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知识链接: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是人在与外界交往中获得自我形象与评价的反馈。从个体本身来说,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的认识,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评价;从交往关系来看,自我意识是指个体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态度及评价。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生理自我指人对自身生理状况(身高、体重、相貌等)的认识和体验;心理自我指人对自身心理状态(情绪、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社会自我指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等)的认识和体验。
(2)从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属于哪种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状态的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等;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主要涉及“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我如何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等。
(3)从发展层次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人当前发展所达到的实际的自我状态,即自我在能力、品德、业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镜中自我指从别人眼中反照出来的自我形象,即在个体眼中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理想自我指个体对想象中的理想化的自我的认识。
2.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这些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现象场的关键部分是自我,自我既反映经验又影响着经验。
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约经过20年时间,从儿童时期逐渐形成,早期的自我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对于对父母的评价的感知,父母、老师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而青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伴朋友的评估也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①生理自我(8个月至3岁)。
②社会自我(4~12岁)。
③心理自我(13岁至青年)。
分享练习
在表3-1中填写你人生中重要的人及其对你的影响。
表3-1 人生中重要的人及其对你的影响
写完后,小组分享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在你生命的不同阶段,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6岁以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2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7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岁~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我意识的心理意义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1)促进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
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证明,许多人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或不正确造成的。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不正确,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自我概念上与客观的现实差距太大时,就可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不同的地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调解人际关系。对己、对人能够知己知彼,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健康。
(2)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心理质量
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促进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是心理最健康和心理素质最佳的标志。
(3)有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当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不能统一,或在理想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能够自省,自觉地寻找原因。一方面通过自我调节、控制,纠正心理偏差,努力缩小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差距;另一方面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与社会化协调、平衡、完善地发展。
二、高职生的自我意识
1.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与同龄群体相比,高职生的生活阅历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其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上的“延缓期”
对高职生而言,思想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社会性成熟的滞后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从年龄上看,高职生到了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但校园相对单纯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时间向后延续。这种社会责任的向后延续使学生们处于“准成人”状态。这样也为高职生广泛、深入、细致地思考自我提供了时间的现实可能性。值得重视的是,高职生现实的责任感的后移并未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往往会提前接触到社会,因为专业的特点,技能的特殊性,高职生成熟得相对较早,对于贫困生而言更是如此。
(2)空间上的“自主性”
象牙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等自由的学习和交流空间。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发展更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高职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包容,在这种互动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心灵沟通与碰撞中建立和尝试新的自我;另一方面,高职生在多种价值体系、多种文化的冲撞面前,原来建立的价值体系、自我观念会受到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甚至会使高职生怀疑自己。特别是新生,从原来的环境进入新的环境,原有的自我价值体系在重建中需要较高的反思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我是优秀的学生”可能会被期末考试的不及格打得一落千丈。这时,调整与反思自我便显得非常重要。
(3)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
高职生生理、心理和社会自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主观自我与他人评价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性,特别是即将跨入社会实习工作的学生,在学校一直处于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随后到人才市场看到竞争的激烈性,常常使他们长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变得摇摇欲坠。一位毕业生说道:“长期以来,一直心存优越感,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生活得自由潇洒,但在就业市场上遭到冷遇,还是受不了。”高主观自我与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着高职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高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在形成与健全中,对自我的认识易受环境的影响;高职生的自我概念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新生到毕业生的自我概念并不一致,只有到毕业才能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经历高考,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必然带来发展着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不平衡。
2.高职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初步形成并定型的时期,成年期是人格成熟时期。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其间经历了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①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
自我有主观我与客观我之分,英语中的I与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前者是主观我,用来表示我是什么,我做什么;后者作宾语使用,表示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主观我是一个人对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是自我中积极主动的一面。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个人对客体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一,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标志。但是,由于自我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观我与客观我并不总是存在着统一。
高职生的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相对突出。作为同龄人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职生对自我有较高的积极评价,但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浓郁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中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切肤的体验与客观的目光。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当今高职生“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的评价及“本科生不专,硕士不研,博士不博”的看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更趋客观。高职生回归本位,身上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②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主观性较强。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的高职生,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一把登天的天梯,他们有抱负、有追求、有理想,成就动机强烈,特别是当市场经济将人们的成就意识凸显时,很多高职生心中涌动着成功的梦想,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也对高职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但当他们踏入大学时,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生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位。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高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它可以激励高职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向着梦中的方向飞奔;二是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时,高职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平庸无为,变得无所事事,变得没有动力。
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冲突,积极的自我调适便非常必要。这时,高职生要重新调整和评估自己的理想,直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为止。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高职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高职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应当指出的是,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往,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并非不需要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使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也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同的是,独立的人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或解决自我的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或依赖于别人;独立的人能够权衡利弊、审时度势,能够勇敢做出决定并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过分的依附使高职生缺乏对客观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及“凡事都要靠自己”,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
④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
没有哪个时期比青少年时期更加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又受着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这也是高职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⑤自负与自卑的冲突
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但是,由于高职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自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以为自己存在着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独立主见。自负与自卑总是紧密相连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与其他群体相比,高职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骄傲自大、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相当自负。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有时甚至是遇到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高职生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分享练习
