稿件中去,并透过稿件认识其反映的现实生活,把握作者的思维过程,领悟、体味作者的认识成果。如果播音员只做“字形—语音”这样一种语言表层结构的转换,常常是不解其意,甚至令人费解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播音员的工作态度、语言表达技巧、话筒前状态等因素不无关系,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常常是没有认真备稿,或备稿不得要领所致。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一般说来,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广播电视中的播音,正是凭借语言的声音形式传播和交流思想。如果播音员的有声语言中不蕴涵深意,不饱蘸感情,那么与机器语音便没有差别。人们常把那种低水平、浅层次的播音称作“无思维”播音。

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他同时又提出,这声音不是物质的声音,而是声音的“心理印迹”,是声音在我们的感觉上产生的印象。

可以这样来认识,语音只是有声语言的形式,意义才是语言的核心。稿件是要化作有声语言传播出去的,如果在备稿时没有积极认真和深入的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只做浅层次的、字形—语音的简单对应的符号转换,就不能使语音变成稿件作者和播音员的双重“心理印迹”,就不能渗进播音员的创造力,也就不会产生出好的播音作品。

4.稿件内容纷繁、形式多样

广播电视身负发布政令、传播新闻、普及教育、提供欣赏娱乐及社会服务等多种社会功能,播音员接触到的稿件内容纷繁,形式多样,正如人们常说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千世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而所涉及内容的深浅、雅俗、风格各异。这众多而丰富的内容,不可能都为播音员所熟知,只有在备稿上狠下功夫才能应付自如。

节目形式的不同,要求多样的播讲方式。在各类节目的播音中,有播报式、宣读式、播讲式、谈话式、演播式等等,不一而足。怎样使播音方式适合节目形式和稿件特点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在备稿过程中精心考虑。

二、备稿的特点与要求

1.备稿的特点

(1)自觉的传达意识

从具体的备稿过程看,首先要认真阅读稿件。阅读文章这种活动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阅读目的却有区别,有的是学习研讨,有的是玩味欣赏,有的则是消遣解闷……从当时的直接行为动机看,这些阅读活动大多属于个人活动。相比之下,播音员备稿时的阅读与思考,则不仅仅是个人活动,因为它始于个人,但不止于个人。备稿是为了传达,要把稿件的内容原原本本地传达出去。播音员备稿时兼有语言接受者和语言发动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播音员在备稿时必须要自觉地传达意识。要传达,就要弄清传达什么?对谁传达?又怎样去传达等问题。简而言之,无非是要求播音员作为“中介”,使稿件与受众沟通起来。

(2)能动的理解和感受

稿件这一创作客体是作者观察认识社会的产物。在文稿播音中,播音员面对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第二信号系统中的文字语言。播音员必须透过无声息的文字,理解其事,感受其情,领悟其理,达到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借用这一观点,播音员要透彻认识稿件,掌握稿件的价值,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文字稿件获得现实的生命。

备稿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稿件的理解感受当中。所谓能动性,是指在备稿过程中要有积极灵敏的思维,以及活跃灵动的感受。一拿到稿件,播音员就要集中精力,开动脑筋,随着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迅速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辨析意义、理解判断,同时打开感情的闸门,置身于稿件构成的环境当中,展开联想、想象等一系列思维和情感活动,从而在心中形成与稿件相一致的思想感情运动线。备稿是一个有序的持续过程,呈现出“专注—活跃—冲动—外化预想”这样一个心理运行轨迹。

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这是我们在解决备稿问题时必须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在播音员认识和把握稿件过程中,理解和感受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不断深化的。备稿的能动性集中反映在理解与感受的水乳交融上。

在此值得一提的还有备稿中的初步感受和独特感受。初步感受或称第一感受,十分宝贵,有新鲜活泼的特质,最能促使播音主体的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备稿时要善于捕捉初步感受的刺激和反应。然而,播音员又不能满足于初步感受,滞留于此,因为初步感受尚缺乏深刻理解的依托,往往显得简单、粗糙、零散,甚至不够准确,也就是说,初步感受具有一定的浅表性和不稳定性,需要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进一步检验、校正和深化。

独特感受的产生,需要以丰富的人生阅历、精辟的见解、广博的知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为根基,因为独特感受是以人的个性的全部内涵,尤其是以他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为导向和根据的。并不是所有与众不同的感受都可称为独特感受。独特感受应合情合理,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3)摆正播音员和稿件的关系

播音员是稿件与受众之间的中介,在处理好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对象这三者关系时,摆正播音员和稿件的关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播音员对稿件的态度直接影响创作的心境和效果。在播音员和稿件这对矛盾中,应该说播音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客观因素的影响看,待播出的稿件,由于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确有高下、优劣之分。稿件中的上乘之作会令播音员爱不释手,如遇知音,会情不自禁地“钻”到稿件中去,产生很强的创作愿望。相反,不大理想的稿件,则常常使播音员兴味索然,影响备稿的积极性和创作愿望。稿件质量有高有低,播音员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备稿,努力挖掘稿件的精髓,争取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好稿锦上添花,为不尽如人意的稿件增色。

