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讨人厌的孩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下了判决书——一个“讨人厌的孩子”。
最早的记忆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亲戚家的孩子来我家玩。刚刚学会写字的孩子在纸上写下一个又一个“人”字,大人们面带笑容不断夸赞。
“可是这个‘人’字写错了。”我说。
“没错没错!写得多好啊!就是这么写的!”大人们说。
“可是它就是错的……”我坚持。
这时候有人白了我一眼,仿佛在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讨人厌,这么不懂事。
可是它就是错的。我心里想。
作为一个孩子,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们会把明显错误的东西说成是对的,还给予夸赞。
在那之后,相同的情境不断重演。当所有人都在为一件事击掌叫好或是一片欢腾时,我却总是面无表情地指出他们在捧的那样东西的自我矛盾或者错漏之处。在我看来,正确就是正确,错误就是错误,不包含喜好的成分,也无法理解他们如何能做出真心捧一件错漏百出的事物的表情。
长大以后,我逐渐发现,这世界上存在着所谓的“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理科思维笃信客观真理,对合理和逻辑进行正确性的追寻;而文科思维则信奉目的性,在他们看来,没必要对客观事实的对错搞教条化,只要通过合适的反应去达到目的(比如说让周围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就可以了。
当然,并不是说理科生和文科生就一定100%各自遵循着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过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理解,大多来自于这两种不同的处世之道。简单粗暴地说,理科思维的人在科学界更容易发挥能力,而文科思维的人更容易成为出色的公关、商人和政治家。
在现世修炼了十几年的我,自然有别于孩提时。我学会了赔上商务式笑容,对对方的错误连打哈哈,或者在聊天软件里多发几个爱心的表情来让交涉更加顺利——我学会将“讨人厌”的部分藏在心底,而不是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因为它有可能伤害别人,也拖累自己。
但与生俱来的性格终究难移,我的内部无时无刻不迸发着对世间种种的怀疑和异见。我从来不会看到别人怎么想怎么做自己便跟着行动,比起随大流,我更倾向于站在大流的对立面去看待事物。我不相信任何人说的“不可能”,而总是按照自己坚信的去行动。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申请奖学金的时候,周围所有人都表示,我这样没有正式入学的预科生不可能拿到钱,也没有这样的先例——于是很多人没有提交申请。可是我坚持提出申请之后,居然运气奇好地拿到了一个月7万日元的奖励费。在那之后,学校里一个与我无关的研究科给我提供了去剑桥的一个月全奖留学机会。我完全不在可以申请的对象范围里,但我还是写了一封邮件给负责此事的老师,表示自己有兴趣。奇迹出现了,那个科因为博士和研究者居多,完全招不到人,于是就把名额给了毫无关系的我,就这样我得以在剑桥拿着充足的补助上了一个月的summer school。
我曾经为自己是“讨人厌的孩子”而苦恼,但在今天我终于认识到,“坚持自我”的思维方式可以是自己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它让我无法做到“会来事儿”“人美嘴甜”,但是它也给我选择与众不同的道路并付诸实施的勇气,让我走上自己想实现的人生道路,让我拥有自己独特的“毫不留情的温柔”。
这本书收录的,就是当年那个讨人厌的孩子一路的故事和所见所感。
我不是那种天生讨喜或者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也不是从小被呵护娇惯的小公主。我带着“讨人厌”的标签长大,去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也认识到自己的弱势、缺点和心理问题。在这些挣扎中,我渐渐摸索到属于自己寻找幸福之路的态度。
也许这里有你一直想表达却不被接受的相同想法,也有你从来没有想过的看问题的角度,或许会唤起你心中那个“讨人厌的孩子”的共鸣。无论如何,谢谢你翻开这本书,也谢谢你给我一个机会,讲述那个曾经被讨厌的孩子怎样登上人生的闪亮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