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发展流变

伴随着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电视事业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1958年11月2日,中国第一位电视新闻播音员沈力口播《简明新闻》,电视新闻节目正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五六十年代的新闻节目形式十分简单,口播新闻、图片新闻报道、实况转播、新闻纪录片以及外国电视台的新闻片和纪录片等构成了其主体。由于当时各种条件所限,虽然是“新”闻,但却缺乏一定的新鲜感、时效性。“文革”期间,刚刚起步的电视新闻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失去了“新闻”的意义和价值。1976年7月1日,《新闻联播》的前身《电视新闻》节目开始试播出,内容仅有国内新闻。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节目正式播出,但也只有国内新闻;直到1980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通过卫星接收国外通讯社的新闻,中国的电视观众才开始与世界同步。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的新闻栏目纷纷问世,不少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3年1月1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东视新闻》《东视夜新闻》《东视深夜新闻》三档新闻栏目每晚滚动播出新闻,开创了晚间新闻栏目先河。随后的3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晚间新闻报道》,开辟了晚间电视的第二个黄金时段。而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综合频道每天几档新闻节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对新闻的需求,于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试播并于7月1日起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并及时发布最新新闻资讯。中国第一个新闻专业频道由此诞生,以其报道及时、全面,传播准确、权威,发挥了国家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引导作用和提升作用,也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专题部筹备并推出了一档全新的节目《观察与思考》,这也是第一个新闻评论类的节目。其注重思想性、政策性、时效性,而“记者出图像”也迈出了中国电视新闻的重要一步。《观察与思考》在经历了几次改版之后于1988年10月第三次播出,更名为《观察思考》。但囿于当时各种客观因素,这一栏目还是在进退维谷中走到了尽头,但其对后来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先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开始出现。1987年7月5日,上海电视台开播《新闻透视》,1988年1月1日,福建电视台开播《新闻半小时》,都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乃至中国电视史上重要的节点。《新闻透视》按照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的要求,从形式上突破播报模式强调主持人(记者)的参与,从内容上直接反映观众的意见和呼声并拓展报道内容,贴近新闻本质、风格质朴扎实。《新闻半小时》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大胆启用责任编辑担任主持人,另一方面在于揭露问题的尖锐和深入。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开播,被公认为中国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的发端。其不仅开辟了电视早间时段,实行了栏目承包制、制片人制、第二用工制等,还培养了一大批从名记者中来的名主持人,更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面对面》等知名新闻评论类节目直接或间接的先导。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成为舆论监督的标杆,1996年5月17日开播的《新闻调查》则成为深度新闻报道评论的代表。自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之后,电视民生新闻热潮至今未减。民生新闻栏目的民生立场及其主持人的个性话语方式,使其成为各地本土观众所热衷的电视节目。2011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改版后,主持人白岩松的角色转为“本台评论员”,对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新闻热点展开分析评论,栏目的责任感和引导力也广受好评。

从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优秀的新闻播音员紧缺,优秀的新闻评论员更是紧缺。无论是《观察思考》的肖晓琳、《新闻透视》的李培红、《新闻半小时》的程鹤麟,还是从《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面对面》等栏目里走出来的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柴静、王志、章伟秋、董倩、张泉灵、张羽等等,他们不仅担任栏目固定的主持人,还在很多的节目中集策划、撰稿、采访、编导、主持于一身,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专业素养。评论,可以说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放眼全球,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广播电视媒体都拥有自己标志性的评论员甚至是强大的评论员队伍。甚至可以这么说,新闻评论员的质量与数量也反映着一个媒体的成熟度和水准。期待着各级电视台能从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记者中培养出优秀的评论员,也期待着有志于从事新闻评论播音的同好者能够不断积累、磨练自己,能够走进评论员的队伍,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一员,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再一次跨越发展凝聚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