2.备稿的要求

(1)准确、迅速、深刻、精细

播音员日常担负的工作以新闻性节目播音为主。这样的工作性质和业务范畴,决定了播音员必须具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意识。具体到备稿这个环节,从质量上说,要求把握稿件的深刻、精细;从效率上说,要求备稿迅速、熟练。可以说,备稿也是播音员所应熟练掌握的业务基本功之一。

播音员的备稿时间,习惯的做法,一般是三倍于稿件播出的时间。专题节目的稿件能够尽早送到播音员手中,因而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而新闻(消息)稿件则来得较急,稍事准备就要播出。碰到“刚刚收到的消息”,很可能连浏览一遍的时间也没有。

当然,要求备稿迅速,不是查查生字、顺顺句子草草了事。备稿快,不等于备稿粗疏。我们不仅要求备稿快,同时还要求备稿精细、深刻。作者的思维过程要在自己头脑中“走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悉心加以感受体验,并引起共鸣,做到稿件的语词序列、感情变化、情节进展、论证展开都了然于心。

受众对信息的准确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便涉及备稿的深刻和精细了。这就是说,要深刻把握稿件的精神实质,不仅要准确弄清稿件说的“是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体味出稿件的深层含意,这样,才能为播好稿件提供驱动力。备稿的深刻精细还特别体现在善于抓住稿件重点,做深入的理解,获得具体深切的感受,这样做才能为生动地、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稿件提供充实的心理依据。总之,深刻精细地准备稿件,绝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不是浅尝辄止。同样一篇稿件,不同的播音员播出,其效果有时竟有天壤之别,这里除了表达技巧、话筒前状态等方面的差别外,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稿件理解感受深度和精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备稿阶段就已经开始积淀。

综上所述,备稿的快速和精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我们既要求备稿的快速准确,也要求备稿的精细和深刻,唯其如此,才能适应广播电视工作及受众的要求。

(2)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

备稿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播出,不是对稿件做文章评析或欣赏。老一辈播音员从他们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准备工作就不完全、不彻底,转化为有声语言时就脱不掉呆板的“念”味,就少了由衷地对受众“说话”的鲜活气息。

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激发播讲愿望,产生积极的言语发动心态;二是指备稿的终结,要在头脑中形成与稿件一致的思想感情运动线,以及与之相应的声音变化的大致轮廓。

三、备稿的基础——广义备稿

我们习惯把具体稿件的准备过程叫作狭义备稿。每一次具体的备稿,都需要调动播音员的全部知识储备,以及政治素养、艺术修养。可以说,播音员各方面的修养就是具体备稿的基础。

一个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广义备稿。广义备稿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三大方面。

1.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播音员是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能够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善于在播音中体现党的政策分寸,争取成为一个敏锐、清醒的新闻工作者。

政治素养中当然包括感情问题,播音员应在立场、感情上自觉地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除了注重平日的政治理论学习外,要特别强调深入生活、接近群众。唯其如此,才能准确地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熟悉生活、熟悉服务对象,备稿就不会雾里看花。深入生活、熟悉群众,对稿件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群众的思想,就会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就会丰富我们的感情,而不至囿于“小我”当中。

2.广博的文化知识

播音员接触到的稿件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播音员不可能全知全觉,但必须尽量知道得多一些。有些播音员因孤陋寡闻、不学无术而错字连篇,不懂装懂,造成许多贻笑大方的差错。这些完全可以用广泛阅读、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加以避免。

3.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艺术修养

播音员要苦练专业基本功,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具有良好的驾驭有声语言的能力。声音是播音员唯一的、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如何以恰切的语言技巧为稿件锦上添花,又如何使播音的声音形式与稿件的体裁及风格和谐一致,这都是播音员磨砺专业基本功中的关键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播音语感的有无和强弱问题。张颂教授曾指出:“有声语言造诣,最重要的是语感,即接受和储存语言信息,发出和驾驭有声语言信息的悟性能力。”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在千百万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在社会历史文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语感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能力,而不是对语言现象个别的、孤立的、机械的反应。从语言信息的接收到传达,都离不开感觉、知觉、情感、记忆、联想、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语感也有其专业性。专业性语感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积累之上的,只有比较透彻地熟知某种语言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纳入自己的认知因式,才可能迅速、敏锐地感受这种语言,并把握它,驾驭它。播音员的语感,要求对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中包含的语音、语法、语义、情感等信息,有精细、敏锐的直觉能力,并可以凭着准确的语感,熟练地去驾驭语言。良好的播音语感是播音创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播音风格的重要条件。在学习播音及播音创作的各个阶段,语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人类各门艺术之间都有共通的东西,加强艺术修养,不仅可以培养艺术通感、活跃感受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也可以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增强播音的表现力。因此,播音员要向话剧、电影、戏曲、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姐妹艺术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

