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静心:音乐正念帮你摆脱心理困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往事不堪回首

怎么才能让生活变得不一样呢?答案完全无须探寻,我自己心知肚明——就是戒酒,戒掉这个纠缠我十几年的恶习。

我生长在一个有文化氛围、教育分外宽松的知识分子家庭,开明的父母从小便给了我很开阔的认知空间,让我有机会读到大量各种门类的书籍,让我在学龄前就开始学习音乐。所有的这一切造就了成长中的我天马行空的思维,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同时又有着莫名的优越感。

一贯有着傲人成绩的我,在1993年高中一年级时,告诉父母我打算放弃学业,而投身摇滚乐事业。当时他们表现出来的反应,在我今天看起来,也是很不可思议的。我想他们当时应该也很惊讶于我的这个决定,但还是很理性地询问了我很多对于未来的规划和见解,同时劝我应该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哪怕只是提升一下英语水平,对未来也是有帮助的。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他们也用行动对我表示了支持——给我买了一把全进口的雅马哈(Yamaha)电吉他。

从此以后,虽然我还只是个高中生,但已经开始以摇滚音乐人自居,换上了哈雷皮夹克和高帮皮靴,蓄起了长发,身上也多了很多文身。终于,在1997年大学一年级结束后退学,背起电吉他去了南方的城市,跟随某省级歌舞团走南闯北,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职业乐手,同时也开始了无拘无束、昏天暗地的日子。

走穴演出大多都是在晚上,我每天夜里都在赶路,记得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每日无酒不欢了。其实算起来,应该是从高中开始,我就老是偷着跑出学校,和很多摇滚兄弟们一起听音乐、喝啤酒,酒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在走穴和回北京做摇滚乐队期间,平均每天至少喝一瓶白酒外加无数瓶啤酒。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读书期间,作为穷学生的我,每周要买3件纸盒装的白葡萄酒(每件4升)才能满足喝酒的需求。这样的酒因为没有玻璃瓶包装,价格要便宜很多。同时,我还自己酿啤酒(home brew),23升一桶的啤酒,要同时酿两三桶,因为一桶喝不了几天就没了。

我在澳大利亚组了乐队,到处演出。很多当地的白人摇滚青年看到我这么能喝,都纷纷赞叹中国人的酒量,让我颇有扬我国威之感。在从澳大利亚回到北京后,我每天基本上一睁开眼,就需要一杯烈性酒,比如威士忌或者杜松子酒,让自己醒过来,或者至少需要一瓶冰啤酒作为“早餐茶”(breakfast tea),如果不喝,就明显能感觉到情绪焦躁或低落,身体不受支配,手有时还会抖。只要酒一下肚,这些问题就都没了。

当年在舞台上演出时也是酒不离手

很多人问过我,喝酒有那么重要吗?有那么开心吗?听他们表达自己喝酒的感受,大概就是开始会因为喝酒而兴奋,然后逐渐头晕,最后还会撒酒疯。这么听起来,我和他们喝酒后的感受完全不同,我喝酒的感觉基本是平稳持续的,也就是说,无论喝什么酒,喝第一瓶和第十瓶并没有绝对的差异感。酒精这个神奇的东西,对我身体的改变,更像是电器上的另一个档位,能够开启我身体的另外一个运行模式。我以前写过一篇博客,描述了这种感受:

这区区一杯酒落肚,周遭世界会突然变得无比美好,每个人的言语和表情,都变得那么温暖,让我充满了安全感和幸福感,我自己会开启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很多我不喜欢的思维(如我如何与不喜欢的人相处,或者下个月的房租从哪来)会变慢甚至消失,很多有趣的思维会蹦出来,带给我惊喜。

对于这种难以言表的愉悦,在以后和很多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极难找到与我有相同体验的人,以至于我后来坚定地认为,这是独一无二的感受,是上苍赐给我的礼物,可以成为我艺术灵感的源泉。

说到艺术灵感,我被这件事骗了十几年。我一直以为,自己像李白一样,也会“斗酒诗百篇”,在酒后能弹出我自己都想不到的旋律和律动。直到有一天晚上,一位做录音的朋友正好带着设备,录下了我们在酒吧里的一次酒后即兴现场,放给我们听,天哪,确实达到了“我自己都想不到”的标准,因为每一个音符都让我脸红,这简直就是胡弹啊!可是在弹奏的当时,我却有通天地灵气之感,觉得自己已经像吉他天才吉米·亨德里克斯一样,每一个音符都是神来之笔。

这一次的体验让我瞬间清醒,从“诗百篇”的梦中醒悟过来。其实今天,如果你认识很多搞艺术的,你依然会听到很多类似“斗酒诗百篇”的论调。现在录音、录像方便,只要举手之劳,你就可以帮他完成自我认知,我认为这是很棒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艺术行业教育。

言归正传,虽然一杯酒下肚的感觉如此美好,但让每一位依赖者遗憾的是,区区一杯,能够带来的愉悦体验非常短暂,如果想让它持续,就要一直喝、一直喝。在我沉溺于酒精的很多年里,以及在我戒酒后开始帮助一些依赖者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人指责依赖者:“你怎么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少喝点,喝两瓶啤酒就得了,高高兴兴地回家多好……”对此,我花了很多时间做科普,其实依赖者也一直在心里不停地问着自己这个问题,只不过主语换成了“我”。

这种纠结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自己选择更深度地继续饮酒来逃避这种纠结。原因是,在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自我之前,这是个无解的命题。我当时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做不到“像正常人一样”,我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在这十几年中的几十次戒酒均以失败告终,最长的一次是八个月没喝酒,因为医生告诉我,喝酒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健康,身体的很多指标(包括肝功能)均已不正常,但当我停酒几个月后去复查,发现指标好了一些后,又再次踏上了酗酒之路。

对于世间的任何一件事,某人在尝试过却失败了几十次后,仍旧信心满满地继续做,这样的故事我仿佛只在小学课本里听说过,应该只有爱迪生或诺贝尔这样的天才科学家才能做到,而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用理性的思维判断,在此时此刻我需要的应该是信心和勇气,以及信念的支撑。可这一切从哪来呢?在经历那次脑震荡之后,我终于再次全力以赴地踏上了戒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