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多元视角下的拉丁美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拉丁美洲多症并发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

(一)80年代上半期,拉美经济从6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5.5%、7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6%急转直下,陷入了严重困境。1981—1983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虽然从1984年起经济有所恢复,但人均产值仍达不到1980年的水平。

究竟如何分析80年代上半期拉美经济经历的这场挫折,似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对拉美经济当前出现的问题有一个理论上的说明,而不是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描述上,从而推动我们对拉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性质和规律做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从已发表的文章中也不难发现,国内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看法。

目前至少有三四种不同意见。一种看法倾向于笼统地提“经济困难”而尽量避免以“经济危机”“危机”等概念来分析80年代上半期的拉美经济问题。另一种看法认为,拉美面临的是一场以债务危机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拉美经济陷入了“结构性危机”或“结构性发展危机”。还有的学者以“发展危机”的概念来分析问题。

(二)笔者认为,对于80年代上半期拉美经历的挫折,如果简单地以“经济困难”加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

20世纪以来,已发生过8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1957年、1973年和1979年),其中真正对拉美社会经济产生冲击作用的只有两次:1929—1933年的大危机和1979—1982年的危机。从背景和结果加以分析,这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在拉美的反响又有明显差异。

首先,背景不同。30年代,拉美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初级产品出口地区。建立在大庄园制、债务雇农制和单一产品制传统结构上的拉美经济属于殖民地依附性经济。经济危机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必然殃及殖民地和附属国。它们通过进出口商品市场的作用把拉美国家强行卷进危机的旋涡以转嫁经济危机损失。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拉美城乡广大地区已巩固地确立起来。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这个地区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基本矛盾必然使拉美内部经济运动的冲击打上自己的印记。因此,80年代上半期拉美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损失有关,而且同它内部经济运动的矛盾和冲突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次,深度不一。与30年代不同,70年代末80年代初拉美遭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结构性危机的双重打击。拉美的债务问题无疑是发达国家结构性危机在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造成的恶果。除了外部环境带来的双重危机,近半个多世纪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因宏观结构失控所带来的畸形资本主义,也使拉美产生了自身的危机。在内外危机的相互作用下,拉美经济出现了更为严峻的局面。30年代时,由于拉美自身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一旦西方国家走出危机,它也随之摆脱危机。但80年代上半期,由于本身经济结构上的偏差,拉美不可能很快摆脱危机的影响。从经济增长率来看,30年代期间,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巴西只有2年、阿根廷只有3年连续出现负增长,而且降幅不如美国严重。但80年代上半期,拉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的幅度远比美国严重。这说明,内外危机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是造成80年代上半期拉美经济恶化的根源。

最后,影响不同。30年代大危机对拉美社会产生了重大震荡。从1929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到1933年为止,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古巴都发生了军事政变,墨西哥经受了一场宪制危机。大危机使拉美各国开始认识到依靠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传统做法无法改变本国的落后状态。进入四五十年代后,拉美着手通过进口替代战略来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进口替代的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化,并同面向出口、出口多样化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拉美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日趋成熟。70年代末80年代初,尽管拉美各国经济上陷入严重困境,但六七十年代相继上台执政的军人政府却接连地退出了政治舞台。“还政于民”使本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笔者认为,“拉美经济危机”的概念过于笼统,难以阐明80年代上半期拉美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易于产生误解。理由之一——拉美目前尚不具备周期性生产过剩的条件。理由之二——这种提法可能会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从理论上说,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周期性地产生资本主义危机。当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尚未采取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总结出来的。我们不应该笼统地用来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本身也发生了变形,具有新的特点。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来研究拉美经济当前面临的危机,亟须我们去努力探索。但是,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拉美的危机不属于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由于历史的和经济的原因,拉美的再生产周期不能不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刻影响。不论经济扩张或高涨,经济收缩或下降,资金、生产、就业、物价水平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市场的制约。因此,拉美的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是派生的。危机的爆发和持续的时间与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相比,具有同步性或滞后性的特点。拉美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同联邦德国相等,是美国的1/5。1960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为拉美的7.09倍,到1979年已缩小到3.65倍。尽管如此,拉美的商品经济并非高度成熟。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还没有达到巨大增长的地步。本地区不仅在许多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需求上无法实现供给,而且对不少国家来说,连基本食品都尚需仰仗进口。除了个别工业部门和初级产品生产因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出现开工不足和有意削减产量外,拉美现阶段还达不到产生生产过剩危机的条件。

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下,一定要充分估计发达国家转嫁危机损失对拉美造成的严重后果。由于受到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制约,拉美国家不得不为发达国家的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付出代价。80年代上半期拉美经济停滞,进口下降,失业增加,通货膨胀严重,都同债务问题分不开。拉美国家债台高筑,同它自身的发展战略固然有不可忽视的关系。但头一位的原因仍在于西方国家通过种种手段向拉美转嫁危机损失。从1979年10月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把利率从8%提高到20%。仅此举动就使拉美1979—1982年期间多支付外债利息490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使拉美在外贸方面蒙受巨大损失。拉美出口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债务实际利率的增长速度。美国的高利率政策又诱发了拉美巨额私人资金外逃。短短几年内,拉美从纯资金输入者变成了纯资金输出者,从而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拉美依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第三世界地区转嫁危机损失的直接受害者之一。

(四)笔者认为,用“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概念比较符合当前拉美面临的现实。拉美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经济萎缩、债务负担沉重、部门结构严重失调在内,都同它采取的发展模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这场危机实质上是拉美发展战略的危机,也是拉美几十年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危机。

拉美的资本主义发展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拉美资本主义并不是在一个自然发育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的,带有明显的弱点。它起步走的时候,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它采用进口替代战略进入初级工业化的时候,正是欧、美国家从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的时代。拉美新生的资产阶级不仅不可能如同欧美资产阶级早期推行工业化时大量利用外部资源和资金来壮大自己,而且不断受到欧、美资本主义的盘剥。拉美发展中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只能扮演被支配者的角色。因此,一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它就在劫难逃。

拉美经济发展战略不乏成功的一面,但在推行过程中积累了不少问题,并长期得不到解决,终于在80年代上半期达到了不可收场的地步。它的问题主要如下。(1)热衰于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处理增长和稳定的关系时,舍稳定而求增长,甚至不惜依赖外部资金,造成投资畸形膨胀。在拉美总投资中,纯外部资金所占的比重,1955年为2.8%, 1965年为1.3%,1975年为10.9%,1982年竟达到17.8%。(2)在推行发展战略过程中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偏差。(3)忽视内部市场的开拓。简言之,拉美的发展战略存在着过分追求外延增长、过分依赖外部因素的缺陷。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前执行秘书伊格莱西亚斯正确地指出,拉美今后应寻求一种“不依赖外国,不依赖借债,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的新的发展模式”。这是拉美经济的根本出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拉美就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当前面临的这场资本主义发展危机。

作者附笔

此文写于1987年夏,系油印打字稿。当时由拉美所经济室召开拉美经济危机问题的讨论会,本文是我的发言稿。其他与会者如李琮、巫宁耕和郑伟民等先生的发言摘要,请见《拉丁美洲研究》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