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派形意拳基础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形意拳与五脏养生

形意拳根据五行学说将五行拳、五脏、五官相配对,表面上看是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在历代形意拳宗师们的实践中,却有力地证明了单练五行拳中的任一形拳都能促进相应的脏腑和外官的健康,同时按照五行拳相生的顺序练习形意拳更有利于内脏腑和外五官的协调平衡,否则保健效果不佳,甚至有害于身心健康。我们通过条件反射的原理可知,在长期的形意五行拳锻炼中,把特定的意念与肢体动作、内五脏六腑、外五官相联起来,就形成了特定的条件反射,并且这种条件反射经过长期的加强练习,逐渐地达到无意识的自动化程度。这样在以后的锻炼中,特殊的意念和肢体动作就会使相应的脏腑器官兴奋,新陈代谢得到加强,进而促进了内五脏六腑和外五官的健壮(康德强,毛明春,2004)。

劈拳内通于肺,外窍为鼻,在体为皮毛,通过劈拳的锻炼,可以内调理肺脏,外养鼻窍和皮毛;钻拳内通于肾,外窍为耳,在体为骨,钻拳单势的练习,内能壮肾壮骨,外益于耳;崩拳内系肝胆,外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崩拳单势的练习,内康肝胆强筋,外能养神明目;炮拳内通于心脏,外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单独锻炼炮拳,内能强健心脉,外有利于舌的健康;横拳内通脾胃,开窍于口,在体为肉,练习横拳内可以健脾胃,在外有益于肌肉发达。所以在五行拳中,劈拳主练肺,钻拳主养肾,崩拳主强肝,炮拳主壮心,横拳主健脾。故言劈拳顺则肺气充,钻拳顺则肾气足,崩拳顺则肝气舒,炮拳顺则心气壮,横拳顺则脾气健。

下面,从以人体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简述各系统的形意拳五行拳的养生机理。

一、劈拳主练肺

肺居胸中,左右各一。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第一,主呼吸,肺功能健全,有利于调节全身气血的畅达;第二,主宣发、肃降,排除浊气,调节腠理开合,转输水谷精微,使津液布散于全身及皮毛;第三,通调水道,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运行和泄排起到疏通与调节作用。传统体育养生非常重视益气养肺的锻炼,历来都把导引行气作为养生健身的主要内容、手段与方法。通过有意识的调息,调节呼吸方式方法、频率和节奏,增加肺通气量和潮气量,降低呼吸道阻抗力,改善呼吸系统机能。通过调息入静,调节机体自主神经功能,使机体在基础代谢率低水平的状态下,人体生命活动达到“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的效果。

形意拳通过劈拳的锻炼以调理肺脏。劈拳作为祛病养生的手段时,动作宜缓慢、柔和,不发迅直刚猛之整劲。劈拳打的是一气之起落,故应特别注意呼吸与起落钻翻的有机配合。每打一个起落,定式时都应保持三体桩的姿势,而且要求定式5~10秒。起钻落劈,两手皆从中府、云门而出,此两穴乃是肺经的主要穴位,落时虎口圆撑,肺气直贯大指端之少商,转入食指端大肠经之商阳穴。中府是肺经之募穴,又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之会合处,对肺经的肺气至关重要。少商是肺经的井穴,关系到对呼吸系统一切疾病的治疗。眼为心之使,眼到心即到,心到神到而意、气随之。故目视虎口则肺气畅通。两手起落钻翻,带动了肋间肌、肋下肌的运动,使肋骨上提、下拉,增大了呼吸时胸腔的扩张和收缩,使肺通气量增大,也起到养肺的作用。《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有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形意拳要论·五行》中说:“肺经动而诸脉不能静。”故肺脉通畅则诸脏脉气皆随之而动。西医认为,肺向人体输送氧气,是要通过控制肺血流量的变化,而肺泡壁的微动脉,又受体液因素的调节,但体液量和成分的稳定,主要是通过肾来调节的,所以欲治呼吸系统的疾病或增强体质,必须养肺与补肾并举。由于劈拳定式与三体桩相同,一动一定,既有养肺之功,又有补肾之能,于是它便成了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理想功法了(尚济,2001)。

二、钻拳主养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前侧两旁,左右各一。肾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

肾藏精,是指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不使其无故流失,而使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功效。肾主水,是指肾中气化的精气可以主宰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对维系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起调节作用。肾主纳气,《类证治裁喘证》曾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说明人体呼吸虽然以肺为主,然而还有赖于肾气的摄纳。肾主骨生髓,是指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各种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可见,人体生、长、壮、衰、死的生命活动全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传统体育养生历来都非常重视肾功能的炼养,主张保精养气。《类经·生类》记载:“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善壮,皆本乎精也。”说明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因此,编创养生动作时,对呼吸、意念和按摩的要求常以腰部(命门)为中心。譬如,八段锦的“双手攀足固肾腰”;太极拳运动的“以腰为轴,以腰为主宰”、“处处留神在腰间”;气功的“气沉丹田”、“意守命门”,还有搓手暖肾、按摩对腰部的推、搓、按、点、揉、捏、叩打,以及腰回环、前俯后仰、涮腰、翻腰、下桥、撩腿、抱膝、团身等腰部练习,都有利于调和腰部气血,协调肾阴肾阳,使肾中精气充沛、阴精与阳气平衡、肾功能健旺,使人健康长寿。