总之,广义备稿是狭义备稿的坚实基础。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越丰厚,狭义备稿的质量越高,速度就越快。而每一次具体的备稿,就体现着广义备稿的成果,同时也在为广义备稿提供新的知识和体验。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从而使备稿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备稿的方法

从备稿的程序上看,不管什么人,拿到什么稿件,总是要从阅读稿件开始。遇到生字生词、不懂的术语、看不清的字迹等文字上的障碍,要通过查字典、向编辑请教、甚至向有关单位查询等办法搞清楚,才能顺利地认识稿件。在备稿过程中,阅读和思考是反复进行的。思考,包括对稿件的深入理解、感受体验,也包括对表达技巧的构思设计。为了加深对稿件的认识,为了有更理想的传达效果,还可以向编辑或记者了解有关背景。最后,在把握稿件的基础上,如果时间允许,常常要上口试播,或把拗口的句段多读几遍。总的来看,在阅读中边看边想,在阅读的基础上集中思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上口试播,是备稿的主要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人的水平不同,备稿习惯不同,可供备稿的时间长短不同,这些备稿的基本程序,有的可能会省略,如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就来不及上口试播;有时某些程序要简化,如遇急稿,只能边阅读,边理解,边感受,边做表达设计,不可能再有集中思考、反复思考这道程序。从备稿必须涉及的内容看,我们已经总结的备稿六步(即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概括了播音备稿的共同规律,同时又显示出区别于其他语言艺术案头工作的个性特点。备稿六步是在广大播音员的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它符合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适应新闻工作的要求。

备稿六步是一环扣一环的,明确了前一个问题,就使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有了根据。对于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备稿方法的播音员来说,备稿六步更突出、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意义,即无论多急的稿件,无论什么样的备稿习惯,要吃透一篇稿件,必须把这六方面的问题搞清楚,此时备稿六步的步骤意义,已不必强求。那时,很可能是“六步并作一步走”,或“六步并作两步走”。总之,是由备稿内容的综合性代替了步骤的分解性。

下面分别谈谈备稿六步的具体做法及作用。

第一步:划分层次

播音让受众听得清楚明白,这似乎是起码的要求,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划分层次,就是要求播音员在弄清稿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稿件的布局结构,掌握稿件的铺陈线索和语言序列,以便能够清楚明白地传达稿件。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稿件的自然段是篇章的最小组成部分。为了便于把握稿件的内容结构,驾驭播音语言,我们以自然段这个语言单位为起点,对稿件做进一步的整理。这里有两步工作要做:一步叫作归并;一步叫作划分。

归并:即着眼于全篇,使自然段由分到合,把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段落归并为一个层次。这样,播音员可以透过大于自然段的语言单位提纲挚领地掌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即文脉。同时还要对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以便在整体上对稿件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播音时才可能表现出明晰的条理性和有机的完整性。

在具体做法上,如果稿件篇幅较长,内容较多,还需要把联系比较紧密的层次归并为一个部分。文章中的一个部分,可以由一个或几个层次组成。层次可以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这全由内容意义上的松紧关系而定。如果稿件篇幅短,只有两个自然段,当然不必作归并。

拿最常见的几种广播文体来说,通讯报道、小故事等以叙事为主的稿件,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矛盾展开的不同阶段,或时间顺序、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归并层次。广播评论、广播谈话等以议论为主的稿件,可以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来归并。新闻稿件,通常按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的结构来归并;只有一个自然段的短新闻,即“一句话新闻”,则无所谓归并了。知识性或对话稿件,就要按事物构成特点,或按方向顺序,或依人的认识过程,或据话题的转换来做归并。总之,通过归并层次,搞清文章发展的脉络,作者的思路在播音员头脑中理顺了,播起来才不至于零散、混乱,让听众不得要领,影响宣传效果。

每一个自然段都要概括大意,同样,层次或部分也应概括出大意。大意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也可用一两个词概括。总之,要简单明了,要反映出主要内容及思路的推进,要反映出文章的发展脉络,起到播音“提纲”的作用。

以通讯《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为例:


当今年热闹红火的春节来临之际,躺在医院病床上的雷雨顺同志并没有感到寂寞。2月12日农历年三十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的两位同志代表全国听众来看望他,送给他一个镶在盒子里的绢制玉兰花。还有听众写给他的一大叠慰问信,又把河南农村一位老中医为他画的两幅水墨花卉展现在他面前。雷雨顺深情地望着画,轻轻地说:“谢谢你们,谢谢广大听众。”

