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唐代云南民族分布与六诏形成

第一节 唐代云南民族的分布

梁朝宁州废治以后,云南即沦入诸部落自治,诸部落势力由是大显于世;隋朝南宁州又一次废治以后,群蛮部落更是跃跃欲试。根据各民族部落的分布,大致为:滇东地区为东爨乌蛮诸部落所据,滇中地区为西爨白蛮汉族地区,由爨氏所据,滇西地区由北到南分别为松外诸蛮、西洱河蛮、永昌蛮等乌、白蛮部落所据。

隋朝时已有生蛮与熟蛮之分[1],唐朝则改称乌蛮、白蛮[2],并且更加明细化,对整个南宁州境内各个地区的民族,都进行了乌蛮、白蛮的区分。

生蛮也好,熟蛮也罢,乌蛮、白蛮同样道理,都是依生产、生活方式而定,而不是某个民族的具体称谓。大体上乌蛮(生蛮)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白蛮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正因为白蛮(熟蛮)以农耕为主,梁睿上书中才有:“其宁州、朱提、云南、西爨,并置总管州镇。计彼熟蛮租调,足供城防食储。一则以肃蛮夷,二则裨益军国。”[3]否则就不可能计租调、供食储。因此,南宁州境内不同地方的乌蛮与白蛮,族属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乌蛮或者白蛮,族属也不一定相同。这个问题,方国瑜已有明确的分析。[4]

一 滇东、滇中地区的民族分布

隋时南宁州境被分为朱提(滇东北)、云南(滇西)、西爨(滇东)等部分,整个滇东地区被称为西爨,到了唐代,对应出现了以滇东北地区为主的环绕西爨地区的东爨,东爨、西爨等两爨地区又被合称为滇东爨区或者东方爨区。

樊绰《云南志》记:“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5]具体的分布范围情况为,西爨白蛮分布在石城(今曲靖)、昆川(今昆明)、曲轭(今马龙)、晋宁、喻献(今江川)、安宁至龙和城(今禄丰)地域,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汉代以前滇族、滇文化遗址的分布地域,西爨白蛮本就是由南中大姓为代表的内地汉族移民后代,以及汉化了的滇族后裔组成,本身依然是汉族。[6]

西爨地区大坝子多,以农耕为主。该区域是梁睿上书中提到的“其地沃壤,多是汉人”及能够“计租调”的主要地区。因为如此,该区域不仅文化、经济在南宁州境中是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爨氏统治的核心地区。

东爨乌蛮分布在曲、靖州(今昭通)、弥鹿川(今弥勒、泸西)、升麻川(今寻甸、嵩明),南至步头(今建水)地域,这个范围环绕在西爨地域之东。

唐初,东爨乌蛮已经形成了一些大的部落,“乌蛮与南诏世婚姻,其种分为七部落:一曰阿芋部,居曲、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7]这些部落是后来滇东三十七部中最早形成的部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也。男则发髻,女则散发。……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服制。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8]东爨乌蛮是游牧的昆明族的后裔,是滇东地区现代彝族的直系先民。

滇东地区还有穿鼻蛮、长鬃蛮、栋峰蛮等人口比较少的生杂蛮[9],这些皆因生活习惯而被命名的部落。穿鼻蛮有以大金环穿鼻中隔,下垂过领,或者以花头金钉两枚从鼻两边穿透,进入鼻孔中为装饰物。长鬃蛮和栋峰蛮则因发黑而长,当额前结为一长髻,下垂过脐。

穿鼻的习俗,在云南及世界许多民族中均盛行。而长鬃蛮的形象,曾经出现在滇国所遗的青铜器“纳贡贮贝器”(晋宁石寨山M13:2)[10]上的民族人物中。由于历史记录的不完整,现在已经很难确定他们的嫡系后裔民族。

在滇东爨区的南方,依然是现代壮族的直系先民——僚人,以及现代哈尼族的直系先民——和蛮的传统分布地域,并因此产生了“僚子首领阿辿”[11]及“和蛮大首领王罗祁”[12]等。

