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章小结
宁波近代民族工业亦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南京条约》的签订,宁波在1844年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埠。此后,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工商业者纷纷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为近代实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1887年严信厚创办通久源轧花厂,则成为宁波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起点。
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为宁波民族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之“抵制洋货,支持国货”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的政策支持,宁波掀起了投资设厂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前文对宁波主要的工业进行概述,包括轻工业、手工业和机械工业。
宁波轻工业中最繁荣的当数棉纺织业,当时由于受大环境影响,洋纱洋布进口急剧下降,导致国内纱价暴涨,工商业者看到了其中的丰厚利润,纷纷创办棉纱厂,例如前面提到的比较有影响力的通久源轧花厂与和丰纱厂。与纺纱业相伴随的是棉纺织业和面粉食品行业的发展,宁波的棉纺织产品和面粉食品畅销浙江及周边地区。
宁波地区的手工业主要以草编业和草席业最为突出,其生产主要以家庭小作坊形式运作,遍及宁波的城市和乡村地区。鼎盛时期,宁波生产的草帽和草席除供应本地和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足见手工业在当时宁波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草帽的出口尤为显著,宁波成为中国出口草帽的主要原产地。
宁波的机械工业发展规模相对落后于轻工业和手工业。宁波本地工厂对机器设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设备维修方面,以机器维修工厂为主。除了五金行业的发展,当时的电力行业也有了一定规模的扩大。宁波工商业者为满足市场对照明用电的需求,先后在宁波城市和周边各县地区创办一批电力和电气公司。
尽管近代宁波的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其机械化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相当部分工厂仍依赖手工操作。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发现宁波近代民营企业制度开始发生演化,企业管理制度开始从古典模式向股份制模式转变。这种企业制度模式的变化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本保障,亦是当时企业管理制度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采取的创新与改革。回顾宁波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我们还发现,上海对宁波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既是宁波民族工业产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的采购市场,同时上海工商业者也对宁波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支持,可谓是近代宁波民族工业发展的坚实后盾。关于民营企业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下寻求融资支持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本书将在下一章节进行详细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