除夕之夜,北京111中学的王惠琴老师带着十几名少先队员来到医院,与雷雨顺一起过年。孩子们为他带上了鲜艳的红领巾,特聘他为校外辅导员,他嘱咐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出力。值班护士专门端来三盆鲜花,病房里一片芬芳。这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病魔正在迫使雷雨顺走向生命的终点。

2月13日农历年初一的下午,中国科协副主席王顺桐同志把一盆蓓蕾初绽的寿星桃放在病床前,代表科协广大会员问候雷雨顺,雷雨顺支撑着病体说:“我微不足道。”

初二,气象科学院和北大地球物理系的几位同志来到医院。雷雨顺和他们谈论的中心话题是气象科研工作。当天,雷雨顺的病情开始恶化。上午10点钟,雷雨顺处于精神恍惚状态。爱人刘秀芳心情沉重地问他:“老雷呀!你是不是要扔下我们?”雷雨顺说:“不,你不要太悲观了。”刘秀芳又问:“如果万一呢?”雷雨顺闭上了眼睛,泪水不住地滴在被子上。他断断续续地说:“万一我不行了,有三条要记住:第一,我没有完成的课题要让老吴接着干;第二,我是拿着人民的助学金上学的,对党和人民没有做出什么贡献,我那点书大概有千把册吧,要把它献给国家,也算尽点心意;第三,我万一不行了,你不要对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刘秀芳默默地听着,把这珍贵的话语牢记在心头。下午3点钟,雷雨顺让爱人捧着录音机,他气喘吁吁地讲了10分钟。这10分钟对气象科研的研究方向、气象科研人员的协作和科技人员的进修等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除了那两条,他没有对个人和家庭再说一句话。

初四,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午,科学院领导来看望他,他让爱人把录音带交给领导,并且略带歉意地说:“讲得不好,本来想今天接着讲,但思想怎么也集中不起来了,我的心劲大得很,可身体像是别人的。”下午3点10分,他吃力地挣扎着要起来,可是力不从心,护士过来帮助他,他用微弱的声音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护士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人啊!住院104天,他最怕麻烦别人,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他还因为别人帮助了他而感到不安。

下午4点40分,当他爱人和护士给他擦洗身子的时候,他突然昏迷,值班的医护人员立即全力抢救,终于因抢救无效。4点57分,雷雨顺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5点25分,国家气象局的几位领导赶到医院,沉痛地肃立在雷雨顺的遗体前,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雷雨顺同志安详地躺着。在用心弦奏出生命之歌最后的动人乐章之后,他静静地休息了。


全文共8个自然段。8个自然段的大意可概括如下:

①自然段:春节前夕,雷雨顺住在医院里;

②自然段:除夕,群众来慰问;

③自然段:初一,领导来看望;

④自然段:初二,雷雨顺谈工作;

⑤自然段:初四,最后的谈话;

⑥自然段:心脏停止跳动;

⑦自然段:领导赶到;

⑧自然段:安息。

这篇稿件是以时间序列来展开情节的,参照时间和表现高尚情操的内部逻辑来归并层次:

第一层:①自然段— ②自然段,除夕,群众慰问住院的雷雨顺;

第二层:③自然段— ④自然段,病情危重的雷雨顺念念不忘工作;

第三层:⑤自然段,生命垂危的雷雨顺心中没有自己;

第四层:⑥自然段— ⑧自然段,雷雨顺病逝。

这四个层次之间是衔接很紧密的承续关系,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来,随着雷雨顺病情加重,他的言行中闪现的思想光辉,渐显璀璨。这篇稿件层次间关系较为简单,而有的稿件起、承、转、合较为复杂。但不论复杂与简单,搞清层次间的关系,都能帮助我们理出一条思想感情的运动线,看清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层次,也为安排播出时的段落、层次间的停顿,以及语气上的衔接转换打下了基础。

划分,是从“便于听”的目的入手,把自然段化整为零,区分出语言推进的小层次。透过语意上的最大单位——小层次,精细地把握稿件的语脉,从而帮助我们在播音时按语意把句子“串成线、抱成团”,播得流畅、连贯,语意清晰完整。“串成线、抱成团”,是有经验的老播音员对在播音中组织好语意的形象比喻,它是针对有声语言传达中,句子零散孤立、缺乏内在联系的弊病提出来的。国外播音界对这个问题也有类似的提法,认为播音员的水平越高,掌握的语言“单位”越大;另外,从传播对象一方的收听习惯看,也是要求获得完整的语意,而不是互不关联的语言片断。所以说,虽然播音时要在某些重点语句和词语上下功夫,但驾驭有声语言的基本单位应在自然段内的小层次上面,即以小层次为驾驭语言的基本单位。