天生我才
每位同学按下表写出未完成的语句,每位同学在小组中读出自己所写的内容,当有同学在分享的时候,请认真聆听,思考哪些与我写的相同,哪些不同,为什么。
我最欣赏自己的外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欣赏自己对朋友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欣赏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欣赏自己的一次成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欣赏自己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欣赏自己对家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欣赏自己做事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高职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高职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需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要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2)高职生自我意识的整合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高职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他们总是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来摆脱这种不安与痛苦。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极易寻求新的支点,寻找自我意识的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由于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高职生逐渐在多维度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向理想自我靠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从多维度观察的自我同一性越高,高职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越好,人格越完善。但是,由于高职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个人人生志向、职业目标的不同,他们的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与类型也不同。从自我意识的性质看,高职生自我意识的整合结果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积极自我的建立: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即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这种积极自我的特点是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调整之后,高职生逐渐成长,使自己的理想我与现实我趋于统一,主观我与他观我趋于一致,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客观、理性。积极的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劣势,他能够分析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哪些是属于无法企及的,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向着理想自我迈进。
②消极自我的建立:自我否定
消极的自我意识分为两个方面:自我贬损型与自我夸大型。自我贬损型的人由于总在积累失败与挫折的经历,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较低,并时常伴有没有价值感、自我排斥、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他们不但不接纳自己,甚至自我拒绝、自我放弃,表现为没有朝气、随波逐流、缺少激情,生活没有目标,其结果则更加自卑,从而失去进取的动力。自我夸大型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非常高,往往脱离客观实际,常常以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心理防御意识强。其行为结果要么表现为缺乏理智,情绪冲动,忘记现实自我而沉浸于虚无缥缈的自我设计中;要么自吹自擂、自我陶醉,却不去为实现自我做出努力。自我贬损型与自我夸大型的共同特点是对自我评估不正确,理想自我不健全,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这类自我虚弱而不完整,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整合。虽然,高职生中这种类型的人较少,但严重者可能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或用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谋求自我意识的整合。
③自我冲突
自我冲突是难以达到整合的自我意识,它表现为自我评价始终在真实自我上下徘徊,自我认知或高或低,自我体验或好或坏,自我控制时强时弱,心理发展极不平衡,有时显得自信而成熟;有时又表现出自卑而不成熟,让人无法评估。自我冲突的人表现为两种类型:自我矛盾型与自我萎缩型。自我矛盾型的高职生,内心冲突激烈,持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不稳定,新的自我无法整合。例如,有的高职生可能既是一个自信的人,也可能是一个自卑的人;既是一个诚实的人,也可能是一个骗子;既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自我萎缩型的高职生缺乏理想自我,但又对现实自我深感不满,他们消极放任、自怨自艾,甚至麻木、自卑,以至于越来越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或绝望轻生。因此,自我冲突的高职生要逐渐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客观看待成功与挫折,这样才能使自我意识在良性轨道上循环。
3.高职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高职生对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1)他人的反馈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们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一些时,我们便会从反馈中得知: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激励对成长中的高职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是由马丁·西格曼(Martin Selgiman)研究提出的,它是指对环境失去控制的一种信念,当一个人拥有这种信念时,他感到不能从环境中逃脱出来,便会放弃了脱离环境的努力。如有的高职生会说:“无论我如何努力,我也不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事实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屈从的心理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习得性无助”是后天形成的,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高职生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时,环境适应中的自我意识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很多在中学时代有着骄人成绩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认同了自己的平凡且不愿尝试改变时,就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2)反射性评价
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符号互动学者库利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
高职生可以从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得到一些反射性评价。如一个高职生在给老师的信中提到:“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常常是当我进入宿舍时她们就停止了正在进行的热烈谈论,大家的表情也显示出冷淡与不在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使我非常痛苦。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好些,可这不是我的过错,我一直主动地想与同学相处好,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但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中学以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我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反射性评价对自我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3)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贝姆(D.Bem)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认为: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如想法、情绪来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
个体的行为既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理论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他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生活态度等都在形成之中,社会比较为高职生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自我比较又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当个体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时,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也不相同。例如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功动机强的人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向着那些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
三、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分享练习
我的投射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种花卉,我希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希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部电影,我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种交通工具,我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档电视节目,我希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种超能力力量,我希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分组分享每位同学的故事,寻找真实的自己。
1.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基础。高职生不仅要了解生理自我的状况,更要对自己的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现实状况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只有对自己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清楚地了解与把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比较准确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与完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认识自我:
①通过比较认识自我。
②从他人眼中认识自我。
③通过自我反省认识自我。
2.自主充分地悦纳自我
自我悦纳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肯定、认可的态度,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人只有欣然地接受自我,才能有信心去面对真实的我,自尊、自爱,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名誉,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发展到一个较高境界,主要途径有:
①喜爱自己。
②保持乐观、性情开朗。
③保持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3.自觉理智地调控自我
(1)建立合乎自我的目标
高职生应学会在不同时期向自己提出合乎自我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建立合乎自我的目标,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并引导自我不断发展,促进自我不断提高。
(2)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支撑。高职生应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发展良好的自制力,增强挫折耐受力,自觉主动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具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勇气与毅力。
(3)创造机会,感受成功,培养自信心
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培养自信心。一是时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使自己有自信心。如“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我同样的不也是人吗?”等;二是积极主动地争取机会、创造机会,让自己多学习多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这样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就更坚实与持久。
4.积极科学地完善自我
(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高职学生应学会根据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素质要求及自我的兴趣、特点与潜能,来设计适合自己的理想自我,不好高骛远,使理想自我真正激励、引领现实自我不断地朝理想自我发展。
(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要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现实自我存在的不足,有意识地、有毅力地去克服,不断地提高现实自我,完善现实自我。用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希望明天比今天做得态度,每天前进一小步,每学期前进一大步,逐步提高现实自我。
(3)积极追求超越自我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都是为了塑造自我,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应成为个体终身努力的目标。高职学生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创造和反思,辩证地看待社会,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