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钱塘:杭州决策咨询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建议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徐小洲

杭州市创业人才储备不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创业教育覆盖面小、有效性低,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单一、不畅,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创业环境亟待优化。杭州市需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培养高层次创业型人才;在扩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拓展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完善校企创业合作机制,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多部门协同,改善大学生创业生态。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积累优质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杭州市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下面对杭州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杭州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目前,杭州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鼓励入杭大学生自主创业,变大学生就业压力为抢占优质人力资源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从而实现杭州市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杭州市优质劳动力集聚的快车道

随着浙江省实施高校扩招政策,毕业生数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据统计,1999—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数量从36所增加到10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1.45%上升到49.5%,高校在校生人数从15.9万人增长到98.7万人,毕业生人数也从3.2万人增长到26.3万人。杭州市作为浙江省大部分高校的聚集地,汇集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同时,杭州是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天堂硅谷。然而,由于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的减弱,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杭州市政府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台了30多个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014年,杭州市政府开始实施新一轮《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从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项目资助和扶持、创业平台建设和创业服务等方面明确了政府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的目标、任务和举措。这是杭州市政府自2008年以来制定并成功实施两轮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出台的新举措与方案,指出要力争新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3000家以上,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600个左右,组织创业实训、见习训练大学生15万人以上,力争新建大学生创业园10家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创业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推动杭州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杭州市于2012年公布了《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确定为杭州市的十大产业。掌握前沿知识、拥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大学毕业生是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例如,2014年杭州市大学生新创办的1004家企业中,文创企业277家,占27.6%;电子商务企业260家,占25.9%;信息软件202家,占20.1%。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能够显著推动杭州市产业结构转型。

二、杭州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实践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实训促进就业”的新路,通过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资助、创业实训、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共注册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以下简称大创企业)7500多家,创业大学生1.6万余人,带动就业3万余人;大创企业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有199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46家,亿元以上的有9家。但是,由于杭州市大学生创业的历史较短,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人才储备不足,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

1.高层次的创业人才仍旧稀缺

尽管杭州市已经有7500多家大创企业,但是相比于历年来的大学毕业生总数,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仍旧是凤毛麟角。目前,杭州市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主要针对刚毕业或者毕业后已经开始创业的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极少数学生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尽管教育部2012年8月出台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各高校把“创业基础”纳入必修课教学体系,不少于32个学时、2个学分,但是由于杭州市高校创业教育历史较短,创业课程尚不完善,创业教育师资极为缺乏,这一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小导致大学生整体的创业素养较差,难以形成整合的创业型文化与活跃的创业氛围。在这种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参加由政府提供的各类创业教育和培训,有点临时抱佛脚的味道。根据麦可思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状况的报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协调安排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这些创业能力难以通过短期的培训获得。

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

尽管根据“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指数”的披露,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存活率近三成,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根据杭州市工商局经开分局发布的杭州市经济开发区现在册大学生创办企业生存现状报告,在863家大学生创办企业中,3年来累计有121家企业处于非正常营业状态,占比约14%;注销的大学生企业近6%,生存时间最短的不到半年,多数企业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究其根源,除了我国当前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等原因之外,大学生自身缺乏创业经验与创业能力是造成创业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由于鲜有高校与创业者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学生培养与实践脱节,学生对市场知之甚少。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讲授轻实践体验的教育方法,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经验。据统计,有90%左右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的经历,90%以上创业计划大赛的参赛作品都很难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亟须提升。

(二)大学生创业融资难,投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单一、不畅是掣肘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当前杭州市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四种:银行政策性贷款、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创业风险投资资金、自筹资金(家庭资助、民间借贷)。由于风险投资基金对市场成熟度要求较高,家庭资金受制于家庭背景,银行政策性贷款与政府创业专项基金应该成为涉及面最广的、最主要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但是,从目前杭州市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来看,家庭资金是其创业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仅3% 左右来源于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等渠道,绝大部分来源于亲朋支持。

要打破大学生创业“拼家庭经济实力”的局面,亟须改善创业的融资渠道与政策。在四种融资渠道中,银行政策性贷款和创业风投资金与金融专业有关,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除了金融等相关专业外,大都对金融融资及信贷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把这些渠道作为获得创业资金的主要渠道,错失了很多创业机会。目前,政府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政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为数不多的政策当中,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如创业资金来源集中导致的资助面过窄、创业基金投入缺乏可循环发展性、创业基金管理专业水平较低等。

