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的道与术:胡安源解密太极养生的奥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顺时调养,天人合一通正道

顺时养生,是中医养生学核心内容之一。《黄帝内经》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四时即指春夏秋冬四季。一年有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暑的变化,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命活动及健康状况与这些变化息息相关。故欲得安康,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实、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小贴士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中,岐伯提出了中医养生方法的总原则,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什么是阴阳呢?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规律,是世界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冷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属“阴”。

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医学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生命活力,无形到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是属于阳。“阳”的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一、春天:欲与“天地同寿”,养生此时开始

春季阳气生发,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是一年中最佳的季节,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节。

春季养肝为首

一年四季春为首,五脏春季肝当令。因此,四时养生,应特别抓紧春天生发季节的肝脏养生。按照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所以,在春季养生,要紧紧抓住以养肝为主线,春季养肝是纲,用适当的中医养生方法,抓住春季养肝,维护和加强人体阴阳平衡,从而真正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体强身之目的。

保持心情舒朗的养生观

中医学认为,春季木旺肝火盛,如果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易发脾气、易发火,西医称胆红素高,中医称木旺肝气盛。有一个穴位可以缓解,即位于脚背上的拇指和示指骨头交汇处的太冲穴,早晚按摩此穴位可以平肝气、舒郁结。

小贴士

养肝饮食选什么

春季养肝,在饮食上应选用甘、辛、温之品,清淡可口,尽量不要吃油腻、生冷、黏硬的食物。

春季因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因此宜多选用既升发又富营养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黑芝麻、柑橘、蜂蜜等。

冬季因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聚积一冬的内热须散发出去,所以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荠菜、马兰菜、枸杞头、香椿头等。这对于因冬季过食膏粱、厚味食物导致内热偏胜者,还可起到清热泻火、凉血明目、消肿利尿、增进食欲等作用。对于体质过敏者,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等,应禁食含异性蛋白等刺激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猪头、鸡头、海腥鱼、虾、蟹等。

小贴士

保健穴位——太冲穴

太冲穴是人体的一个健身穴道,它位于足背侧,第1和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日常保健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或牙签圆头(注意不是尖的一头)点按太冲穴5~8分钟,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

中医学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怒。人体能量在“怒”时,往往走的是“肝经”路线。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从理论上讲,原穴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压痛感,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于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从临床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患者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患者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起居须有规律

春天到来后,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这不利阳气升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精神应养足

随着春天的到来,一般人会出现情绪不稳、多梦、思维活跃而难以集中精力,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春困”症。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对不良刺激承受能力差,春季常多愁善感,烦躁不安。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春天应注意经常锻炼。春季绿色植物增多,空气中的阴离子倍增。在这种春暖花开宜人的环境下锻炼,有助于提高生理功能和健康水平,还有利于调节情绪。

身体须保暖

天气转暖后,致病的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肺炎等传染病更容易发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病的发生。春季风大,气候干燥,水分缺乏,应多喝白开水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饮水还可以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腺、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出,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健康常识

春天进补吃什么

食补:春季食补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如偏气虚者,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大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鲜鱼、牛奶等。偏气阴不足者,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甲鱼等。

药补:春季药补是针对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不足的人,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时,可在医师指导下,施以甘平的补药,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对于体虚乏力,少气懒言,不耐劳累,经常感冒,容易出汗等患者,可酌情选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玉屏风散等。药膳可选黄芪党参炖鸡、人参蘑菇汤、参枣米饭、风栗健脾羹等配合治疗。

二、夏天:把握阳气生发 抓住健康命脉

走过色彩斑斓的春天,夏日的炎热便开始渐渐显露。从中医的角度看,夏季阳气旺盛,正是大自然阴阳气化、阴消阳长之时,因此想要抓住健康的命脉,一定要把握阳气的生发。

夏季补水保健康

夏季人体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可严重影响健康。人体失水皮肤易干燥,皱纹增多,从而加速人体衰老。故夏季可喝多点水,且是温开水,以每天喝七八杯温开水为宜。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均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应时起居养好“阳”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可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风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加上大量地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须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能开得太低,最好在26℃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饮食进补“清”和“苦”

在饮食滋补方面,夏季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可适当食用苦瓜、苦菜,啤酒、茶、咖啡、可可等。

