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审美价值标准
(一)坚持人民本位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是人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价值观的重要组织部分。审美观作为审美意识,其核心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问题。进步的、健康的、科学的审美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感受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要受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条件、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宗改信仰以及经历、年龄、职业、心理素质等各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由于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审美观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又由于各个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具有延续性和共同性,他们的审美观也常常会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帮助青少年学生走出审美误区,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美、理解美、追求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就青少年的审美观教育而言应该提倡:(1)崇尚自然美。美的现象具有极其丰富多变的具体表现。如自然美就包括了壮美、奇美、秀美、幽美、旷美、险峻美等具体表现。每个人在世界上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牡丹有牡丹的高贵与妖媚,荷花有荷花的雅洁与清爽,小草也有它的生机与活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然就是美。青春本来就是一段如花的岁月,朴素大方是属于青年学生独有的健康向上的宝贵品质,而胭脂、口红、时装、首饰,只是成年人为了掩饰岁月带来的苍老,想留住青春的无奈做法。(2)珍惜青春美。当学校运动会时,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响起,青春的身影像离弦的箭一样朝前飞奔,那种为了理想与目标而奋勇拼搏的精神,不正是青春美的体现吗?当你一次次战胜困难,终于品尝成功的喜悦时,脸上的微笑又是多么持久永恒的美。青春是那么让人回味,让人心动,青春的朝气蓬勃是那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青春的美在于健康向上。在这么美好的岁月里,只有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才无愧于青春。而由于不恰当或过分的追求外表美而浪费时间,便是挥霍青春,将来一定会深感遗憾。(3)注意形象美、心灵美。许多学生将“形象美”简单地理解为外表美、形体美,却没有意识到一个人高雅得体的言行,才会更让人欣赏,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甚至永不磨灭的印象。班上人缘好、受关注的人都是些心灵美的同学。有些学生经常无私地帮助别人,宿舍的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干活从不拈轻怕重,同学生病了,主动照顾和关心。在班级,他们主动关门关窗,默默为班级作贡献。他们从来不和同学发生冲突,有事告诉老师协调帮助解决,和同学相处他们懂得谦让和宽容,结果大家都愿意与他交朋友,这就是“心灵美”的典范。心灵美所散发的光芒,反射到每个人的眼中,才会有更多的人注意你、喜欢你。
(二)提升文化建设的审美价值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提升文化建设的审美价值,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必须在文化之仁、文化之礼、文化之才、文化之艺、文化之力方面下功夫。
文化之仁。“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理念,也是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精华。“仁”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结,内含人之本、人之真、人之善、人之美、人之情、人之求。因此,符合仁的文化,就是体现伦理精神的文化。“仁”是“礼”的内在精神及其依据。以“仁”为本的德性伦理学和以“礼”为本的规范伦理学是对人类伦理思想的基本总结。德性伦理学旨在弘扬伦理精神,建构理想信念,故被称为信念伦理。规范伦理学旨在明确义务责任,确立价值导向和构建行为规范,故被称为义务伦理或责任伦理。
文化之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规范的总称,是人类文明的表征。它是随社会进步而丰富、发展和变化的。“礼”是一切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评价、文化消费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文化之才。文化即人化,人化的基础是才能。所以,“才”是一切文化形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体现,也包括文化传媒的一切样式。文化靠媒体来传播,使其在时空中流动,在大众中消费。除了传统媒体文化的延续,新兴媒体文化勃然畅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新兴传媒文化。新兴传媒文化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功能。网络广播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化的图书、期刊、报纸,动画游戏、广告、播客和手机上网等,都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
文化之艺。“才”是“艺”的基础,“艺”是“才”的表现。古代有“六艺”之说,今有艺术之称。音乐、棋牌、书法、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小说、散文、诗词,等等,都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如我国文艺创作已出现繁荣发展态势,产品极大丰富,品质得到提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从文艺作品的数量、门类、规模,还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上,以往历史时期都难以与之相比。文化产品的极大繁荣,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而且在国际传播交流中,也提升和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引起世界关注,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5]
文化之力。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软在哪里?又力在哪里?文化软实力表现有三:一是文化感召力;二是文化传播力;三是文化竞争力。文化感召力能为国家、民族、团体提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文化来体现。文化传播力表现为超越意识形态文化的普世认同性、共享性和可接受性。文化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产业化的转化率和市场化的占有率。