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创业融资意识和能力薄弱

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普遍缺乏“找钱”的意识与能力。大学生创业行动之前必须思考的两个问题是“做什么”和“钱从哪里来”。“做什么”是创意问题,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经验摸索自己的创意。涉及“钱从哪里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是否有资金资助,对于其他途径的融资渠道普遍有“望尘莫及”感。对于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行方式,很多大学生了解甚少。大学生自身融资意识和能力的缺乏成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拓展的难点之一。

2.政府创业基金获得资助的比例低

目前政府公共财政拨款成立大学生创业资助基金数量仍然较少,资助面不广,效率也有待提高。自2008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至今已经注册了6948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但是仅有1766家获得资助,仅占所有大创企业数的约四分之一。尽管政府对于大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是申请资格严格控制、申请程序相当烦琐,导致资金下拨滞后,影响大学毕业生申请的积极性。

3.银行政策性创业资金贷款存在隐性障碍

当前,许多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及政府工商部门都对大学生创业资金贷款给予各种政策倾斜,如可分期缴纳注册资金、税收减免、免费创业培训等。但是,大部分银行并不是无条件提供创业资金,很多银行的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材料中均要求提供“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个人或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等还款能力证明文件”及“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担保材料”,抵押或者担保仍然是大学生获得创业贷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际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形成足够的金融信誉获得信用贷款。这些限制性条件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来说是获得银行创业贷款的隐性障碍。

(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合作双方意愿不均衡

1.外在推动多,主动合作少

高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社会系统,组织原则、结构、目标都差异悬殊,两者之间尚未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许多校企合作主要由外在力量(如政府、基金会、社会个体等)推动,真正的高校和企业主动、互补、互惠性合作的拓展空间还很大。

2.高校意愿大,企业兴趣小

创业教育的复杂性与创业活动的市场性决定高校必须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因而高校追求校企合作的意愿强烈。然而,鉴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企业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合作,可预期的利润小、见效慢,难以引起企业内在兴趣。

3.短时配合易,长久合作难

目前校企间的较多合作是短时、非官方的,合作基础薄弱且易受人际关系、人事调整等因素影响。高校和企业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合作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缺乏长效机制。

4.合作渠道多样,合作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以“创业人物进高校”的方式进行,创业人物访谈、创业沙龙和创业论坛等形式的合作较多。形式过于单一的合作导致大学生创业实践很难依托企业得到更大发展。高校与企业在创业人才培养、创业基金设立、技术创新与转化、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导师聘用、席位捐赠等方面合作不多。

(四)创业支持未成体系,创业环境亟待优化

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报告提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氛围下,创业环境影响地区创业机会与创业能力,进而影响创业活动。衡量创业环境条件主要有9个要素,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2014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指出,2002—2012年,中国创业环境条件总体上在逐步改进,创业环境综合指数从2002年的2.69分(满分是5分)提高到2012年的2.8分,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相对于排在前面的瑞士、芬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创业环境条件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方面亟须改善。

为了客观评价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年度发展状况,共青团杭州市委(大创联盟)、市人事局(大创办)、市工商局、市财政局联合建立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指数体系”。该指数体系从2012年开始发布,包括发展规模指数、竞争能力指数、创业环境指数和创业信心指数四大部分。根据新一轮的调查结果,杭州市大创企业的发展规模指数和竞争能力指数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创业环境指数和创业信心指数则下跌至历史最低点。为什么在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对于创业环境和创业信心的评价却不升反降?这是急需反思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杭州市大学生创业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创业优惠政策急需完善实施细则,提高执行力度

杭州市近年来出台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各项扶持政策多处于启动阶段,缺少后续措施和实施细则,未能有效执行。此外,各部门政策间也缺乏协调和整合。

