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内涵

国内协同创新思想的研究主要源自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后扩展到教育学。目前国内的协同创新定义主要采取词源学定义、描述性定义和逻辑定义等三种方式。

从词源学上看,中国《辞海》对“协同”的解释主要有两层,即“各方互相配合”和“协助”。而“协同”的英文翻译为“synergy”“collaboration”“cooperation”。synergy一词源自古希腊语,主要是指互动、合作、增效。词源学上的“创新”,不管是在中文还是西方的拉丁语中,都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更新和改革,二是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过程及其结果。

从描述性定义看,协同创新的定义主要源自协同学与创新学。协同学认为,事物是由彼此具有相干能力的元素组成的复杂结构,协同就是系统中诸要素或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作用,协同的目的在于形成推动效应,促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创新学中,创新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目前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90)的观点,熊彼特从生产体系中生产要素间的新组合出发,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和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两者均可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逻辑性定义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将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内涵界定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国内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协同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区别,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角度为提升产业绩效而进行的不同主体、不同要素“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黄敏, 2011)”。

从高等教育学角度,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陈劲、阳银娟,2012)。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大学办学理念,指大学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谋求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动效率、水平与质量的思想观念(别敦荣、胡颖,2012)。实质上,协同创新就是协同学的思想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结果,与传统的科研合作相比,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体之间的核心要素要有机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获得创新优势(方晓珍、孙晓峰,2013)。

协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终端设备、应用情景以及人与设备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协同是指结构元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协同的各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参与方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从杭青、沈琪等,2014)

上述协同创新内涵因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学科不同,其内涵也有不少差别,但既然是“协同”“创新”,其关键是各领域、各学科所涉及的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共同参与,以创新为导向,形成协同机制,在各自领域取得创新,获得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