练钻拳以祛病养生时,不练其“似闪”的快速,也不打其“手脚齐到”的整劲,而是要柔顺、协调。注意动作与呼吸之配合,体会腰脊间的旋转和伸缩活动。钻拳练的是一气之流行,其气发于肾,如水之委婉曲折,无微不至。

《形意拳要论》中说:“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五脏之位。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通于肾髓,故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练钻拳时,身体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两手画圆,两肘交替向身体中线裹挤,形成了全身以腰为主宰的运动方式,整个脊柱不停地蠕动。

在练钻拳时,我们可以用手摸到腰脊部筋膜和肌肉有节奏的运动:脊柱一伸一缩,肌肉一张一弛,内气一起一伏,两肋一开一合,直接按摩和激发了肾脏、肾血管及神经,改善了脊柱本身和腰部脏器的供血状况,起到了洗髓作用,肾脏可得到充分调养而增强其功能,人体废物也得到及时排泄,同时还可以增强黄韧带、棘间韧带、前后纵韧带等脊柱附属韧带的牢固性,防止脊柱病的发生。肾气充足后,元阴元阳得以互根互济,肾水上潮以济心火,肾精化气,还精补脑。故钻拳可以强肾固精也。

三、崩拳主强肝

肝位于腹腔右肋里,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藏血。

肝的疏泄功能表现为调畅气机、情志,促进脾胃运化。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疏泄正常,则气机畅达无阻,气血和调通利,脏腑协调平衡,四肢百骸、诸窍正常和调。调畅情志,是指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开朗。促进脾胃运化主要表现在使脾的升消、胃的降浊功能正常,使胆汁分泌、排泄正常。若肝气郁结,则心情抑郁;若肝阳升腾,则心情急躁、易怒。肝的藏血功能表现为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位血量相对恒定,但在气候变化、情绪激动、机体运动量增大或减小等情况下,人体各部位血量伴随着运动需要有所变化,肝脏则将所贮存的血液输布给需要血液的部位;当机体处于安静、情绪稳定时,血液又重新储藏于肝内。根据肝主疏泄、藏血的功能,传统体育养生法通常在心静体松的原则下进行。心静,有利于排除万虑,专注守一,使情志舒畅、制怒、散郁;体松,有利于肝气疏通、升发、舒和条达,使肝血充盈、筋得其养、微血管开放。传统养生健身有动态、静态和动静相结合的各种功法,其目的在于使肝疏泄、藏血功能得到协调平衡。

打崩拳作为祛病之手段,或作为老年人及体弱者养生之用时,无论采取哪种练法,都要慢不要快,要柔不要刚,要求呼吸与拳之出入协调、顺遂,不要求打“手脚齐到”的整劲。崩拳之气,发于肝脏,两手出入,势如连珠,打的是一气之伸缩。换式进步时,前脚趟,后脚蹬,大脚趾特别用力。盖因大脚趾内侧为脾经的起点隐白穴,其外侧为肝经的起点大敦穴。故每换一步,必能从此二穴勾起脾经、肝经之脉气,沿腿内侧而上,达于本脏,起到“肝脾之气宜升”的作用。两臂之出入以肘摩肋,不断地抚摩期门、章门二穴。章门为肝经之要穴,脾经之募穴,为八会穴之一;期门为肝经之募穴,大敦为肝经之井穴,故而此拳可以舒肝。运动中,腰有转动,肋有开合,肝气得以疏泄,脾气得以运化。肝为人体重要内脏之一,具有特殊的代谢功能,例如,对糖元的贮存与分解,尿素的合成、解毒、防御等。肝气舒则心血足、筋膜健;脾气升则肌肉丰满。顶头、竖项、瞪眼,使肝经脉气由共支脉上升而出于目。《内经·素问》云“目得血而能视”,故崩拳又有明目的作用。此拳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之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而自觉症状不甚明显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不适用)。对多种眼病治疗效果均较好。

四、炮拳主壮心

心居胸中,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主宰着人的生命活动。

心主血脉。心,指心脏;血,指血液;脉即脉管(血管)。全身的血,在心脏的搏动下,使血在脉管中运行,从而输布到全身各处,发挥其濡养作用。因此,在创编和实施养生法的内容、手段与指导思想、原则及要求时,应在食物营养足够的情况下,锻炼心肌,增强心脏搏动;调节脾胃运化功能,使血液充盈;调节呼吸,使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通利脉道,柔和脉壁,降低血流的外周阻力,增加回心血量,加强血液循环功能。

