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属人性
孙宝林
受传统哲学教科书“符合真理论”的影响,真理具有客观性,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然而,众所不周知的是,真理还具有属人性。真理是客观的,同时也是生活的和实践的。所以,真理的权威,不仅来自客观性,也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之所以从本质上有别于旧唯物主义抽象片面的真理观,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将其真理植根于生活和实践的沃土之中,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结构使其得到内化和升华,使它不再远离尘世,回归于生活和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知与行、理论与实践、活动和受动,只能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消除彼此间的对立,并进而消除它们作为对立面的存在。理论对立本身只能通过生活和实践的方式,借助于生活和实践的力量得到合理的解决。因为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不仅是认识的任务,而且也是现实生活的任务;不仅是理论研究的任务,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突破了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以主体间社会交往为中介的主客关系的三维认识结构,从而使真理观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变革,这种三维认识结构表现为“主体—工具—客体”的形式。这种认识结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结构具有同构性,这里的中介表现为语言和思维逻辑的认知图示,而语言和思维的逻辑结构就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在现实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领域,真善美与知情意得到内在有机统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取决于生活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内化并升华人们思维的层次和高度,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反映和摹写的过程,而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结构的表征和展示。确定真理的生活形态和实践形态,不仅揭示了真理得以生成的根基,同时也明确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结构,才能使真理获得确定的内容。质言之,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领域是真理的发祥地,也是真理权威生成的家园。所以,真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也检验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马克思正是从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真理是实体的思想中揭示了真理的属人性,认为黑格尔哲学方法的基本特质就是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哲学方法的基本特质,并将其转换为真理观的价值取向,即“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这一命题揭示了真理是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真理不仅是人的存在的展开,而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水乳交融,真理具有属人性。不错,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在这里形式和内容必须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真理。只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的东西,只能称其为是客观事物,而不能称其为真理。苹果熟了要掉在地上,而不飞到天上,这是孩子们都知道的常识,没有人怀疑,但这并不等于发现了真理,直到牛顿发现并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人类才算认识和掌握了这个真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是客观存在,人们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这一规律,但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却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水车是人造的,而不是自然生成的,人们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水车将水引向高处,实现造福人类社会的目的。在社会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日益发展繁荣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有的人在商海中屡战屡胜,成为赢家;有的人却屡战屡败,干啥赔啥。对此人们司空见惯,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懂得在商品交换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直到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的规律——价值规律,人们才算认识了这一真理。可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不仅从客观物质运动的维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而且也从人类的主体运动的维度揭示了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人类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使物按照人需要的形式和方向实现客体主体化,使世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把人的主体性、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高度凸显出来,彰显了真理的属人性。
真理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实践水平的描述,而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做出选择就是自由,自由是真理追求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主体塑造与客体约束、自律与他律、制约与超越的统一,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最重要体现——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和把握他所置身的世界,并在自身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步提升主体的能力,重塑自身和提升自身,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不仅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中,才能建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且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多种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选择中实现自由。真理绝不只是人对物的单向观照,而是对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观照,因为真理只有付诸人的生活和实践才能创造出一个体现人的力量的对象化世界,所以,真理直接同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相联系。探索真理的过程既是按照客体辩证运动规律能动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自我反观、自我调适和自我建构的活动过程。因此,真理的本质是主体认识活动与主体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自由。真理的存在和发展是属人的,真理就是人的生活和实践的真理,就是人生存权和发展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展开,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所以,马克思明确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真理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真理权威的维护和弘扬是以自由为基础和前提的。对真理以及真理权威的维护都要求与权力保持相对独立,不做权力的婢女,保证追求和崇尚真理的人有宽松开放的制度环境和自由的生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自由为真理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社会空间,在自由的土壤中真理得以存在和发展。自由与宽容生成真理,奴役与专制扼杀真理。回溯人类的历史便会发现,凡是政治相对开明、思想言论自由的时期,都是探索和发现真理最多的时期,也是真理最具有权威的时期。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那段历史足以说明此问题,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一大批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群体。