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二 左派政府统治的人口已占拉美总人口的3/4,拉美刮起了“红色风暴”、正在进行“第二次独立战争”,国内一些媒体甚至还据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夸张论调
2005—2006年,17个拉美国家相继举行全国性选举或政府换届,其中委内瑞拉、巴西、智利、厄瓜多尔、秘鲁、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7国在2006年已先后由左派政府掌权,加上此前已经当政的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和牙买加左翼政府,目前拉美一共有12个国家由左派政府执政。
众所周知,左、右派(或左、右翼)的称谓,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历来有特定的含义。当前拉美的新左派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老左派截然不同。当年的左派分两支力量:一支是温和的改革派,如智利的阿连德,主张以和平的方式改变旧体制,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渐进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支是激进的左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旧政府,彻底粉碎现存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激进左派的影响下,当时18个拉美国家出现了52支主张武装起义的游击队。这些激进左派往往有拉美共产党或拉美共产党(马列)的背景,意识形态一体化,笃信马列主义,明确声称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渊源分析,当前拉美的新左派都属于民族主义、民众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范畴,强调意识形态多元化。有的虽然打出了社会主义旗号,但均已放弃武装斗争,主张在现存的政治、经济格局中通过选举上台执政,进而试图改革,走社会和平演变道路。在可预计的未来,拉美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像古巴那样的国家。
左派和右派轮番执政是拉美各国政治舞台上的常见现象,有人把它称为“钟摆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从智利人民阵线的塞尔达政府(1938—1941)、巴西的瓦加斯政府(1951—1954)等算起,直到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这一阶段也属于拉美历史上左派和中左派纷纷上台执政的时期。当时拉美20个独立国家中属于右派军人执政的只留下4个。但在1961—1964年期间,先后有9个拉美国家爆发10次军事政变,连素有民主传统的乌拉圭和智利都出现了“军人威权主义”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军人还政于民和民主化浪潮掀起为止,这一阶段属于右派掌权时期。但在个别国家也有左派和中左派掌权的,如阿连德的“智利社会主义”和伯纳姆的“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右派军人当政时期,虽然实行专制统治,压制民众,以牺牲政治民主来追求经济增长,但同时又积极倡导发展经济和主张工业化,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军人独裁政权已有所不同。当前拉美左派和中左派纷纷上台执政,是20世纪80年代拉美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必然结果。“钟摆”又从右边转到了左边。
当前拉美的左派或中左派政府都是依法通过选举方式和平上台掌权的。它们谴责新自由主义,但也主张要顺应全球化大潮,同时加强国家的自我保护意识,趋利避害,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国内政策方面,它们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把减少和消除贫困作为重大目标。这是左派和中左派的底线。这条底线实际上同拉美所谓的右派并没有多大差异。墨西哥国家行动党的福克斯和哥伦比亚现任总统乌里韦都是公认的右派,但在国内政策上也同样注重社会分配的公平和消除贫困。随着20世纪90年代拉美政治民主化成果的深化,左派、中左派和右派之间在政策上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性和差异性也正在减弱。右派不太右,左派不太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些言辞表现得十分激烈的左派,一旦上台执政,一般不会轻易挑战现存的民主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实际上,在拉美目前执政的12个左派政府中,属于激进改革派的只有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2个,其他10个均属于稳健改革派,或曰中左派。不仅如此,在左派执政的12个国家中,右派或中右派的势力依然不弱,有的还在议会中占据多数席位。如左派治国无方,右派仍有可能取而代之。拉美的左派政府又多数是联合政府,有的是左左联盟,有的是左中联盟,它们之间在意识形态、政策取向方面时有争论和分歧,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要取得统一方针也非易事。此外,左派中央政府在联邦制的国体下(如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往往决定不了地方政府的施政方案,而许多地方的州政府恰恰在右派和中右派的手里。从整个拉美地区看,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十来个国家仍是右派或中右派当政。因此,称拉美3/4的人口已被左派统治是不准确的。
从本质上看,当前拉美左派执政的现象仍可视为民族主义和民众主义浪潮的结果。这些左派(包括激进改革派在内)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相去甚远,同“社会主义全球化”更是完全扯不上。当然,左派、中左派纷纷执政,说明拉美各国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冲击下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说明拉美各国原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在民主政治条件下需要有人来化解,这在大选过程中有利于一贯主张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左派和中左派脱颖而出,也说明拉美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积极方向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