心主神明。神,主要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反映,实质是大脑的功能。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标志,或者说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神志活动,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又对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具有统摄调控作用,还影响着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传统体育养生历来都注重心神调控,它不仅通过身体放松入静来调心养神和通过逻辑思维导向来排除易引起恼、怒、怨、恨、烦等情绪波动的外界干扰,而且还通过身体练习,改善和增强人体血液循环,给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从而使人体生理机能旺盛,促使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功能处于协调平衡状态。

练炮拳以祛病时,不发刚猛的爆发力,不要求出拳时“手脚齐到”的整劲,只要求手脚的起落出入与腰胯肩肘运动的协调,及内气升降开合的和顺。外边动作形式之顺遂,代表着内中气血之和;外面神气之正,表示内中意、气之中。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内外合顺自然,才能祛病健身。为了经络畅通,握拳不必用力,可握虚拳或散拳成掌,但神气仍须贯注,动作也要规矩。

炮拳之气,发于心脏。练的是一气之开合,用的是血梢之力,可以养心。就中医理论而言,一拳向上拧翻,发动心经之脉气,自极泉、少海、神门、少府,而直达小指桡侧的少冲穴,同时也调动了心包经的脉气,自乳头外的天池穴沿臂内侧正中,经过曲泽、内关、劳宫诸穴,而直达中冲。另一拳摩肘而出,发动肝木之气以助心火之威。两拳起时为吸,落时为呼;起时血管收缩,落时血管扩张;吸时脉气自手而至胸,呼时经络之气自胸而至手。两脉畅通,则心血和顺,心气和顺则能养血,诸血皆属于心,故练此拳后,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就西医理论而言,心是包括血管系统和脑神经系统的,心脏的功能,如同一个水泵,通过心肌节律性收缩与舒张,从静脉抽吸血液并把它射向动脉。心脏本身所需的各种营养和氧气,则全部要向冠状动脉去摄取,故当心脏负担加重时,冠状动脉就要通过增加血流量来增加供氧量。当心肌状态和大动脉压力保持恒定时,如果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则心室收缩前压力将增大,心室的收缩力也增强。根据以上特点,如使用炮拳做缓慢、柔和而有节奏的开合运动,可使回心血量较平时增多,心室收缩力增大,进入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液均增多,此即炮拳养心的道理。不过应当注意“过犹不及”,当心脏收缩前回心血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反而会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小。所以,使用炮拳治疗心脏病时,必须很好地掌握运动量,使之适度,要勤休息。对冠心病患者,以不引起心绞痛,不感疲劳为宜;对高血压和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应先做静功,再配以炮拳;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若病变无活动性,全身和心脏功能代谢较好者,应纠正传统、消极静养的方法,而改用炮拳治疗,并逐渐增加运动量。

总之,对各种心脏病患者,坚持炮拳锻炼,可使心率减慢,回心血流量增加,舒张期延长,心搏出量增多,同时可使心肌毛细血管相应扩张,心肌可获得更多的血和氧气供应,从而改善其新陈代谢,增加心脏储备力,而且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全身健康状况。

五、横拳主健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里。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升清、统血。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有重要意义,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人们一般把脾胃放在一起。脾主运化,其功能是以升清为主,亦称“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等,通过心肺化生为气血,输布营养全身。同时,又能吸收水谷精微多余的水液,转输至肾、肺,经肾、肺气化变成尿、汗排出体外。脾气健旺还可以统摄、控制血在脉中流行,不至于逸出脉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说明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强,化生的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愈多,给机体脏腑、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等组织提供的营养就愈充足。可见,脾胃运化功能对人体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中医和传统养生都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传统体育养生中有许许多多保养脾胃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和要求,如饭后百步走,饭后不宜劳作,提倡“饭后懒”等。导引养生功中有单臂、双臂上举的姿势以调养脾胃;有舌抵上腭、漱咽的方法和要求以增加消化酶的分泌;还有通过腹式呼吸以及上体的前俯、后仰、左右侧倾、左右扭转等方法来变换膈肌活动方式与幅度,以变化腹压、通畅三焦气机、按摩脾胃,使脾胃功能健旺。

横拳拳法拗步斜身,其形似弹,打的是一气之团聚。其气发于脾脏,练时总要性实、气和、形圆、劲顺,方为得体。所谓脾,指的是消化系统。它有运化水谷之功能。既是摄取、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又是防御外来刺激侵害的重要保障,对防止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中医称之谓“后天之本”。横拳的动作对胃肠起到缓和的抚摩作用,可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排泄。蹬后脚时,拇趾叩地,带起脾经之脉气上升,使三焦之气通畅(两手和臂的背部是大肠经、小肠经和三焦经分布区域),中土运化水谷之机乃得健旺。对脾肾阳虚、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都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初练者往往感到肠鸣辘辘,此乃肠气通畅的征兆;久练者食欲增进,体重增加,乃是脾主肌肉的具体表现。

劈、钻、崩、炮、横五拳之练法各有特点,在技击与健身上亦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精神敏;肺脏足则气必充;肝气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所以练好此五拳,可以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身手,充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