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在语
第一节 想象的特点与运用
一、想象
《现代汉语词典》对想象的解释是: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家、发明家的大胆假设,作家新作品的问世都是先在脑海中浮现出创造的形象之后才开始一步步创造的,他们的想象都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去创造的,在普通心理学中称为创造想象。
文艺范畴的想象有自己的特点,人们的想象多是依据现成的文字描述,结合自己的阅历去展开并补充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这种通过文字或言语的描述获得作品中形象的想象,普通心理学中称为再造想象。
任何一个人当他听故事时,都会在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象故事中的情景,这种想象是被动的无意想象,它和播音中的想象是不同的。播音员的想象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属于有意想象,是按照一定的任务和目的去展开的。播音员的想象,既要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又要用播音员自己的丰富的生活积累来补充。通过播音员的想象,把语言文字描述变成了形象的连续活动的画面,同时引起与语言内容相应的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使别人也能体验到。
播音想象不是任意驰骋的,它必须遵循语言内容规定的目的、性质、范围、任务。它要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要符合内容的需要,服务于视听的需要。播音想象要促使思想感情进入运动状态以达到播讲目的,因此说播音中的想象是调动情感的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向别人讲述刚刚看过的一场电影时,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里看到所叙述的电影中的有关镜头后才能说出一些情节。当你向别人描述长城时,必是先在脑海里闪现长城的雄姿后才说出,简言之,就是看到了再说,这样形象鲜明,感受也具体。
一些在电台跟记者一起参加过采访的同志,回来后再播他所采访的稿件时,就觉得感情充沛,得心应手。这里除了自己亲自经历受到教育外,更主要的是在播音时,脑海中不再是空白,不仅有文字的反映,而且有鲜明的现场形象的反映。一经由文字刺激焕发出情绪记忆库中的有关情绪记忆表象,催动着情感作用于播音语气,使之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根据医学报告,一般人较多用的是感受区、判断区、贮存区,而只动用了想象区的15%。因职业不同,运用想象力的多寡也不等,演员的激情为什么调动得那么迅速及时?这与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感受力强是分不开的;作家、科学家、侦探人员都广为应用着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都很发达,这也是长期使用的结果。好的播音员也必须是感受力强、想象力丰富的人,一看稿件文字就能迅速及时地运用想象,唤起相应的情感来。
想象是形象感受的基础,形象感受一般已经脱离了个别感知的孤立性,进入了综合感知的领域,这一点在播音中尤为重要。在形象感受中一切感知觉都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往往一篇稿件总是可以引发起多种多样的感受。
二、想象的特点
既然想象是帮助播音员调动情感的一种手段,那么学会如何驾驭它、应用它,并了解它的特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想象要有具体的视像
当你给别人讲述看过的一部影片时,你的脑海里顿时会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画面,这些画面尽管不是连续的,也不一定十分清晰,但它的映现使你立即唤起有关的情绪,这种不是真的看到,而是在“想象中、回忆和重新映现的画面”,俄国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其称作“内心视像”,简称“视像”。视像在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视像就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说“应当锻炼自己善于敏锐地正确地激发形象,不仅应当尽力把自己的视像传达给别人,还必须使别人看见他们”。
好的画家能给不在他面前的人画像,因为他内心视觉好;音乐家能奏出刚刚听过的旋律,那是因为他内心听觉好;好的播音员应具备一看见文字稿,就能迅速捕捉到有关的形象,敏锐地激发出相应的情感,生动准确地用语言把稿中情景再现给听众。
总之,感受能力越强,想象越丰富,也就越能引起心灵的活动,被激起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播读起来感染力大为增强,也就能深深地打动受众。
2.想象要引发真实的感受
播音工作对感知觉能力要求较高,一个好的播音员得有易感的心灵。如果播音员情感世界贫乏冷漠,就无法播出振奋人心的消息。情感丰富,感受力强,才会有较好的知觉效果,例如:《偏食袋》中的片段:
到了猪圈,我俩拌好猪食,喂了猪,我待着正没事,忽见连长走到猪圈旁边的空草坪上,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两颗手榴弹,对着40步开外的一个小土墩,拉开架式,先是左手一颗,紧接着一扭身,右手又是一颗,两颗手榴弹像一根绳拽着似的,不偏不倚砸在一个点上。
蓦地,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连长的“偏食袋”吗?
