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目标与课程设置回顾
1.回顾
浙科院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从强调基础、拓展技能、又强调基础和注重听说,以及关注个性化学习几个方向出发,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996—2003年为第一阶段,大学英语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提高四级考试通过率。必修16学分,合计256课时,开设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大学英语(三)和大学英语(四)等课程,开设4个学期,每学期64课时。
2004—2008年为第二阶段,继续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的课程、课时、学分与第一阶段相同,但从2005年开始教学模式有所调整,采用大小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分为精读和视听说,精读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大班(60人)上课,每周2学时,着重读、写、译;视听说安排在语音教室,小班(30人)上课,每周2学时,着重学生的听力策略培训和说;另外再安排隔周2学时的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在外语自主学习教室,自主练习听和说。该阶段后期的英语教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语言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二是开展了基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三是搭建了外语环境平台,外教讲座、演讲、词汇比赛、综合竞赛、国外游学、外语文化节等。
2009—2013年为第三阶段,继续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修14~16学分,由各二级学院决定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第一学年统一必修大学英语(一)和大学英语(二),每学期64学时,4学分;第二学年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允许选修大学英语(三)、大学英语(四)和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英语口译、英语翻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英文电影赏析、英语口语、综合英语、沟通过程、大学学习、学术英语等)。大学英语(三)和(四)各4学分,64课时;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一般为2学分,32学时。
2014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实施“12+X”“4+4+2+2”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必修学分减少为12学分。“X”为大学英语教师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四个学期,前两个学期各为4学分,后两个学期各为2学分。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根据专业、高考分数等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按A、B、C三类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A类学生占12%左右,起点为“大学英语(三)”,学完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学习“学术英语”课程;其余非艺术类学生均为B层次,起点为“大学英语(二)”,学习“大学英语(二)”、“大学英语(三)”、“大学英语(四上)”以及“大学英语(四下)”;艺术类学生为C层次,学习“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大学英语(三上)”和“大学英语(三下)”。
2.取得的成绩
经过上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浙科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方面,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这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国内外考研的通过率;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也不断提升,教学获奖、教研项目等不断增加。这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取得的。
一是制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全面了解本校办学定位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综合和多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以学生需求层次和学科、专业差异为导向,设置了多元化课程体系:大学英语必修课程的不同专业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选修各类英语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科、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是创建了英语教学创新模式。建立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根据专业教学目标、高考英语分数,实施A、B、C三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辅导、评估手段等。不断完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施细则,包括教学目标要求、分级原则、教学进度安排、考核形式等,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和管理文件。注重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每学期实行一对一的口语考试,将口语成绩纳入学生总评成绩,占10%。建立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课外网络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形成课上课下联动,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指标之一,占10%。点面结合,每年举办学生参加的校级英语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每学期举办外教讲座、专家讲座、每周英语角等。
3.存在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大学英语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和学校的需求在不断调整,逐渐完善。课程设置多样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学校理工科、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为基础英语和文化、语言技能提高等方面的拓展课程,没有很好地反映理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应用性的办学特色。
二是基础英语阶段的分层教学像一把双刃剑。在有助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的同时,造成个别安排在B层次的学生产生了一种挫折感和放弃感。或许他们由于1分之差无法进入A层次学习,不得不进入B层次。在B层次班中,学生英语程度参差不齐,导致这些学生有一种挫折感和放弃感,缺乏持续不断上进的动力。虽然把英语程度相差不大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级,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可以避免教学内容太难或太容易。但一旦碰到整个班级学生英语基础较弱,便很难开展各类英语活动,活动引领人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