2.政府创业项目缺乏广泛性和多样性,有待加强扶持力度

政府有关创业资金、创业准入、创业咨询和培训等项目对创业企业创立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政策项目尚未形成体系。现有政策项目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活动注册资金、税收减免,启动资金支持方面,内容实质缺乏多样性,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工商、税务、企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保制度、投融资制度、市场信息透明和宣传制度等均有待细化和明确,执行过程有待规范和监控,相关执行人员服务专业化有待提高。

3.新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转型成本高,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高校支持的孵化器和科技园等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商业化。但新创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接触最新技术和高技术研发费用较高,未能取得政策支持,可持续性较弱。此外,大学生创业者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意识和知识欠缺,需出台相关法律,加大宣传、咨询服务力度。

4.创业服务专业程度较低,资源信息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较差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获得咨询、法律、会计等服务的有效性较低且成本较高,尚未形成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专业商务服务体系。

5.硬件设施需拓宽普及面,加强可持续性

现有的大创园大多数以政府投资为主,创业园的后续发展建设也需要资金的不断投入,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无论是对创业企业的扶持,还是创业平台的建设,都需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的投入,才能保障大学生创业平台和服务的可持续性。

三、持续推进杭州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略

(一)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培养高层次创业型人才

1.构建纵横交错的创业教育网络

在纵向上实施终身创业教育战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中渗透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学生知识创业、科技创业的能力。在横向上加强政府、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创业型生态系统。

2.拓宽高校创业教育覆盖面

首先,构建创业学的学位体系,提升创业学的学科地位。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优势,逐步构建包括创业辅修、创业主修、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多重选择的创业教育体系。其次,开发创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针对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提供创业强化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等途径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创业课程。第三,加大创业师资培养力度。通过提供创业学博士学位项目、构建创业教育师资发展平台、增加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会、改革创业者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机制等途径,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增强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

首先,探索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从传统商学院模式向跨学科模式和创业型大学模式转变。根据高校学科优势,依托某一学院或成立独立创业学院,有效整合全校创业教育资源。其次,完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创业体验学习。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增进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三,构建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政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经费保障,确保高校创业教育有效运转;高校侧重于加强创业教育质量保障的能力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与反馈机制。

(二)引入市场机制,拓展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

1.加强融资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

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包含创业融资知识,将创业融资常识与实践锻炼纳入创业教育中,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明白怎样找到“钱”。高校需要强化相关师资配备与实践引导,教给学生“找钱”的能力与途径。

2.增加创业资助投入,提升政府创业基金的惠及面与有效性

目前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是大学生可获取的公共资助资金来源,但是整体上资金数量偏少、受众面较窄,只有极小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政府基金的资助。要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中对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的类型与数量,让更多大学生更方便地获得政府设立的创业资助基金扶持。

3.消除创业资金贷款歧视与障碍,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

银行应当成为大学生创业融资的主渠道。要针对当前大学生获得银行创业贷款中的实质性障碍,设置适当的免担保或者类似政策,让有创业意愿、创业计划合理,但难以提供创业贷款担保的大学生有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

4.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实现创业融资来源多元化

我国大学生数量庞大,仅靠公共财政难以建立完善、充足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渠道。鉴于我国许多地区民间资本数量巨大、投资意愿强烈的实际,要通过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极引导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大学生创业资金市场,培育政府、银行、民间资本三者共存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体系。

5.融入市场因素,增强大学生创业融资资金的自增值能力

政府资助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容易遇到效率低,甚至无回报的局面。为了提高创业资助效益,要融入市场模式,增加创业资金的自增值能力。政府创业基金可以参照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如:在资金投入上,增加创业资金来源以扩大资金的投入;由专业机构作为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建立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反哺制度”;形成规范的资金退出机制等。

(三)完善校企创业合作机制,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是推动校企创业与创业教育合作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政府应推动各地区、各利益相关机构充分协商,形成高效合作机制。

1.明确校企合作责任,完善校企创业合作的管理机制

缺少组织保障是目前校企合作所遇到的重要困难。校企合作的业务范围较广,涉及主体较多,需要管理和决策的事务繁杂,需要明确责任单位,统一管理校企合作事务,发挥计划、组织、决策、控制等多项管理功能。

成立专门机构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官产学整合创新、协同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有些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先进经验。如:日本中小企业厅成立中小型企业创新与区域机构,针对本地产业特点,结合大学需求开展创业教育计划,围绕地域经济发展主题对学校创业教育提供支援(课程开发、创业赛事协办、师资培训、创业孵化咨询、校企信息互通等)。

