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面试做到极致:首席面试官的人才甄选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面试官识人“三宝”之用嘴巴引路

真正做好面试工作,要具备精湛的技能。现场面试离不开三个工具:一是眼睛,二是耳朵,三是嘴巴。我们称其为甄别“三件宝”。学者研究发现,人在交流中,信息的传递7%靠字义(眼睛与思维功能)、38%靠语音(耳朵与思维功能)、55%靠肢体语言(眼睛与思维功能)。

嘴是面试的第一大工具,它以“问”为主、以“叙”为辅,并与大脑的思维功能相结合。虽然它不是接纳信息的主体器官,但是没有嘴通过问给面试引路,我们很难收集到想要的信息。

谈到面试的提问时,很多人总结了一些经典的问题,如世界500强8大经典面试提问、应对面试的30个经典问题等。我不否认这些问题和观点对面试官的测评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但是如果照搬使用,非但不能测评出求职者的真实素质特征,甚至会将一个经过特殊包装的求职者,甚至是不具备需求岗位特质的人招进组织,给组织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向求职者提问有着很高的技巧要求、严格的规则要求,以及丰富的经验要求,绝不是信口开河随意为之。首先,要对你招聘的岗位进行深入细致的岗位职能分析,筛选提炼出该岗位的核心胜任素质特征并进行可视化处理,也可称其为科学设计问题(这些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讨论,在此简单做一提示)。而后,提炼出要问的重点问题。其次,在提问中,要紧紧围绕提炼出来的该岗位的核心胜任素质问题,对求职者进行提问。同时,要提示求职者尽量用亲身经历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提问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第一个问题应尽量选择开放式问题。如“请介绍一下你自己”“你为什么应聘这份工作”“你的兴趣、爱好有哪些”“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等。第一个问题使用开放式问题,目的是尽量使求职者放松,便于快速进入面试状态,为后续的面试做好心理准备。注意,第一个问题也可以不是与岗位胜任素质特征相关的问题,而是聊天,当我们感觉到求职者基本放松之后,再正式提出问题。

提问是为了解除面试官对求职者不清楚素质特征及内在思维、行为特点的疑惑,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提出自己预想的问题,即使是已经设计好的岗位胜任素质特征要求求证的问题,也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做出调整,但根本主题不能改变原有题目的设置目的。如“你对职业生涯这一问题的看法”,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考查求职者的自我发展动力、人生规划,当求职者的回答无法测试出其自我发展动力倾向时,则可以增设一个疑问性的问题或挑战性的问题,如“你用什么方法或措施来胜任岗位对你的要求呢”。只要我们的提问目的没有达到,就应变换方式或问题不断地提问,直到得出测评的判断结果。求证没有结果,“问”则不能结束。

尽最大努力回避涉及隐私的问题。求职者是来面试求职的,不是向面试官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或隐私的。因此,在对面试问题进行设计时,就应该回避有可能触及求职者隐私的问题。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不能一时兴起,感觉气氛很融洽,就提及涉及求职者隐私的问题,这是红线,不可逾越。但是,我们也要对问题的隐私性进行分析,如求职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养育子女的情况等,只要是与岗位职责要求紧密相关的问题(注意是紧密相关的问题),就不能认定是隐私性问题(有的国家则认定其为隐私问题,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少提开放性问题,多提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适合活跃气氛,消除面试的紧张感,但不利于测评求职者的真实素质特征,如“谈谈你对勤能补拙的看法”,会让求职者滔滔不绝,给出很多无用的信息,浪费双方的时间。不仅如此,求者还可以避开自己内心的真实态度,大谈社会主流需求或宣讲的东西,这极易蒙蔽面试官。如果将这一问题改成“当有人认为你的智商低时,你认为这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请选择其一”。对此,求职者只能选择是先天因素或者是后天因素,如果选择了后天因素,则其对勤能补拙有正面的认识,有努力改变自己的意识。反之,其会将自己智力不佳的责任推给父母,自我努力的意识较弱。如果其能辩证地对先天与后天进行分析,则其对问题有较深和全面的认知,并做出努力,进而改变自我的倾向。