通过分析理解稿件,得知这篇稿件的目的在于激励大家用苦练精神掌握过硬本领。此段落就是作者直接体现目的所在。怎样播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呢?首先必须把连长投弹的那手绝招是怎样的活灵活现地具体感受到。“40步开外的小土墩”有多远距离?不想象给播成很近就不对了。“拉开架式”是怎样动作(两手提着手榴弹,身体的重心转移落在左腿上……)“先是左手一颗”(有人给播得轻飘飘的,让人一听就知道他缺乏感受,感到这手榴弹就像扔在脚下似的……手榴弹出手投掷得很远是一种什么样的劲头,要有投弹实感),“紧接着一扭身,右手又是一颗”(左右手开弓)。只有当你真实地感受到连长的那手绝招时,才能播出新战士“我”的赞叹和钦佩来。
此处,运动觉可以帮助播者使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牵动着听众的好奇心,而且还想进一步了解这手绝招是怎么取得的呢。
作者写出的文字有限,备稿时要把作者的体验,经过自己的再加工,借助运动的刺激,唤起投弹的身体力行的感觉,才能化成自己的感受。经过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体验,摸索出准确贴切地表达来,才能播得准确逼真。
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时必须借助感觉、知觉记忆,像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等一定的媒介刺激,诱发出类似的情感,选用什么作媒介可以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听觉记忆好,就可以诱发听觉媒介的参与。如当脑海里一响起《国际歌》的旋律,悲壮的情绪便油然而生,借此迅速进入情景,去播读英勇就义的有关章节,容易迅速唤起相似的情感,产生真实的感受。任何情感调动都离不开感知觉,都离不开内心依据。
3.想象唤起情绪记忆、联想的参加
播音界老前辈齐越同志为广大听众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的播音作品,《把一切献给党》、《王若飞在狱中》、《在彭总身边》等。他的播音突出的特点是富于激情。当接到《大地的儿子》这个长篇后,他进行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如到资料室找来有关总理的画册、资料照片,及总理逝世后人民怀念总理的文章等等,又联想到总理对广播事业的关怀,齐越教授说:我永远忘不了周总理视察广播大楼时握着我的手亲切嘱咐:“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我患病住院时,周总理叫人转来他老人家的亲切关怀……“文革”中我被剥夺了话筒前的工作权利达五年之久,是周总理的关心过问才使我获得解放、恢复了播音,没有总理的关怀就没有我的今天……齐越同志激情澎湃,开始录音,一气呵成,播出后收到许多听众来信。齐越的经历丰富,想象、联想也极其丰富,引发的情感感人至深,令人难以忘怀,那是因为他的激情与听众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才收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播音员运用想象、联想去感受体验,使自己的情绪动起来,做到与稿件中的人、事、景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的痛苦流泪,也为他们的喜悦欢笑。想象、联想中情绪体验越强烈,越使人感动,也越容易产生的共鸣。
4.想象要求创作主体置身其中
要把语言内容所叙述描写的一切作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进入具体的事件场景中去,不能无动于衷,与语言内容中的人、事隔着一层。播音员置身其中,必须设身处地,获得一种现场感,好像“我就在”似的,去感受对象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才能触景生情,使情感燃烧起来。
例如:
“正在这时,大雨点劈里啪啦打下来。”
这句话既可以播成欣喜的盼雨情绪,又可以播成讨厌的情绪。到底采用何种语气播,就取决于稿件上下文规定的具体情景,为我们的再创造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和依据。只要能设身处地展开想象,就能唤起准确、诚挚的感情。
再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的一段:查,总理的车才开走了。
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我刚刚学会骑自行车不久,不留神插到了快行线。突然一阵紧急刹车声,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身体的左侧,嘎的一声刹住了。我刚扭过头,见“红旗”车后座旁的窗帘刷地拉开了,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我的眼帘。呵,我仔细再看看,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充满了深情,像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受伤没有?”……
这时总理的司机站在我身旁问我:“同志,碰着没有?”我才赶忙回答:“没事儿!没事儿!”
