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论丛(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区审美文化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怎样才能到达公众手里,成为公众消费和鉴赏的对象呢?这就涉及审美生产和审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审美传播。审美传播的功能就在于将生产与消费连接成一个完整过程,它必须具有相应的传播媒介和设施。不同的审美文化产品需要不同的传播设施,如文学需要书店,电影、戏剧需要影剧院,造型艺术需要美术馆,音乐需要音乐厅等。这些都是审美传播赖以进行的必要的物质前提。深圳特区作为一个地处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现代城市,风格各异的建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本身就是特区现代建筑艺术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的城市建设就是一座巨大的特区审美文化传播设施。就小范围而言,深圳特区不仅具有深圳书城、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剧院、关山月美术馆和何香凝美术馆等一批审美文化传播设施,而且还有集中西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华侨城,其中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无论是作为审美产品的人工景点,还是现场表演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都使游人感受到美的欣赏、情感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享誉大江南北和海内外。因此特区审美文化设施的建设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发展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大众化艺术形式和审美设施,而且还要新增能够代表深圳特区审美文化特色的、类似“拓荒牛”的艺术精品和审美设施,从而不断提高特区审美文化的品格,使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具有自身内涵和特色的审美文化“特区”。

审美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接受传播者(亦即审美消费者)来看,有个体传播和群体传播。前者如文学、造型艺术等,往往是以接受个人为单位来接受传播;后者如电影、戏剧、音乐等,往往是以诸多接受者为一群体来接受传播。从传播过程来看,有原初传播和复制传播。前者指对原初的审美文化产品的直接欣赏,如到美术馆观赏达·芬奇的原作,到音乐厅欣赏贝多芬交响乐,到剧院欣赏京剧《窦娥冤》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原初传播的局限,可以用新的媒介来复制这些原作,进行复制传播。比如,将造型艺术大师的杰作复制成印刷品,将音乐灌制成唱片和录音带,把戏剧、舞蹈演出录制成录像带等。在深圳特区,随着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复制传播成为审美传播的主要方式,如录音带、录像带、VCD、DVD以及网上传播等,为市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但与此同时,复制传播中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现象,严重扰乱了特区的审美文化市场,影响了特区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特区一方面要加强原初传播,制作出符合特区人民需要的健康向上的艺术精品,使人们在审美中受到教育,提高审美趣味;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带有黄色、消极内容的复制传播,以免不健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产品影响市民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在审美传播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中间人”,如商人、出版家、评论家、代理人等。在这些中间人中,批评家的作用和角色异常重要,他们参与审美活动并具有调节审美生产与审美消费关系的功能。这种调节是为了使审美生产和审美消费达到一种互相牵引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审美生产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现有的社会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是消极地接受已有的审美产品,而是积极地提出新的审美需求,促使审美生产进一步发展。批评就是要使审美生产与审美消费之间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的张力,达到一种动态的协调。正如苏联学者卡冈所说:“我们把艺术批评规定为社会艺术文化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在社会艺术文化中起着‘逆向联系’的作用,使艺术文化有可能进行自我调节。”〔15〕可见,审美传播和审美调节是审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一中间环节,特区的审美文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