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梅莱斯·泽纳维
2012年8月20日,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因病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医院去世,终年57岁。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暂代总理一职。9月2日,埃塞俄比亚为泽纳维举行了国葬,成为该国八十多年来首次为领导人举行的国葬;之后梅莱斯的遗体被安葬在圣三一教堂。在埃塞俄比亚无人能与梅莱斯的威信与号召力相匹敌,这个凭一人之力建立并维系的政权突然被抽空,会给原本经济发达、政治稳定但不自由的社会状态带来极大震动。未来整个东非政治势态如何,亦要看埃塞俄比亚如何继承纳泽维的政治遗产。
(一)个人经历
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于1955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城镇阿杜瓦,最初取名勒杰思(Legesse)。他的父亲是提格里族人,母亲是厄立特里亚族人,两家都是富有的望族。梅莱斯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英式中学接受教育,1971年进入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主修医学,但二年级时放弃学业,投身武装革命。其间,他化名“梅莱斯”,以纪念1974年被门格斯图政权处决的提格里族学生运动领袖梅莱斯·特克雷(Meles Tekle)。他保留了“梅莱斯”这个革命时代的化名。早年的革命经历,也在梅莱斯当权后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74年塞拉西一世垮台后,梅莱斯投笔从戎,加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提人阵),曾任提人阵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79年,梅莱斯当选为提人阵领导委员会主席;1983年当选执行委员会主席。虽然梅莱斯是提人阵的创立者和主要成员,但他还同时创立了提格雷马克思列宁主义联盟。1989年提人阵与其他政党组成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后,他任“埃革阵”主席。
“埃革阵”的胜利是数千提人阵的战士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在门格斯图为首的德格政权统治时期,数百万埃塞俄比亚人成为最大的饥荒受害者,有人估计达150万埃塞俄比亚人因饥荒和红色恐怖而死亡。因此,“埃革阵”得到了来自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大力支持。在领导游击队周旋了近20年后,1991年梅莱斯终于推翻了门格斯图政权,走出丛林,来到了埃塞俄比亚政治舞台的前沿。1991年7月,“埃革阵”组成过渡政府,梅莱斯任过渡政府总统、人民代表院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在这期间,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而独立,埃塞俄比亚开始联邦制的实验。1995年5月,埃塞俄比亚举行首次多党选举,在选举中获胜的“埃革阵”于同年8月组成了有多党参加的联邦政府,梅莱斯以人民代表院多数党主席身份就任总理,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2000年10月和2005年10月,他两次获得连任。
梅莱斯总理精通英文,曾通过函授学习获得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于1995年获得了英国公开大学的MBA,2004年取得荷兰鹿特丹大学的经济学硕士。2002年7月荣获韩国韩南大学的名誉政治学博士。
(二)主要政绩
铁腕政治强人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EPRDF),于1991年推翻了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的独裁统治,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主宰了埃塞俄比亚的命运,并对整个“非洲之角”地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梅莱斯将自己包装为“新一代”的非洲领袖,在反对独裁的同时,鼓吹民主革新。1991年至1995年间,梅莱斯担任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总统,1995年大选后成为首任总理。在此期间,埃塞俄比亚逐渐走出30年内战的阴影,一跃成为非产油国中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数年间,埃塞俄比亚经济持续保持7%的增速,令世界瞩目。[5]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不少人印象深刻。而今天,埃塞俄比亚的人口正以3.18%的速率迅速回升,列居世界第五。自2000年以来,儿童营养不良率也下降了三分之一。
梅莱斯领导的“埃革阵”执政以来,创建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联邦政体,以发展经济为重点,注重协调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三者间关系。20世纪90年代,梅莱斯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恢复较快,1992—1997年经济年均增长7%。1995年起实施《和平、民主与发展五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改革,颁布并修订投资法,以吸引国内外私人投资,扩大就业,减轻贫困,消减赤字,力争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98年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爆发后,埃塞将大量发展资金用于战争,加之西方冻结援助,外国投资锐减,又遇严重旱灾,粮食大幅减产,经济发展受挫。
2001年年初,“埃革阵”内部以梅莱斯为首的改革派同“提人阵”元老派在国家发展方向、对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10月,梅莱斯主持召开“埃革阵”“四大”,通过新党章、党纲,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梅为首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革命民主”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政经发展方向,统一了全党思想。以埃厄和平进程取得进展为契机,梅莱斯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2002年,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计划》,先后采取修改投资和移民政策,降低出口税和银行利率、推广职业技术培训等措施,获国际金融机构肯定。2002年以来,梅莱斯政府实行“以农业为先导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拓展对外合作,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公务员改革,同时加强各级政府部门能力建设。2003年9月,“埃革阵”召开“五大”,梅莱斯蝉联党主席。2005年5月,埃塞举行第三次议会选举。“埃革阵”虽继续赢得新政府组阁权,但议会席位流失近三分之一。反对党以大选存在舞弊为由拒不承认选举结果,并在首都等主要城市煽动暴力活动,但很快被政府平息。新政府组成后,积极与反对党展开对话,致力于政治和解,巩固和加强农村地区的群众基础,制订和实施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执政地位得到巩固。2005年以来,政府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出口创汇型产业、旅游业和航空业,吸引外资参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