小层次,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数个句群。句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合而成。它们在意义上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共同表达一个较为复杂的思想,是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把自然段划分成小层次,并搞清小层次间的联系,就是摸清了稿件的语脉。语脉,体现着具体的思想脉络,感情转换。可以说,小层次既反映着内容的发展变化的细致层次,也反映着感情变化的层次。划分小层次,对把握稿件的语脉,对语气的运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把体验到的逻辑感受、形象感受,通过恰当的停顿和贴切的语气表达出来。对克服刻板的“念稿”,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划分小层次,是播音员备稿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把文字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时受众清楚易懂的基本方法。

例稿的第②自然段按内容的推进可以划分为四个小层次:

1.“2月12日……谢谢广大听众”。中央台同志代表听众前来慰问。

2.“除夕之夜……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出力”。少先队员来慰问。

3.“值班护士专门端来了三盆鲜花,病房里一片芬芳”。病房里充满着温馨的气氛。

4.“这时候……病魔正在迫使雷雨顺走向生命的终点”。雷雨顺病情危急。

这一段的前三个小层次基本上属同一种感情色调,它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中央台的同志、少先队员们以及护士,纷纷送来群众对雷雨顺的关心、热爱和崇敬,雷雨顺与群众的感情互相呼应,充满着深情。具体说,第一小层次是听众的“热情”和雷雨顺的“深情”;第二小层次在“热情”的基础上又增添些生动活泼的色彩。雷雨顺则满怀着对少先队员一片诚挚的“期望”;第三小层次则突出“安静、温馨”的色彩。而第四小层次是一个转折,与前三层的温馨气氛是个对比,不得不把严酷的事实揭开,这个感情色彩的转换,一定要把握好。不难看出,在划分小层次时,感受、体验以及关于怎么播的构想都在同步进行,这样准备稿件就不是枯燥的理性分析了,而是把分析理解稿件与具体感受结合起来,特别是与语言表达直接挂起钩来,缩短了理解和表达的距离。

小层次是播音表达的基本语言单位,对稿件中的小层次了如指掌,实际上就是通过消化稿件,从播音的角度重新组织语言,达到了“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这个要求。不论什么稿件,这部分工作对播出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为小层次的划分及对小层次之间的联系的处理,为情景再现、内在语,以及停连、语气、节奏等内外技巧的运用,提供了基础和契机。

第二步:概括主题

主题,就是稿件的中心思想,是稿件中提出的核心问题。作者通过具体人物、事件所反映出来的看法、主张、态度。中心内容不是主题。备稿不能停留在对稿件内容的一般了解上,不能只知来龙去脉,而不把握其核心。概括主题是由具体到抽象,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是深入了解作者创作意向,进一步掌握稿件精神实质,激发播讲愿望的必需。

概括主题,就是要抓住稿件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透视其实质。通讯一类稿件的主题是从人物的言行或事件的发展中挖掘出来的人或事的思想、精神。评论性的稿件其主题就是中心论点。

主题的概括,要切中题旨,言简意赅,要注意它的明确性、具体性和行动性。

所谓主题的明确性,就是指概括主题要有思想深度,要准确。如果理解感受出现偏差,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就不可能概括出准确的主题。

所谓主题的具体性,是指概括主题不要离开稿件内容的个性,不可空洞笼统。

所谓行动性,即概括主题不冷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主题应是自己在对稿件反复深入理解和感受后得出的。一见这个主题,便有了“播出去”的行动意向。

例稿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雷雨顺在生命终结前的感人言行,歌颂我国知识分子忠于党和人民,献身事业的崇高品德。

要想概括好主题,必须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达到上述有关要求。

第三步:联系背景

背景,主要指的是播音时的背景。任何一篇供播出的稿件都有几种不同层面的背景。

稿件内容所反映的时代,是历史背景,它是理解稿件内容时必须搞清楚的;作者写作的时代,是写作背景,它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并深入理解稿件应该搞清楚的;播音背景是指播音时的具体背景。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稿件占的比重最大,这些稿件的所谓历史背景、写作背景与播音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提播音背景就可以了。如果拿到的稿件不是现在时的,比如一些中外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就一定要分别搞清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背景,方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稿件和丰富自己的感受。

播音背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稿件内容有关的党的方针政策“上情”;二是当时的国内外有关形势及社会的现实情况(一般称为“下情”)。下情又包括主流支流两个方面。联系背景特别需要广义备稿的工夫。只有平时注重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关心国内外大事,具备较强的新闻素质,只有积极深入生活,接近群众,了解群众,才能迅速地把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信息提取出来,获得对播音背景的深刻认识。

这篇例稿反映了知识分子无私奉献的典型,在建设祖国的进程中,党中央特别倡导奉献精神,这是“上情”。“下情”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先进人物。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建设的生力军。蒋筑英、罗健夫、雷雨顺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主流)。在播发这篇通讯之前,电台就已介绍过雷雨顺的感人事迹,群众深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但是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人“私”字当头,争名誉,闹地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支流)……这些情况在联系背景时应该考虑到,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会有不同的联想。

