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人口内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人口内迁的背景

受自然条件和文明开发进程的影响,中国人口在地域分布方面,长期以来形成“人满东南”[1]的特点,即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相对密集,西北地区则地广人稀。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人口的这一地域分布特征依然极为突出。与此相对应,战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主要集中在东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逐渐由华北、华东、华南向中部、西部蔓延,人口稠密的东部和中部迤东区惨遭战争铁蹄的蹂躏,为躲避战火,战区人民不得不逃离家园,流亡后方。为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抗战,国民政府自南京迁往西南后方的重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西部迁移,大量人口也随之踏上向西迁徙的漫漫征途。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沦为战区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西移,构成中国战时人口大规模内迁的两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