梅莱斯的经济政策,用英裔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话说,也仍继续“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着共鸣”。根据世界银行东非部的报告,在政府向贫民倾斜的支出比例这一项,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之首。梅莱斯政府也在公共卫生、教育和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做了大量投入。与此同时,梅莱斯不顾要求私有化的浪潮,坚持土地国有政策。梅莱斯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加赞赏,他使数百万穷人脱贫并且为国家积极寻求有效的发展政策。在他20年的执政生涯,埃塞俄比亚从一个饥荒不断的代名词变成了一个粮食出口大国。
但是梅莱斯也变得越来越独裁,他操纵大选,抓捕大批政治活动家。这些年来,梅莱斯用实际行动证明,在遇到阻力时,他愿意动用当年夺取政权时的决心和武力。2005年选举后,当反对党发起游行抗议选举不公时,有近200人死于警察的枪口下。政治人物和新闻记者接连被捕入狱,许多人在没有起诉的情况下被长期监禁。[6]有报告称,被埃塞俄比亚监禁的记者人数,位于非洲诸国之首。
(三)对外政策与外交实践
梅莱斯上台后,全面改变了埃塞俄比亚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关系,强调外交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重视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合作,努力发展与西方和阿拉伯国家关系,争取经济援助。注重学习借鉴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重视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发挥地区大国作用,积极调解苏丹、索马里等地区热点问题。
早在1970年11月24日,埃塞俄比亚就与中国建交。梅莱斯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立场,重视对华关系,愿学习和借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梅莱斯主政时期,中埃两国签有贸易、经济技术合作、文化合作等协定。梅莱斯曾于1995年10月访华。2004年10月底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是中埃建交35周年,梅莱斯和温家宝总理互致贺电,双方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2005年11月,双方签署了中埃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07年4月,埃塞俄比亚人劫持16名中国人质,7人遇害,9人获救。尽管如此,两国的关系仍然是友好的。2011年8月梅莱斯来华访问并出席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
梅莱斯重视对美关系,美国是埃塞俄比亚的最大援助国。梅莱斯领导的埃塞俄比亚,是美国在东非的坚定盟友和在非洲反恐合作伙伴。“9·11”之后,埃塞俄比亚积极参与全球的反恐战争。直到今天,美国的无人机仍以埃塞俄比亚为据点,对东非地区尤其是索马里进行侦查活动,也因此,埃塞俄比亚每年得到美国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在2003年的大旱之年,美国提供了5.531亿美元的援助,其中4.717美元为粮食援助。[7]2004年7月,梅莱斯会见来访的美国务院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纽曼,主要讨论了援助、减债等问题。同年12月,美宣布免去埃所欠7300万美元债务,至此埃对美双边债务已全部免除。2003/2004财年,美向埃提供发展援助6000万美元,粮食援助1亿多美元,另援助4300万美元用于艾滋病防治。2008年美国对埃援助总额达9.69亿美元,2009年为9.16亿美元。[8]埃塞俄比亚是美国在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近年来,美国与埃塞俄比亚的贸易关系增长强劲。
梅莱斯在地区问题上的外交成就之一主要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与厄立特里亚的关系问题。埃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于1952年结成联邦。1962年埃政府宣布将厄并为一个州,引发厄人民武装独立斗争。1993年厄宣布独立,梅莱斯政府予以承认并与之建交。1998年两国因边界冲突爆发战争,2000年签署和平协议。2002年4月,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埃厄边界委员会对两国边界划分走向作出裁决,两国均表示接受。同年底,梅莱斯政府对边委会标界作业图将包括战争爆发点巴德梅在内的部分争议地区划归厄提出异议,要求修改裁决。2003年1月,埃关闭驻厄使馆。2004年11月,埃政府提出原则接受边委会裁决的五点和平倡议,希与厄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划界分歧。厄重申应不折不扣地执行裁决。2005年至今,埃厄划界工作仍处僵局。
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在尼罗河水使用问题上素有分歧。“埃革阵”执政后,双边关系逐步改善。2005年4月,梅莱斯总理访问埃及。两国签署了经济和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月,埃塞俄比亚、埃及和苏丹举行三方会议,成立“三方论坛”以促进三方合作,其中包括探讨利用尼罗河水的合作问题。
同索马里的关系方面,“埃革阵”执政后,埃积极参与调解索国内冲突,多次在其境内推动索各派召开和会并发起国际援索会议。2002年1月,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首脑会议授权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等国联合调解索马里问题,并召开索马里新一轮和会。在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推动下,索马里自2004年以来相继产生过渡联邦议会、总统和政府。2004年10月,索过渡联邦政府总统优素福访埃,会见梅莱斯总理,寻求埃继续支持索和平进程并提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