(三)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
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的,但其中总有一种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对建设自己的主流文化更加重视、更加自觉。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最核心的价值观作指导,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要把广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使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铸就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中国是个多民族人口大国,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起来,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我们要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但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更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为市场所左右。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努力做到两个效益双丰收。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改进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快速发展、健康发展。
(四)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就我国文化建设本身的问题来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虚无主义”,再到今天的“文化实用主义”,文化发展转型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时期——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乱象,正在混淆着社会大众的视听,引起文化审美价值取向的混乱。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当前,存在着“文化活动表面的繁荣与‘文化风骨’、‘文化灵魂’(即核心价值观)的缺乏之间的矛盾”。“文化现状可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来形容,文化庸俗化现象严重,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呼唤一种自觉的社会主义的主心骨、灵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文化的道德底座,来满足中国人对‘现代社会’的想象,遏制中国人精神的断裂和心灵的荒芜。”[6]学界关于低俗文化概念的解读,散见于有关的文章中,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定义。总体上看,有三个相关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一,认为文化可以分为高低不同的三个层次,其从高到低依次为雅文化、俗文化、低俗文化;雅文化或高雅文化不存在低俗问题,只有在俗文化中才存在低俗;甚至有意无意地把雅文化等同于芭蕾舞、交响乐、西式歌剧等“洋文化”。其二,对低俗文化概念的解释大多停留在关于宣扬色情、暴力、低级趣味等文化现象的描述上,没有关注到低俗文化的精神本质。其三,在探讨雅文化、俗文化或低俗文化的概念时,主要局限于对广播电视文化、文学艺术文化、舆论宣传文化等这些显性的精神性文化领域的考察,没有从“大文化”的视角界定低俗文化的外延。低俗文化是指文化品质低下、具有某种落后性质的文化;它与高尚文化、进步文化相对。判定一种文化对象的品质或性质是属于文化精神层面的问题,即关于文化精神性质的判断。文化精神是指一种文化形式、文化模式或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审美意识、道德情操、生活情趣等各种精神要素的总和。文化精神有“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高尚文化、进步文化就是“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文化,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就是“贬斥真善美、张扬假恶丑”的文化。正是从文化精神的层面,我们才能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低俗文化的本质就在于其低俗的精神。现实生活中的低俗文化不仅存在于广播电视、文学艺术、舆论宣传等显性文化领域,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低俗文化精神说到底是现实的“低俗人”的低俗精神,“低俗人”的活动延伸到哪里,低俗文化就会展现在哪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尽管成效显著,但是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以及文化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显现出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仍然存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联系尚待加强。物质文明的提升和发展,对国人的精神文明、精神家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动文化与经济的整合互动、和谐发展,如何高度重视和发挥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都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在快速发展,生活在不断改善,然而,人们活得好像并不那么自在。内心深处,让人们眷恋、产生归属感的某些东西正在悄悄地远去;血液之中,让人们感到温馨和踏实的某些元素仿佛正在慢慢地流失。新奇的事物应接不暇,恍惚不安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人们在眼花缭乱中感受到单调,在热闹和喧嚣中品尝寂寞。我们究竟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们究竟期待一个怎样的世界?这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再次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成为世界各种文化论坛的热门话题。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真、善、美价值体系是构建精神家园和促进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要。
[1]参见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求是》2010年第12期。
[2]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3]《习近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人民网2013年4月30日。
[4]孔润年:《伦理学基本问题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299页。
[5]参见袁元《中央将对文化领域发展和改革作出纲领性部署》,《暸望》新闻周刊2011年10月2日。
[6]段素革:《“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