教育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单位应制订详细计划,明确该举措的目的、原则、标准和实施办法。各地方有关单位应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并提交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切实推动本地区校企合作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激发创业合作的内驱力,完善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推动校企双方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从根本上保证校企双方的有效参与。

建立校企创业合作评价体系,探索校企创业合作模式与途径,激励校企创业合作共生共赢。发挥税收优惠与荣誉嘉奖的激励作用,增强企业积极寻求高校合作的内在动力。税务局、工商局应联合企业管理局、行业联合会等相关单位,给予在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校企合作中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企业税收优惠和荣誉嘉奖。

3.促进合作形式多元与有效性,完善校企合作实施机制

通过畅通校企合作的渠道,推动校企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探索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对接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从而完善校企合作的实施机制,这是目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中的一大难点。

鼓励校企共同研究创业合作的现实需求、实施模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等理论实践问题,指导创业实践有效开展。高校与企业要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合作的责任、地位与作用,建立创业教育紧密型实施机制。高校要着重加强创业精神的熏陶、创业文化的营造、创业知识的学习;企业要注重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高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中的研发单元、营销单元等模块化力量引入创业教育之中,加强创业技能的专项化培养。

完善创业导师的准入、培训、评价、奖惩制度,鼓励高校按照创业课程需求聘用企业人才。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业师资项目。

4.共享与拓展资源,完善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的多种方式,有效整合高校的办学资源、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市场、技术、资金等资源。

鼓励企业捐赠席位。捐赠席位的做法在国外较为普遍,它以特殊的岗位和报酬激励教师参与创业教学工作,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设立校企合作创业基金。设立创业基金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事业发展,高校应积极利用校友、家长等资源,吸纳企业资金投入高校创业教育,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源支持。

(四)多部门协同,改善大学生创业生态

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激发、发展和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杭州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需要在良好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各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等主体的积极参与、紧密协作,大力推动大学生的创业健康发展。

1.细化大学生创业政策,加强政策执行的协调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为促进创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具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创业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可得度。同时,政府应切实加强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整合政策资源,形成系统、稳定、可持续的政策体系,发挥合力效应。

2.扩充政府创业项目涵盖范围,加强创业的专业化培训

为避免产生政府创业项目集中于资金优惠政策,造成政策单一化和表面化的问题,政府应拓宽创业政策和具体项目的着眼点,出台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工商、税务、企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保制度、投融资制度、市场信息透明和宣传制度等细则,并关注政策实际执行效果。此外,加强创业的专业化培训,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帮助。

3.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持续性支持,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执行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在通过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帮助大学生初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新创中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持政策建设,如:接触、引入最新技术的机会以及高科技研发成本经费保障;加强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执行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保护意识。

4.成立创业服务与指导机构,提供系统、全面、专业的商务支持

为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服务,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指导机构,针对大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有关法律、会计、工商、金融等“一条龙”创业指导和咨询,加大专业商务支持的可获得性、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各地政府可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做法,组织建立创业专家咨询团,针对缺乏商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咨询服务,为其提供财务、经营计划、市场营销、技术和融资方面的帮助。

5.加强创业硬环境建设,保障资源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有形基础设施是创业活动的载体,其完善程度和获得的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创业企业的效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硬环境建设,如:创业园区场地提供,包括水、电、气等日常运行支持政策;通信服务支持政策;交通道路便利性政策支持。

6.减少大学生创业的进入壁垒,出台风险分担机制和退出机制

一方面,工商、税务部门通过降低企业注册资本、简化企业审批手续,减少大学生创业准入障碍。另一方面,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支持和监控,应推出相关风险分担机制和退出机制,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创业大学生的失业保险,为大学生创业解决后顾之忧;公安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创业大学生的户口和自由流动问题;人事部门应提供人事档案存放和职称评定服务等。

7.加强创业文化宣传和建设,营造创业友好型软环境

社会创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土壤。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行为和活动的顺利产生和进行,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创业文化建设机制。如:综合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发挥创业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出台创业激励政策,破除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形成鼓励创业、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创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