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淹的贬谪文学创作
在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严酷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耿介直言的文人士子,大多都有过遭迁贬谪的痛苦经历。于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与贬谪文学便形成了。从广义上讲,贬谪是对负罪但又不够五刑量刑标准的官吏的一种惩罚。《说文解字》释“贬谪”为:“贬,损也。”“谪,罚也。”[1]遭遇贬谪的官吏大多都被贬往偏僻荒远之处,与流放无异,所以古代的贬谪实际上是包括流放的含义在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流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尚书·虞书·舜典》载:“流共公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2]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有被贬流放之人。
尚永亮先生在其《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一书中,按性质将历史上的各种贬谪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坏人被贬,一类是好人被贬。坏人被贬是罪有应得的正向贬谪,比如前述的共公、驩兜,唐代的酷吏奸相来俊臣、来子珣、王弘义、姚绍之、卢杞、柳璨等,好人被贬是不该贬甚至该提升却被贬的负向贬谪,如战国时的屈原、汉代的贾谊,唐代的张说、张九龄、陆贽、阳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德裕等,宋代的王禹偁、寇准、范仲淹、钱、苏轼、黄庭坚、范纯仁、晁补之、张舜民、胡铨等。[3]今天的学者研究的重点就是尚先生所说的负向贬谪方面的好人被贬。尤其是这些人在贬谪之地的文学创作。贬谪流徙,对于注重操守、亦看重官职升迁的大多数文人来说,其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家庭、生活诸多方面的困厄,还有心灵的摧残与痛楚。因此,不少身遭流贬的官吏便借助文学创作这种审美活动来抒发心中的愤懑和痛楚。于是便产生了大量的以反映贬谪士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古代文学中的一大景观——贬谪文学。
文人遭贬之事无代不有,尤以唐宋两朝为最,而被贬汉北、流于江南、最后葬身贬所的屈原无疑是历代贬谪文士的典型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贬谪文学,也始于屈原。其后被贬长沙的汉代文士贾谊也是学者们在论述贬谪文学时经常关注的对象。而尚永亮先生则将贬谪文学的流脉延伸到了唐代中期,主要涉及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五人。罗敏中先生的《屈骚与宋代爱国文学》一书,则涉及宋代的贬谪文学,重点论述的是李刚的创作。[4]当然,在李刚之前还有一位更重要的被贬文士,那就是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从屈原、贾谊到中唐五大贬谪诗人,再到宋代的苏轼、李刚,这就是古代贬谪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然而,如果我们对文学史详细考察之后便会发现,在贾谊至中唐贬谪诗人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南朝文人江淹在贬谪期间的创作。对其进行研究探讨会使古代贬谪文学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连贯。因此,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江淹的贬谪文学创作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