在僚子、和蛮分布区域南方的林西原地区,还分布着崇魔蛮、桃花蛮等,这些民族部落当时属于唐朝安南都护府治下的黎民,而现在已在越南境内了。

在滇东爨区的西部,历史上一直是强大的昆明族的世居地区,在唐初的时候,依然如此,“昆弥国:一曰昆明,西南夷也,在爨之西,西洱河为界”。[13]并且沿着金沙江中下游连为一体,而横贯东西。

《新唐书·南蛮传》记:“昆明蛮:一曰昆弥,以西洱河为境……咸亨三年,昆明十四姓率户二万内附,析其地为殷州、惚州、敦州,以安辑之。……其后又置盘、麻等四十一州,皆以首领为刺史。”[14]又《地理志》:“盘州:本西平州,武德四年置,贞观八年更名。故兴古郡地,其南交州。麻州(今宣威) :贞观二十二年析郎州置。……协州;靖州:析协州置;曲州(三州均在今昭通地区) :武德元年开南中复置,八年更名。故朱提郡,北接协州。……总州(今昭通地区北部,《南蛮传》作惚州) :咸亨三年,昆明十四姓率户二万内属分置。敦州(今昭通地区东部及黔西部分地区)。殷州(在今四川凉山州境内)。宝州(今贵州大方) :万岁通天二年,以昆明夷内附置。”[15]

昆明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中下游两岸的四川南部及云南北方地区,而在爨区的西部,唐初还分布着徙莫祗、俭望等,实际上也是昆明族的分支,当时仍然保持着独立称谓的民族部落集团。

《新唐书·南蛮传》:“爨蛮之西,有徙莫祗蛮、俭望蛮,贞观二十三年内属,以其地为傍、望、览、邱、求五州(位今楚雄州东部、玉溪地区北部一代),隶郎州都督府(驻今曲靖,辖滇东地区,后撤并属戎州都督府)。”[16]唐朝政府因俭望蛮内属,而以其地设立了望州。徙莫祗蛮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西东部地区,方国瑜云:“盖俭望蛮与徙莫祗各为区域,而地界相接也。”[17]则俭望蛮主要分布在徙莫祗的西部。

在这个区域中,还分布着其他许多民族部落。

有分布在秦藏川(今禄丰、富民)南,仍然被称为乌蛮的独锦蛮。有分布在弄栋(今姚安)以及青蛉(今大姚、永仁),以地名命名的部落,被划分在白蛮系列中,而实际上仍然为汉族的弄栋蛮和青蛉蛮。[18]

由唐史所载可见,唐初滇东地区民族分布大致如下:今曲靖至昆明之西爨地区腹心地带,为自汉晋以降内地移民组成的汉族;西爨东部、北部为“东爨乌蛮”,西爨西部为“徙莫祗和俭望蛮”;西爨南部、东南部为“和蛮”和“僚子”等。滇、川、黔交界地区往西达西洱河流域,广布着数百年名称不变的昆明族;而“东爨乌蛮、徙莫祗和俭望蛮”等,不过是昆明族庞大族群中的分支而已。这也就是后来形成的滇东三十七部虽大部分为昆明族裔乌蛮等组成,后来又众川归海地形成了统一的彝族,但在当时因受周围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各支系发展速度不一,内部分化不同而导致众部林立,甚至称谓各异。

二 滇西、川南地区的民族分布

在云南西北金沙江上游两岸地区,聚居着吐蕃民族。与吐蕃人混居着的,首先依然是无处不在的汉族人,即仍然“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本汉人也”的裳人或者汉裳蛮。可是当时的这些实际上无论是血统上,甚至是在文化上仍然坚守着祖宗留下的汉文化根本的汉族人,被更加正宗的、没有与蛮夷接触而蔑视蛮夷的中原汉族书生们视为蛮族,非要无中生有地(哪怕是以居住地命名)取上个蛮族的名字。

在吐蕃聚居区的东面,即松外龙山(今玉龙雪山)周围,由于分布在唐松州都督府以外,而被称为松外诸蛮的民族集团。他们中最主要的为今天纳西族(包括摩梭人)的直系先民——磨蛮、些蛮或磨些蛮,以及现代傈僳族的直系先民——施蛮与顺蛮,全部都是“乌蛮种类也”。

