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喜欢编年谱、年表一类的工作,迄今已作了几家唐代诗人的年谱,清代诗人的年谱以后也会再作。作年谱看似枯燥乏味,实则梳理诗人的生平行事,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文学史的偶然性往往就是在这种细致的工作中发现的,我在作权德舆年谱时已深有体会。由作权德舆年谱产生的《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也是我自觉薄有发明的几篇论文之一。现在作完王渔洋事迹编年,也让我得益匪浅。一些相当重要的文学史问题已由此提出,已发表的有《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王渔洋与清初宋诗风之兴替》,以后还会有若干篇论文讨论一些问题。
王渔洋被公认为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究竟重要到何等程度,学术界的看法可能还不一致。我想,说他是清代诗史和诗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若说他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集大成者,恐怕就很难得到认可了。王渔洋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还远没为学术界清楚地认识到,特别是他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的集大成意义。王渔洋一生,不仅以坚持不懈的写作留下数量丰富的诗歌作品,而且作为批评家和诗学家,撰著了令人瞩目的诗学理论著作。处在明清文艺思潮和诗风的转型时期,他以“神韵”为核心,建构起一整套有系统的诗学理论,将明代的单纯拟古转化、改造为深度的师古,并力求营构新的艺术风貌。他还编选、评论、刊刻了大量古代和当代诗集,撰写序跋,指授学生,对康熙朝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今天留下数量丰富的诗学资料。他以过人的才华和显赫的政治地位,继钱谦益之后成为康熙一朝的文坛盟主,在身边团结起一批优秀诗人,形成一个影响一直持续到乾隆中叶的作家集团。发掘、考证王渔洋及其集团的文学活动,搜集整理王渔洋留下的诗学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阐释和研究,不仅是研究清代诗歌理论、诗歌创作,也是研究整个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课题。
然而迄今为止,对王渔洋的研究,在作家生平和文学活动方面并未作认真的资料发掘工作。研究者涉猎的一般只有《王渔洋遗书》,甚而至于仅据康熙间门人选编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和乾隆间人编辑的《带经堂诗话》作文章,致使王渔洋乃至康熙朝诗学的研究停留在比较平面的水平上。有鉴于此,我在着手研究清代诗学之初,便以王渔洋为中心搜访康熙朝诗学的文献,在广泛调查国内外图书馆,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掌握王渔洋传世的全部著作,包括手稿和钞本的流传、收藏情况,汇辑了大量有关王渔洋生平和交游的资料,从中爬梳剔抉,排比参证,最终撰成这部《王渔洋事迹征略》。书中对诗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交游、唱和、评论等涉及文学活动的材料作了细致考订、系年,使他毕生的文学活动和业绩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并由此显现康熙朝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个侧面。我希望以王渔洋生平为线索,串联起当时著名作家的活动,使之成为康熙朝诗歌编年史的简编,为清初诗学的研究提供一部翔实可征的编年史,为王渔洋和清代诗学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资料基础。
本课题的先行研究,有山东大学出版社刊行的伊丕聪著《王渔洋先生年谱》一书。该书除利用王渔洋全集和部分时人别集中的资料外,还采入了一些家族史料,为研究诗人的生平作了有意义的工作。遗憾的是限于条件,该书涉及的文献面较窄,以致内容单薄,引述文献也每每出错,尤其是其中很少涉及谱主的日常生活和文学活动,影响了它作为文学家年谱的参考价值。本稿在广泛涉猎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有关交游、创作、批评、编纂书籍的内容,全面地展现了这位诗学史上集大成人物的毕生经历和对诗坛的影响。相信这份资料能给古代诗学和清代文学研究带来一些帮助。
在此我想说明的是,研究清代文学与研究宋元以前的文学大不一样。研究唐代文学,文献很容易读完,艰难的工作在于钩索和考证;而研究清代文学,几乎不要什么考证,只要勤于翻书,问题大都能解决。然而其文献之浩繁,却是研究者穷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全部寓目的。所以,在清代文史研究上,我想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的文献很周全。假以时日,我也一定能将这部稿子补充得更加详细,但那和时间的等待将会很不成比例。而且,一个人的见闻终究有限,怎么也不及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成效显著。先将这部稿子付梓,作者个人可能会招致批评,但对学术界来说却可早些获得许多有用的参考资料。我只希望大方之家在不吝批评的同时能包涵我的浅陋。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