联系背景,要具体,不可空泛笼统,不可漫无边际。背景一定要紧扣稿件内容和主题来联系,这样对理解稿件才有实际的帮助,避免陷入空泛、杂乱而干扰对背景的准确认识。

联系背景是激发播讲愿望的重要步骤,因此联系背景要有“可感性”,即要把自己摆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一种此事此人“我有所闻、我有所感”的积极、贴近的心态。这样联系背景想到的是熟悉的人和事,有过感受体验的事,因而使自己与稿件贴近,与现实生活贴近,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贴近,才能为产生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热力的播音提供充实的依据。

联系背景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稿件,因此还要善于从事物发展的纵向,及其从相关事物的横向上考虑背景。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稿件反映的事物在社会坐标系上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播音的基调是否恰当,体现出来的政策分寸是否合适。曾经有过这样的事,因为播音员不了解某次重大国际比赛的各种背景材料,不管获得金牌数是否达到赛前的预测,只要报道获得金牌的消息,就喜上眉梢,神气十足,结果与体育爱好者的感受达不成默契,没有共识,反而被受众认为是播音员对体育事业的肤浅无知,其表现出来的喜悦和热情也被看作是虚情假意。可见,联系背景影响对稿件把握的准确和深度,关系着实际的播出效果。如果对背景分析不透,播音时轻则苍白无力,重则会因分寸失当,而使受众对事实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联系背景时,对事物的主流、支流也要把握得当。看不到主流,一叶障目,就容易迷失方向,影响宣传的坚定性;看不到支流,天下太平,就会心中无数,影响宣传的针对性。

第四步:明确目的

语言活动总是与具体目的相联系的。作者写稿件有具体的创作意图,电台、电视台选择和组织这些稿件是因为这些稿件的具体宣传目的体现了宣传总目的。播音员要把这些稿件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去,就一定要明确稿件具体的宣传目的,因为这也就是播音员的播讲目的。

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本身表现为多层次结构,大体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包含音位层、词位层、义位层。任何写出来或说出来的话语,都属于表层结构,直接体现出来的是其概念意义。而深层结构的情感意义、功能意义,要靠语言接受者去体味。不过,由于有声语言具有可感性的特点,这就为语言发出者揭示其深层结构提供了可能。关于这一点,李国涛指出:“传达不只是叙述一个故事,它同时要表达一种附着于语言上的意味。意味比故事还重要。”李国涛:《语言的纠缠与文体的形式》,转引自《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211页。这里所说的“意味”,正是我们从播音角度所说的“目的”。

看重写作技巧,讲究宣传方法的人,一般是不会在稿件的表层结构中言明宣传目的的,而是将目的渗透于稿件的字里行间,隐含在稿件内容之中。播音员播别人撰写的稿件,必须要发掘出其宣传目的,否则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有失落的可能。更不用说,由于没有准确的宣传目的在胸,播音的语言传达中会存在着偏离目的的危险。明确播讲目的,是备稿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内容。播讲目的,是指稿件在德、智、美三方面所能实现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所要遵从的诱导方向。

播讲目的是播音员从稿件内容及主题中引申,并在联系背景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到的。主题囊括不了播讲目的的含义,也不可能取代它的作用。主题是指稿件反映了什么思想,基本上还是就稿论稿,“就事论事”,很少顾及播音背景,很少考虑受众心理和针对性。播讲目的,则要说明稿件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必须联系背景,站在稿件之上、结合稿件之外的情况来考虑。正因为明确播讲目的,要准确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要敏锐地把握现实,要真切地感受群众需求,因而播讲目的要比主题来得更积极、更有高度、更具指导意义。

我们还注意到,在“现在时”的稿件中,播讲目的一般与主题胶着在一起,是主题的升华;在“过去时”的稿件中,由于所选择的稿件往往是“历久弥香”的优秀作品,它们的主题常常呈现多义性。故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播音背景里,播讲目的会有变化,它依据播出时的针对性,在主题某一方面延伸,体现出新的意味来。播讲目的,产生于对稿件的正确认识、生动体验,而且对播音创作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播音员动脑、动心之后,悟到稿件播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最终表现为强烈的播讲愿望,产生了要把稿件的内容及精神实质外化为有声语言的内驱力。播讲目的把握着思想感情运动的正确方向,不使具体感受因拘泥于细枝末节而失去准确性,以致偏离稿件的主题和目的;播讲目的还使我们胸中有全局,在技巧运用上有恰当的配置,始终保持积极的播讲状态,认真进行播音创作。可以说,播讲目的对备稿和播音都有统帅意义,发挥着重要的引导、规范、深化、激励的作用。

在表述播讲目的时,第一要注意不应与主题的表述混淆,要有纲领性;第二,要从背景中的“上情”着眼,考虑其现实意义,不可空泛,要有感染性;第三,注意目的集中,不要面面俱到,更不可主次颠倒,要体现准确性。