在靠近金沙江边,被称为西蛮的施、顺蛮等聚居区的东面,还分布着施、顺蛮的兄弟——粟栗两姓蛮,以及雷蛮、梦蛮等。位于安宁河谷区域北方的北谷,分布着束、钦两姓白蛮。其东面的邛部地上,则分布着一姓白蛮、五姓乌蛮,邛部南面还分布着两林蛮、丰巴蛮等,被统称为东蛮。

在苍山、洱海之间,居住着最原始的本地居民——西洱河蛮或者河蛮。而在苍山、洱海周围的洱海地区,则分布着东洱河蛮和“并乌蛮”的六诏,以及依附于六诏的部落,如依附于浪诏的长裈蛮等。

在永昌中部——古哀牢国的腹地,以及由西北流向东南古仆水、今礼社江——元江流域,分布着“越赕扑子,其种并是望苴子”。望苴子即是望蛮,也就是“勇悍矫捷”的扑子蛮,望苴子蛮“俗尚勇力,土又多马”,因此“矫捷,善于马上用枪铲。骑马不用鞍……驰突若飞”。[19]这是一个尚武崇勇的、典型的骑马的游牧民族。

而位于永昌西北澜沧江流域、高黎贡山山麓,还分布着望蛮的兄弟“其人长大,负排持槊,前往无敌……妇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遨游”[20]的望蛮外喻部落,他们是北方南下还保留着“惟嗜乳酪”游牧生活习惯及寒地人种体格特征——“长大、肥白”的民族。

这支民族是由北方迁徙南下羌人的一支,而即使是到了隋朝,在他们出发地上,仍然有被称为望族的羌人支系存在。“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往往有羌:……向人、望族……千碉,并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其风俗略同于党项。”[21]留在原地的望族与南迁的望蛮,原本就是亲兄弟,因此连名称都是相同的。

位于高黎贡山以西,分布着阿昌族的直系先民——寻传蛮,其西的广大地域里,则广布着裸濮的后裔——裸形蛮,即现代景颇族的直系先民、当时仍然被称为野蛮的部落。

而永昌境的南部,也分布着一个穿鼻蛮,这个也有穿鼻习俗的民族,是后来南迁,今天主要分布在下缅甸境内的克伦族先民。[22]

在云南的南部,广布着“以漆漆其齿”或者以金银“镂片裹其齿”的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以及有文身习俗的绣脚蛮、绣面蛮,另外还有同样也漆齿的茫蛮部落,他们全部都是现代傣族的直系先民们。

由唐史所载可见,唐初滇西地区民族分布大致如下:今大理周围洱海地区,分布着西洱河蛮、东洱河蛮和六诏乌蛮及其附属。在其北部,分布着吐蕃和松外诸蛮;在这些西蛮东方的安宁河流域,分布着许多白蛮、乌蛮部落;在这些部落的东面,则分布着众多的东蛮部落。而在永昌腹心地带及周边地区,则广布着扑子——望苴子(望蛮)和他们的兄弟望蛮外喻部落。在其西部,分布着寻传蛮和裸形蛮;在其南部,则分布着金齿蛮、茫蛮和穿鼻蛮等。

云南境内的白蛮,无论是滇东爨区的西爨白蛮,还是滇西洱海地区的下方夷——洱河蛮,以及二者之间的弄栋蛮和青蛉蛮,共同特征如下:

1.以农耕、邑聚为主,生产力水平较高;

2.说汉语、用汉字,“语音最正”接近甚至等同汉族,文化较发达;

3.保持着与汉族相同的墓葬等习俗;

4.民族来源与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甚至就是被中原汉人视为蛮夷者,而本身实际仍然为汉族。

而云南境内的乌蛮,民族来源要多得多,族属、支系相对复杂,唯有“夏处高山,冬入深谷”[23]或“寒则就水,暖则就山”[24]的立体游牧生产方式,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相同。他们中有沿金沙江两岸世居,融合部分外来族群,并因此形成许多支系“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25]的昆明族。有沿着横断山南下的吐蕃、磨些蛮等,有沿着安宁河谷南下的巂族后裔——施、顺蛮等,还有昆明别种——哀牢后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