他们用观察、体验、推理和思考等方法,力求对世界的大本大原、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社会的设计和治理以及人生的终极价值等根本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尽管他们的解释各有千秋,但他们共同的地方就是对本民族的文化体系进行了一次前无古人的思想梳理,并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个轴心时代最辉煌的两大成果,就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文化体系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这两大成果分别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旗帜。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轴心时代”宽松的政治制度环境、自由和民主的政治氛围,就不会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成就,也不会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的脚步步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随着自由民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西欧北美的思想文化硕果累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均独占鳌头,领世界风骚。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维克多·雨果到德里达,从电灯电话到载人飞船,从电脑芯片到空客380,无一例外均来自西欧北美,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其得主90%来自有民主传统、崇尚自由的国家。在自由民主社会真理得到发展,真理的权威得以弘扬决非偶然,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使然。这一逻辑的核心在于,真理的探索与发现需要创造,真理权威的维护与弘扬需要胆识,无论是创造还是胆识,都需要自由和民主。自由和民主的价值就在于,激励人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无论是真理的探索还是真理权威的维护,都离不开言论和出版自由。只有在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理性的交流和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在自由竞争空间里,才有发现真理的可能;只有在言论和出版自由受到保护的国度里,真理才能够畅行无阻,真理的战斗力和权威性才能够得到维护和弘扬。
二
生活和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是一种创造性意义上的存在,动物只能依赖自然赐予的环境本能地生存。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是和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而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1]也就是说,动物的这种生命活动缺少意识环节,完全靠本能行事,因而与人的生命活动有本质的不同。现实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领域是人自己创造的有意义的世界,人的生命活动赋予生物学的人以意义。人在创造自己有意义的世界的同时实现着人自身的历史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人的生命活动呈开放状态,并从中不断地塑造着自己,确证着人的类本质,使生活在创造中生生不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2]正是在这种创造性的生命活动中,人的本质及对人而言的对象的本质得到确证、肯定和显现。“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律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3]这种现实的肯定方式“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真理是认识主体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理论表达,正因为这种表达是对人的生活和实践的真实反映,所以才具有客观性。
人的生存活动在实践领域展开过程中产生了两个世界:一是理论世界,二是现实世界。生成于生活世界和实践领域的真理作为一种思维的系统表达,应该也必须是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真理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生活和实践问题,而这种生活和实践不是单个人的“经验”,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个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所以,应该把真理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这样的真理是有关现实个人的,也是关乎人类社会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理论提升。正因为真理是现实的人的生活和实践的真理,所以才具有权威性。
生活世界和实践领域是人的生存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包括“现实的个人”、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现实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和实践领域的真理是:“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4]所以,探讨真理既不能只从现实的个人的出发,也不能只从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出发,同时还不能只从现实个人的物质条件出发,应该也必须从现实的个人、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现实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三者有机统一出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是它永远结束了以人的思想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并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原则时也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也就是说,真理不仅在于如何反映现实,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指导使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更具有科学的性质。
人从本质上而言是追求自由的,或者说,自由是人的本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人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扩大自由的过程。来自生活世界和实践领域的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首先,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直接任务是求真,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获得真理的。真理不仅提供既合乎人自由意识,又确证人主体性地位的必然性和自由度的知识,而且真理既在不同主体间具有普遍性,同时又可以在不同主体的可重复性实践中得到验证。其次,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直接任务也要求善,求善是真理本身蕴涵的内容,人的求善活动是追求和实现价值目标的活动,是人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活动,求善是人的内在价值尺度的运用,是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价值指向。在生活世界和实践领域中,人与环境以及人的活动是互为一体的,历史地向着越来越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向展开,体现着历史和价值的统一,从而凸显了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再次,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直接任务还要求美,美是人通过象征性地对象化自身的才能。人有别于也高于动物的地方之一,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人可以在对象化过程和结果中获得自我欣赏的无限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是人对自身无限创造能力的追求和向往。所以,根植于生活世界和实践领域中的美,是作为生活和实践主体的人追求的目的之一。人不仅按内在的尺度进行审美活动,而且按照外在的尺度进行生活和实践,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真是人理智上的自由追求,善是人行动上的自由追求、美是人情感上的自由追求,而人是知、情、意相统一的主体,所以,真理是求真、求善和求美三者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6]可见,现实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领域的真理不仅揭示了人的本原性、历史性、终极性和价值性,而且还体现了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正因为真理既关照着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同时,又指导着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所以,使其获得了普遍的和永恒的权威。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3] 同上书,第7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