有关人员迅速察看了观场,决定留下另一辆“红旗”轿车送我去医院检
这个片段就是要求我们置身其中去展开想象,也就是要我们把稿件中的人、事、景当成自己的亲身经历,假如是我处在此情此景中会有什么反应?又是怎样的心情?车祸时的情景:嘎的紧急刹车的刺耳声,窗帘刷地拉开,人们围观上来的情景,想象越细感受越具体。如不这样播此段,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感受:一种是持兴奋激动态度;另一种持内疚、惊讶态度。持第一种态度,就认为不管是什么环境场合能见到总理不容易;持第二种态度,强调此时是出车祸的特定语言环境。后来采访作者刘秀新本人,她在谈这一段感受时说:“当时出了车祸,人都围过来,我羞得脸通红想快点离开,这场面不好意思。当我看到是总理的车时,我说不上是什么心情,但很不是滋味儿,想让总理的车快走别出事。”透过刘秀新的心理活动,我们不难揣测出后一种“内疚”情绪才更准确。
由此例可以看出,只有置身其中把自己摆到车祸的现场中去体验,当成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在这种情况下会是怎样的反应,什么心情,才能燃起真实感情。
综上所述,想象有四个特点,即要有视像,有真实的感受,还要唤起情绪记忆和联想的参加,并且要置身其中。这四点谁先谁后不必严格区分,因为想象过程的四个特点是相伴随地一涌而现,也会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在播音艺术中,想象只是调动情感的手段之一,更何况它也要与其他手段相配合加以运用。
三、想象的运用
1.条理清晰,有主有从
对稿件的人、事、景展开想象时,要设想到哪些该处理成远景,哪些该处理成近景或特写。脑海中既要有想象画面的变化序列,又要做到有主有从,使想象的运动方向更明确,即它要围绕着作品的主题和目的而展开。凡直接揭示抒发主题、目的的细节就应该细致推敲。反之,与主题目的关系不大的地方,大可不必去想象,笼统带过即可。
有的人了解想象的作用后,不去分析稿件的主题目的,却抓住任何一段细枝末节就尽情想象,结果把稿件播得支离破碎,变成了想象的“展览”。把手段当成一切,这是本末倒置。有的稿件易上口并掀起情感波澜;有的稿件文字工整规矩,但不够生动活泼,播音员不能仅凭兴趣去处理,因为播起来生动的地方,并不见得都是重点,不易出效果的地方也并非都不重要。所以播音员不能毫无准备地跟着感觉走,要学会整体布局,善于突出或削弱,对易上口易出效果而又不是重点的枝枝杈杈要削弱或一带而过,起到陪衬作用即可,而把力量集中使在刀刃上,使重点鲜明、醒目、有分量,一听就能引起注意,应该让播者跟着稿件的目的走,做到一根红线贯穿全篇,使各段各层向目的主题的光点聚集,各找各的位置,各显各的作用。
2.运用时瞬间闪过
准备时想象可以细致入微,尤其是对点睛之笔,更要花时间反复体味,琢磨、推敲如何表达为好。一旦到了话筒前就不能中断播音去追求视像。
艺术应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照搬。当驾辕的马惊了,拖着马车顺坡道直奔下去,在坡道的一端,一群孩子正在坡道上玩耍,30米、20米、10米……眼看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就要发生。当然,实际上惊马可能要用一定时间才跑完这段距离,但播音中的想象要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短促得多,从一闪而过捕捉到让人揪心的紧张、焦急之情就能使文章播得贴切、准确、生动。若是在播30米、20米、10米时,每个数字之间都停半天,留出车子实际行驶时间,这样,想象必然会冲淡那种特有的紧张惊险的情绪,如此照搬现实生活,想象就变得僵死了。可见运用想象是一瞬间、一闪而过的,目的在于捕捉到应有的情感,使之进入情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3.以稿件为依据,用生活经验去丰富补充
以稿件为依据,在为播讲目的服务的主要情景上,要学会用自己的经验经历去补充和丰富,也可以用间接经验、耳闻目睹的经历去补充和丰富,使情景更逼真。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亲身经历一切事情,尤其是播音员每天接触的稿件,内容是很广的,不可能对篇篇稿件都有深入生活的经历,要播好这些稿件,就要或多或少地借助于间接经验,或者依据生活的积累去丰富、补充。在平时要做有心人,广泛向社会学习,诸如看电影、电视、话剧,读文艺作品,看摄影、绘画、人物传记,听别人介绍……都可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增强我们的感受。这就要求播音员勤于动脑,善于分析,向生活学习,在日常的所见所闻中积累素材,以便用时信手拈来。
其中直接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间接经验不可能化为血肉丰满的形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合情合理地联想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才能使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生活感受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绘声绘色的形象去感染人。因此,要想使我们的播音创作做到受众喜闻乐见,就必须要有生活,要争取尽可能多地深入生活。
4.注意心理条件的诱导性
运用想象还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心理条件。虽然稿件文字所反映的是客观存在,但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条件,你就不能正确地感受到其情其景。
心理条件对想象的作用是,既可助一臂之力,起促进作用,又可以反过来起干扰作用。这里应该锻炼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时时处处以事业为重,而绝不以个人心境去左右播音,即使遇到意外事件,也要学会控制自我,排除不利心境的影响与干扰,使之能按稿件内容要求,去迅速调动情感。
心理条件的诱导,归根结底是修养问题。每个人的感受范围和程度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有经验上的差异,更有知识艺术修养上的差异。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播音员不能只局限于个人兴趣的狭小范围,应该从工作需要出发,去培养广泛兴趣,努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因为人的审美心理多具有易感性,只有与作者所描述的东西有相应的感觉,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感人动情的作用。
想象在整个播音创作中应该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情感,使之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而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的三种形式——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都离不开想象。这三项又称作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