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国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比喻的正确性,首先取决于它所表现的命题的真实性、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所运用的比喻所以正确、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首先在于它们所比喻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真理。马克思在批判消极反抗的软弱性的时候说过:“都应当用一切暴力手段来还击暴力。消极反抗应当以积极反抗为后盾。否则这种反抗就像被屠夫拉去屠宰的牛犊的反抗一样。”[3]在这里,比喻所依据的是阶级斗争的规律。迄今世界上没有一个被压迫阶级以消极反抗取得胜利的先例,却有的是消极反抗惨痛的教训。所以马克思把这种反抗比做“被屠夫拉去屠宰的牛犊的反抗”,才有发人醒悟的力量,才能加深人们对阶级斗争严酷现实的感受。在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队伍中还有一部分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当时毛泽东同志指出:“它(指革命高潮——引者注)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4]在这里,毛泽东同志通过比喻,给我们描绘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景象。这种比喻所依据的绝不是一种空洞的信念,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充分显现出来的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主客观条件。只有这样,“航船”、“朝日”、“婴儿”等比喻,才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才会加强人们革命必胜的信心。

相反,倘若比喻所依据的是主观随意捏造,是对现实的歪曲,那么这种比喻就会变得和它原命题一样的荒谬。例如,怀疑论者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确定性,真理是不能被认识的。他们比喻说:“我们试想象,在一间房子里,存在着许多宝贵的东西,有很多人在夜间去寻找黄金:这样每个人都会自己以为找到了黄金,但即使他真正得到了黄金,他也还是不能确定地知道。同样,哲学家走进这世界,如像走进一间大房子一样,去寻求真理;即使他们获得了真理,他们也还是不能[确定]知道他们获得了真理。”[5]尽管这个比喻是“很迷惑人的”(列宁语),但它还是错的。其所以如此,并不在于这个比喻不切题意,而在于原命题本身的错误。因为真理并不是一种不可辨认、不能确信的东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凡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认识都是真理。但是,假使我们转换一下这一比喻所论述的主体,即不用它来否定真理的客观实在性,而用来表述怀疑者的真理观,那么这个比喻就变得既恰当而又正确的了。因为真理并不是像这一比喻所说的那样,但怀疑论者对真理的观点却正是这样。

很显然,比喻的正确性始终是和被比喻对象的真实性、客观性密切相关的。比喻和被比喻对象真实性、客观性的统一,是鉴别比喻正确性的主要条件。否则,比喻不管多么精巧,也不会因而变得正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