暑天出汗较多,钾离子流失也比较多,由此可造成低血钾现象,进而人体会出现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大葱、芹菜、毛豆等蔬菜也富含钾。

安养身心则寿长

按照中医理论,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也成为夏季保健的关键。夏季养心首先应做到让心静下来,即俗话说的“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闭目养神都有利于“心”的养护。而听听悠扬的音乐、看看优美的图画,或钓鱼、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健康常识

“三高”人群饮食要诀

三高指的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三高人群愈发低龄化。

预防三高:除遗传因素,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三高发生的重要因素。故平时就应注意蛋白均衡,少盐少脂肪,多果蔬,适当运动,不熬夜,有效解压。建议多吃黑木耳、胡萝卜、蘑菇、葱、大蒜和海鱼等可降血脂降血压之食物。

“三高”人群饮食总原则

〇主食须定量,不可多吃也不可少吃。

〇蛋白质要充足,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类、禽类、瘦肉类、蛋类、大豆制品、脱脂牛奶等。

〇少吃含脂肪、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肉皮、巧克力、油炸食品、荤汤、蟹黄、鱼籽等,同时警惕“看不见”的脂肪,如植物油、坚果类、全脂牛奶及奶制品等。

〇保证蔬菜新鲜充足,加工烹调时注意尽量减少对营养素的破坏,如先洗再切、大火快炒以及凉拌等方式。

〇水果应适量,多吃同样会增加能量,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水果。

〇须限制酒水饮料的摄入,偶尔喝酒,不可超过50克。

〇少吃零食,多到户外散步运动,可减轻身体负担。

高血糖人群饮食要点

(1)忌食含糖食品,如糖果、巧克力、奶油蛋糕等。

(2)常吃粗粮杂粮和薯类替代主食,如燕麦、荞麦、薏仁、马铃薯等。

(3)少吃稀饭,因为稀饭易消化难定量,餐后血糖很容易升高。

(4)每天的烹调油不能超过25克。

(5)多吃有助于降糖的蔬菜,如芹菜、黄瓜、番茄、白萝卜、绿豆芽、苦瓜、青菜等。

(6)多吃菌藻类食物,如香菇、草菇、金针菇、海带、紫菜等。

(7)吃水果应扣除相应的主食,如吃150克苹果应扣除25克米饭。

(8)血糖不稳定的情况下不能喝酒水饮料。

高血脂人群饮食要点

(1)每天脂肪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克,每天食用瘦肉为100~150克,以喝脱脂牛奶为宜。

(2)每天的烹调油为20克左右,尽量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茶油等。

(3)适量选用有助于降血脂的食物,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类、富含植物固醇的豆制品、富含粗纤维的菌藻类食物等。

高血压人群饮食要点

(1)饮食需要适时定量,不饥不饱,不暴饮暴食。

(2)食盐摄取每天应限制在3克以下。水肿明显时,更应严格控制食盐。但长期低盐或缺盐,可导致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现象,所以不能无盐。

(3)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油菜、菠菜、小白菜及番茄等。

(4)尽量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品,如辛辣调味品。红茶中含咖啡因较多,高血压患者尽量避免饮用红茶。

三、秋天:平定内敛,收获大自然的金色祝福

随着天气转凉,树叶逐渐枯萎,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轻轻地在空中飘舞,最后落下……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金秋。我们经过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体内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所以保养应注意滋阴养肺、平定内敛,而且还应把这一原则具体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营养身体:滋阴润肺最为先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主要。

饮食上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减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涩的水果、蔬菜。秋季的养生准则是以养人体阴气为本。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即平稳地完成夏冬两季热、冷的交替。多食性温之食物,少食寒凉之食物,以巩固摄入体内的正气。

补肺润燥,可多食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饮蜂蜜水,既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又是养生抗衰老的重要内容。总之,秋季进补须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应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

健康常识

秋季饮食四禁忌

在秋季,宜多食温食,少食寒凉之食物,以保护颐养胃气。如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素滞留体内,引起腹泻、痢疾等,故有“秋瓜坏肚”之民谚。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应注意。

(1)秋季忌食辛热香燥的食物。蒜、葱、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品,容易加重内热,使燥邪侵犯人体。

