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古代民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东北亚自然经济区

东北亚的地形地貌类型丰富,纬度跨越大,气候从南到北分属温带、寒温带,从东至西又从湿润区逐渐过渡到干旱区,因此,从人类进入文明之初,东北亚就具有多种经济类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自然经济区。

渔猎采集经济区

渔猎采集经济中,狩猎、捕鱼、采集都是它重要的生计,以何者为主,取决于具体的生活环境。

渔猎经济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经济类型,也曾广泛分布在东北亚各地。随着一部分地区农业份额上升,一部分地区转向游牧,东北亚地区渔猎采集经济的分布范围日渐缩小,出现由南向北收缩的趋势,最后集中于外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森林区域。渔猎经济区的退缩与后面要谈到的农业经济区的不断扩大两相契合,在日本列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情况。

农业经济区

农业在人类社会步入文明之初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般认为,农业会使人们获取生活必需品比较省时省力,维持生命、繁衍后代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减少,导致私有制出现,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

东北亚地区的农业集中在东北平原、兴凯湖平原、朝鲜半岛的沿海平原和日本列岛的平原。其中,靠近南部的辽河平原最先发展了原始农业,朝鲜半岛及与之毗连的长白山丘陵地带,也在外来农业文明的影响下成为传统的农耕区,兴凯湖平原地区至晚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区。而日本列岛南部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接触到经由朝鲜半岛传来的农业技术,在此后的5个世纪里,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获得迅速发展。

游牧经济区

游牧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之边缘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利用草食动物之食性与它们卓越的移动力,将广大地区人类无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资源,转换为人们的肉类、乳类等食物以及其他生活所需。区别于一般动物饲养的“专化游牧”的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定东北亚游牧经济出现的时间及其分布范围。

东北亚西部的蒙古草原和大、小兴安岭的山前台地,都属于农业资源匮乏之地,因而这些地区后来成为游牧区。东北亚的游牧经济出现的时间晚于农业,其上限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直接原因可能是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气候干冷化。在东北亚一直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游牧——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草原游牧和大兴安岭西麓的森林草原游牧。前者的代表是蒙古族,后者的代表是乌桓人和鲜卑人。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游牧是一种单位土地产值相当低的生产方式,因此游牧民族的经济对自然环境有更强的依赖性,他们快速的移动能力和强悍的战斗力,使他们会采取掠夺农业区的方式来补充生活所需,这种掠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游牧经济的一种补充生计,因此在游牧经济分布的地区与相邻的农业经济区之间,争夺时有发生。

沿海渔业经济区

东北亚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为沿海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北亚的原始居民就已经学会了享用海洋的赐予,他们捕捞海鱼、贝类、藻类作为食物。

考古学家曾在辽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岛上发现了较大规模的贝丘遗址。中国小长山岛的一个贝丘遗址面积达1500平方米;辽宁长海县小珠山贝丘遗址方圆5000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在距今4500年的遗址上层,发现了带肩的矩形斧和网坠,还发现了大量鱼脊和四块鲸鱼骨。在日本列岛的沿海情况也是如此。

随着农业在辽东半岛、日本列岛成为主要的经济类型,捕鱼经济也逐渐向北收缩,长期保持这一经济类型的地区是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一带的居民。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了捕鱼、捕海兽经济,除了捕捞各种鱼类,还能捕猎海豹等大型海兽。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我们习惯用分区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但历史不会因我们的分区而被割裂。我们粗略勾画出的经济地理分区,绝不意味对经济类型非此即彼的选择,相反,在东北亚的各地始终存在着“兼营”的现象。6世纪时,生活在东北亚西部的室韦人仍然是饲养牲畜、原始种植、渔猎并举;更晚一些时候,生活在西辽河地区的奚人,游牧已经是他们的经济支柱,但他们仍然种植“穄”来补充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