《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这篇通讯,塑造了新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它的具体播讲目的,意在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向雷雨顺学习,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工作。像这一类新闻性的稿件,因为与党的方针政策或国内外大事紧密相连,或从各个角度直接反映群众意愿和呼声,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稿件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是明显的,其预期的效果也是不难想到的。有些稿件的针对性不一定那么强,它们的播讲目的常表现为我们所倡导的方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每一篇稿件,都可以从德、智、美几方面来挖掘其播讲目的。它们或表现在其中一方面,或几方面兼而有之,总会有起核心作用的播讲目的。

第五步:分清主次

我们说过,备稿要从稿件的局部到全篇,在把握稿件的精神实质后,还要再回到稿件的具体内容上来。因为稿件主题的显现,播讲目的的落实,要通过对稿件的细致处理才能实现。分清稿件的主次,突出重点,是落实播讲目的的重要保证。试想,如果只凭热切的播讲愿望,从开始到结尾处处用力,似乎哪里都重要,却往往适得其反,听着吃力,播着费劲,反而淡化或淹没了播讲目的。实际上,稿件的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在表达作者意图时起着不同的作用。拿段落来说,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支撑作用,有的起铺垫作用;拿语句来说,有的是起始句,有的是中心句,有的是归结句。同样,选材时也必是有详有略,有的几笔带过,有的不惜笔墨。我们在播音时,只有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才能使内容传达得清晰,使播讲目的落到实处,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清主次,首先要抓住重点。

稿件中,“那最集中、最典型地表现主题的地方,那最得力、最生动地体现目的的地方,那最凝聚、最浓重的抒发感情的地方,那最直接、最恰切地感染受众的地方都属于重点”(张颂先生语)。只要紧扣主题和目的,是不难找到重点的。

由于稿件写法不同,有的重点比较集中,多表现为有一两个重点部分或重点层次、重点段落;有的重点散见全篇,多表现为分散在一些部分、层次、段落中的重点小层次和重点语句。当然,前者的重点部分、重点层次、重点段落中,一定包含重点小层次、重点语句,而且非重点之处可能有重点小层次或重点语句。

如《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记者没有直接站出来说话,只是忠实地记述了所见所闻,一共写了10件事,但并非平均用力,有的简略,有的翔实。从主题和播讲目的看,这篇稿件的重点集中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集中反映雷雨顺心中只有工作、只有党和人民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十分感人。而第⑧自然段中雷的话以及第⑧自然段,也是本篇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抓住重点,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因此备稿时,要对重点语句、小层次、段落等运用情景再现等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进行深入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并反复揣摩有声语言表达形式,这样才可能在播音时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要处理好主次关系。抓住重点,不等于播音时对非重点处就轻描淡写。重点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稿件中,重点与非重点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非重点有的是对重点起铺垫作用,有的是补充说明,有的是交代过程,有的是对比映衬、重点与非重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只有弄清稿件的主次关系,重点的表现才不会突兀,非重点之处也不会像散沙,游离零乱。老播音员深谙其中的道理,形象地把目的比喻为红线,把重点和非重点比喻为大小不等、色彩纷呈的珠子。主张用红线(播讲目的)把大小珠子(重点与非重点)巧妙地连缀成精美的艺术品(完美的播音作品)。

总之,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是使播音既生动感人地表达,又能深刻鲜明地落实播讲目的的重要保证。能否处理好主次关系,与播音质量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从备稿开始就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六步:把握基调

我们在备稿过程中,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对稿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感受,我们的感情也随之运动起来,并最终以准确清晰、富有变化的有声语言传达出去。在备稿过程中,对稿件的情感特点及其变化把握得是否准确,关系到语言表达的效果,关系到播讲目的能否得到生动的体现。

基调,是指我们播送一篇稿件时所把握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而绝不是简单地指播音时声音的高低。基调,一方面是指稿件本身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上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应融入播音员在播讲目的指导下产生的具体态度,以及有关的政策对播讲态度的制约。这是在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范畴内对基调把握的要求层次,如果从创作整体效果来看,当然还要考虑节目形式、受众心理及接受习惯、传输方式(如电台、电视台),创作氛围等方面对播音基调的影响、要求和制约。播音基调,是将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时的一种总体把握。它既包含稿件本身固有基调,同时,也必须含有播讲者在播讲目的制约下的播讲态度。

实质上,基调要求播音的表达与理解感受的统一;要求声音形式与稿件体裁风格的统一。可以说,一篇稿件播得是否成功,基调提供着最“直观”的判断依据。如果播音基调与稿件反映的思想感情不符,与播讲目的所要求的态度分寸不符,或相左,或过火,或不及,都会给人“不对味”的感觉。对于基调不当的播音,受众在感情和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轻者不予认同,重者会引起反感,甚至强烈不满,而且势必程度不同地影响播出目的的实现,给节目的整体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基调对于播音创作如此重要,我们应从哪些因素来考虑呢?

