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特区审美文化产品生产出来,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和设施,传递给公众后,便开始了审美消费。审美消费是审美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审美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角色。他有一种介入审美产品的主动性,即在与审美产品的互动和对话中有意识地使客观事物变为自己的现实的审美对象。为此,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指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16〕审美文化的延续嬗变,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作品的绵延之中,而是存在于审美欣赏主体不断地主动参与的消费活动中。离开了审美消费,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贝多芬的交响乐,都会成为死的东西,它们的功能和价值永远不可能被实现。审美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它要求主体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素质,即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
依据审美趣味,可以把特区的审美消费者区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理想型、消遣型和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这三种类型,在审美趣味的广度、审美直觉感兴力和审美标准上都显示出质和量的差异。
理想型的审美者是指文化水准较高、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消费者。它是由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以及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人构成的。他们的期待视界最为开阔,期待的内容也最为丰富。他们往往乐于欣赏多种形态和风格的审美产品,在审美追求上具有开放性,较少保守性。这种类型在特区移民,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的数量。
消遣型审美消费者由文化水准较低、较低艺术修养的人构成。他们的期待视界狭小,期待的内容也很单一,往往集中于直观艺术(如电影),通俗艺术(如通俗小说和流行音乐)等少数几种类型上。因此缺少灵活性,比较保守,对审美产品的新类型、新形态和新风格反应迟钝,甚至拒不接受。这种类型在特区打工族,尤其在“蓝领”打工者中占有一定比例。
中间型的审美消费者是介乎前两种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的消费者。他们在质和量等方面低于理想型而高于消遣型。他们由稍高于消遣型文化水准和艺术修养的人所构成。在审美趣味广度、审美直觉感兴力和审美标准方面,他们均介乎理想型和消遣之间。这种类型集中于特区的白领打工者和部分知识分子之中,是特区移民的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特区的审美消费市场。
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特区的审美生产应从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到审美消费者的趣味差异。因为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的。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审美消费者构成中,消遣型和中间型的审美消费者在特区审美消费人口中占有绝大多数。特区的审美生产不应脱离消费者的这个大多数。那种“过度超前”的审美生产,诸如“为下个世纪的观众而生产”的过激行为,必然会丧失基本的审美消费者,从而使审美生产本身陷入危机。同时,特区审美生产还应不断地生产出优质的审美产品,来影响和调整审美消费者的结构,使更多的消遣型消费者进入中间型行列,使更多的中间型消费者进入理想型的行列。
(作者信息:刘志山,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
〔1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8页。
〔14〕《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129页。
〔15〕[苏]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31页。
〔16〕[德]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