不提带有歧视性或不尊重感的问题。面试是双向的,是双方了解彼此的过程。因此,在提问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拿架子,给人盛气凌人的感觉。面试时客气的问候,面试中幽默的调解,面试后诚恳的提示等,都是面试官必不可少的行为。

避免诱导式提问。我们在发问前应分析和审视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诱导性,防止被求职者利用,进而朝面试官内心希望的方向回答。如“你是怎样看待团队合作的”,绝大多数求职者都会试图讲述团队合作的好处,因为这可能是面试官想了解的内容。避免诱导式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在准备问题时从求职者的角度考虑。当然,有些引导式的提问是必需的,如求职者对面试官所提问题的回答越扯越远,要通过问问题迅速将其思维拉回来。

设置好串联式问题。当我们要考查求职者的反应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时,单一的问题往往效果不会太好,所以很有必要提出一连串彼此相关的问题。如“你在过去的工作中出现过什么重大失误?如果有,是什么?从这件事本身你吸取的教训是什么?如果今后再遇到此类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追问细节。求职者通常对面试有充分准备,但其准备的往往是相对关键的问题和面试官经常提问的一些问题,而对于细枝末节或自己回答中的细节片断,则不会注意,这正是面试官发现问题的大好时机。如有不少求职者会在简历中或面试时,表现自己有很强的学习力,但当问及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某一节的内容是什么(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迅速查阅到)?其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勿忘根本性问题。面试官对求职者的提问通常会局限于岗位胜任素质要求,但其职业倾向、价值理念、离职原因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通过提问,甚至是背景调查,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的心思你别猜。面试最尴尬的事是让求职者猜出了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遇到一个不诚实的求职者,或者是没有真才实学,只想谋求这个职位、获得一份工资的人,其会选择面试官的喜好,巧言应对。因此,“我的心思你别猜”就成了面试官的一道非常重要的考题,只有问话不能让求职者猜透,才能避免对方按你想要的回答。

面试官对求职者提问有很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历练才能灵活应变,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引导求职者说出我们需要的东西。虽然面试要求面试官少说多听,但绝不是以此来掩盖问的重要性。

小贴士:面试问题的来源

面试首先要有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何方呢?人们立刻会想到岗位职能分析,没错,这是问题的根本来源。每一个岗位的职能都会形成一套问题,它是面试问题的基础,也是面试问题的概括,更是梳理面试问题的依据和原则。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如求职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沟通能力、人际社会背景、性格倾向等,都需要另外设置成问题,以便在面试中找到答案,进而测试出求职者是否符合职位的综合胜任素质要求。

第一,分析企业文化。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愿景、使命、发展战略等方面,概括出对大多数求职者都适用的问题。例如,企业的管理理念是精益求精,那么,面试官应将此作为一个面试问题,排除那些做事马虎的人。

第二,从简历中寻找。简历是求职者对于自己所有相关情况的高度概括。理论上讲,它能回答大部分关于岗位胜任素质需求所要测试的问题,但是现实并非如此,或是因为篇幅的原因,或是因为求职者的知识水平,简历并不能对我们需要的问题一一给出答案,这就成了面试问题的第二个来源:把简历中没有说明,而我们又需要了解的疑问变成问题。如求职者在短短三年的职业生涯中,竟然有五次跳槽记录,我们需要弄清真正的原因,可以问“你为什么会频繁地跳槽”。

第三,从团队的成员特性中找。现在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格,新入职的成员能否与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入职成员的性格特点,这形成了我们了解求职者性格的测试问题。

第四,从直接领导风格上找。每一个领导或管理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导风格,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他们或直爽、或含蓄、或暴躁、或粗鲁。工作中,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他们的性格,因此,应尽量选择理论上能与领导者和睦相处、领导者能够接受的性格的求职者进入公司。即性格匹配的问题。

第五,从工作环境上找。工作环境是对求职者除工作职能外的另一项素质需求测评,有些工作岗位环境恶劣,有些工作岗位环境舒适,有些工作岗位需要与诸多不和谐因素为伍……这些都需要如实地告知求职者。于是,产生了工作环境适应的问题。

另外,薪酬、福利待遇、交通条件、住宿情况都需要变换成问题向求职者征询,以测试求职者的适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