首先,应从稿件本身,即稿件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得到综合的、升华的感情色彩及分量的把握。也就是说,在对稿件有了前面五步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次对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对作者的倾向、主张,对文字的语言风格等,作深入的总体的分析和体验,从而概括出“这一篇”稿件的基调特点。如可以概括为“坚定有力”、“活泼幽默”、“轻松舒展”、“深沉凝重”、“朴实含蓄”等等。

其次,要从稿件的外部因素中把握播讲的具体态度及政策分寸。在学习播音创作的基础理论阶段,主要应围绕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抓住播讲“这一篇”稿件的态度分寸。它可以概括为“热情赞扬”、“深情缅怀”、“热情讴歌”、“积极倡导”、“严肃批评”、“愤怒谴责”、“耐心说服”、“循循善诱”等等。

《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这篇通讯,文笔质朴,没有华丽辞藻堆砌;雷雨顺所说的话也很普通平易,然而却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令人肃然起敬,赞誉之情油然而生,然而这赞誉崇敬之情又是与沉重痛惜之情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声音形式具有质朴、凝重的特点。其基调可概括为:朴实凝重,深情颂扬。

在把握播讲基调上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求基调贴切,有个性;二是要求基调统一,又有变化。

播讲时基调把握是否与稿件贴切,是否符合播出目的要求,这是衡量播音创作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尺。如果把这篇例稿播得平淡轻松,无疑是失败之作;如果播讲态度不积极,就不符合颂扬的要求;如果过于低沉,以至哀婉悲切,也无法实现播讲目的。

现实中,一些播音员在基调把握上常犯类型化的毛病。遇赞扬稿,就“喜滋滋”;遇批评稿,就声色俱厉,缺乏“这一篇”的具体个性。这个偏差,问题出在感情和态度分寸把握不细,失之于笼统,摸到共性,浅尝辄止,又纳入有某种固定格式的声音形式。因此,在把握基调时要细细揣摩,使基调恰如其分,具有稿件的个性。这是提高播音质量的一个重要根基。

“基调统一”,是要求播音有整体感,播音基调应使受众在不经意中获得鲜明的印象和较强烈的感受。一篇稿件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总是在稿件的各个重点层次、段落及词句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清醒地把握住基调在稿件重点处的体现,才能有效地显露出主题和播讲目的的红线,而且能够保证声音形式负载的感情色彩及分寸不会“走板”、飘移。

在基调贴切、统一的前提下,播音基调在一篇稿件中不应是“一锤定音”、“一成不变”的,播音基调应随稿件内容的发展而有相应的交比。这样把握基调,一方面能清晰地表达出事件或思想发展的脉络,并能细腻地表现感情发展的变化层次;另一方面,有变化的基调也给播音作品带来曲折、波澜,避免或减少平板乏味、单一枯燥的声音形式,增强感染人的力量,从而艺术地、巧妙地达到宣传效果。

以通讯《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为例:

第一层,写人们对雷雨顺的崇敬和关心。在凝重的总色彩上,可稍有“亮色”,但不是欢快地度除夕,不可太扬起,应以“舒缓”和“亲切”为宜。同时,透过人们对他的慰问、雷雨顺的回答,表达出对雷雨顺的赞誉。

第二层以赞扬为主,表现为深情、浓重的赞扬。尤其是对雷雨顺谈的三条遗嘱要悉心体味,下功夫选择表达方式。“三条”具体内容不同,感情也有变化,要表达出他对事业的深深眷恋,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个人和亲属的严格要求。在这一层里,妻子不忍出口,又不得不问的话语,这生离死别的沉痛心情也应有所点染,只是不能陷入。这一层特别要注意控制、坚定而又艰难地说出那三条遗嘱。

第三层,雷雨顺生命垂危时仍记挂工作,惦记他人。这一层开始时声音可以轻一些,这符合当时的情景。后面对雷雨顺高贵品质的赞扬,要加重语气。这里也是一个感情由积蓄到凝聚,再到迸发的过程。

最后一层,发现雷雨顺昏迷,节奏要紧张起来,说到抢救无效,基调转为沉重和痛惜,接着把对雷雨顺的深情赞誉凝聚在最后一段,有力地结束全文。

总之,要做到基调有变化,就必须在稿件重点处有类似“食不厌精”的过细而又深入的体验、揣摩,并且刻意选择表达手段,这也不失为提高播音质量的一个要诀。

总体来看,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和基调这六个方面,是备稿中必须考虑的,必须明确的。无论是按部就班地分“六步走”,还是“六步并作一步(两步)走”,理解越深,感受越具体,认识越全面,对稿件的把握就越准确,就有了“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的内心依据,才能较好地驾驭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