(2)秋季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油腻食物,秋季食用后难以消化,容易积于肠胃之内。加之脾胃功能较弱,食用油腻煎炸的食物会加重体内积滞之热,不利于人体适应秋季干燥的特性。

(3)秋季忌生吃水生植物。秋季是大部分水生植物收获的季节,也是囊蚴最多的季节,如荸荠、茭笋、菱角等。但是,生吃这类水生植物,极容易导致姜片虫的感染,使肠黏膜发生炎症、出血、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并伴有腹泻、食欲不振;儿童感染后,会出现脸部水肿、发育迟滞、智力减退等症状。

(4)秋季忌吃肥甘食品。中医学认为,秋季主肺气,肺主辛味。如果肺气太过,往往会导致肝气抑郁。秋燥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方面,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主,忌吃肥甘食品。

调节心智:顺应自然守阴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应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秋季养生须注意以下几点。

1.早起早睡。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

2.增强体力。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肌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肌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3.预防疾病。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4.预防秋燥。秋天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易造成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

5.慎食瓜果。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6.适时进补。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进补时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还须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莲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7.多饮汤水。秋季空气干燥,把进补的物品制成汤水服用比较适宜。一般人宜用食补,即选择新鲜的白菜、萝卜、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菜猪肝汤、萝卜排骨汤等。还可食用有利尿解热作用的寒凉类水果,如苹果、雪梨、柑橘、荸荠、葡萄等,可补充大量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四、冬天:养精蓄锐,为生命银行增储蓄

冬季,天气寒冷,万物蛰伏,树木萧萧,百草凋零,一派肃杀景象。在这个气候寒冷的季节,万物敛藏,人体新陈代谢亦趋缓慢,肌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都会有所减退。因此,我们应遵循“闭藏”的养生法则,即一方面调节饮食,适度进补;另一方面要“神藏于内”,保持精神上的平静,这样才能为生命银行增加足够的储备。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冬季,人们习惯把房子的门窗关得紧紧的,如此会造成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若再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气体等,室内空气将会受到严重污染。人在这样环境中会出现头昏、疲劳、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另外,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多发季节,因此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调节饮食

冬季膳食的营养特点:摄取充足的、与其暴寒和活动程度相适应的热能。营养素的比例,以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占15%~23%、脂肪占25%~35%、糖类占60%~70%为宜。矿物质的摄取量也应较平时略高一些。维生素的部分,应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需要量。摄取足够的动物性食品和大豆,以满足优质蛋白质的需求。适当增加油脂,其中植物油最好达到一半以上。此外,蔬菜、水果和奶类的摄取量也需充足。

敛阴护阳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首先应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心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其次,应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透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接着应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应尽量待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确需外出,应穿上保暖的衣服和鞋袜。另外须特别注意的是洗澡时须保暖,避免引起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

适度进补

寒冷的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中医对人体的调节滋补十分讲究,根据天人相应、时脏对应的理论,冬季属肾,肾主脏精而为生命之元,故冬季为四季进补的最佳季节。

根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在冬季膳食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补”,应选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选食物:糙米、玉米、小麦、黑豆、豌豆等榖豆类,生姜、韭菜、大蒜、萝卜、花椰菜、木耳等蔬菜类,羊肉、牛肉、鸡肉、猪腰子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类,核桃、桂圆、栗子、芝麻等果品类。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吃炖母鸡、瘦肉、蹄筋,常喝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

健康常识

冬季补肾有讲究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所以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易生病等。冬季肾脏功能正常,可调节肌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冬季注意对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冬季锻炼还应注意保暖,特别是年老体弱者,锻炼出汗停止运动时,一定要及时穿上衣服,有条件的尽量换去汗湿的内衣,以防感冒。

坚持按摩可祛乏护肾。按摩可采用以下方法:①搓擦腰部。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腰为肾之府”搓擦腰部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②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处按摩30~50次。丹田乃人之真气、真精凝聚之所,为人体生命之本。此法常用之,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固本之目的,有利于延年益寿。

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对人体各个脏腑起滋补、润泽作用的称之为肾阴;对各个脏腑活动起温煦、推动作用的称之为肾阳。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虚衰的不同,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则应选择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