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南方民间佛教造像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唐宋时期南方观音造像

观世音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以慈悲救度众生为本愿,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观其声前往拯救,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唐宋以来观音信仰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佛教乃至民间信仰的核心。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在民间影响最大、信众最广的神祇之一。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一是法华系统:1.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第二十三》,全经十卷二十七品。此品经当时有单本别行,称《光世音经》。2.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全经七卷二十八品。这一品经也单独流行,称为《观世音经》。3.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添品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四》,全经七卷二十七品。二是观世音系统,以观世音菩萨为中心的经典:1.东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一卷,简称《请观世音经》。2.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一卷,为竺法护所译《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之重译本。3.北周耶舍崛多译《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三是华严系统: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六十卷本。2.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八十卷本。四是弥陀系统,观世音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菩萨:1.三国魏康僧铠《无量寿经》,2.刘宋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观世音造像和信仰随着四系统经典的传播而广泛流传。

第一节 四川观音造像

根据对四川地区的区域划分,把四川地区的观音造像分为广元、巴中的川北地区,大足、潼南、安岳、资中在内的川中地区石窟,夹江、邛崃、蒲江、丹棱的川西地区。由于大足观音数量丰富,单独列举。

一 广元、巴中石窟观音造像

2000年6月至2001年11月,广元文管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广元石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1]观音造像分为显教题材和密教题材,其中密教观音有四例,两例四臂观音、两例十一面观音。显教观音主要分布在千佛崖处。

千佛崖第226号窟(三圣堂),龛中雕一观音菩萨,高0.49米,立于低圆座上,戴束发三珠冠,发辫披肩,面相方圆适中,饰项圈、手镯,上身斜披络腋,帔帛自双肩下垂横过膝间二道,右手上举执拂尘,左手下放牵巾,下着长裙,裙带自双腿间下垂座上。题记作“弟子王小兰为母刘氏乞愿平安,敬造供养。景龙元年四月(707年)……”附11号龛位于南壁大龛右侧下角,圆拱浅龛,中雕一观音菩萨,立于单层覆莲圆座上,戴束发三珠冠,挽高发髻,面相方圆适中,颈有三道纹,饰项圈,戴手镯,璎珞呈X形交叉腹际,交叉处饰圆璧,上身斜披络腋,下着大裙,帔帛横膝上一道绕臂垂体侧,左手下放体侧执净瓶,右手上举执拂尘。题记作“开元七年(719年)四月二十三日/清信女弟子郭奉为亡女/彭二娘敬造观音菩萨供养”。

第726号窟(大佛窟)在正壁上部,附9和22号,是圆拱形龛,两龛位置相邻,龛内雕一游戏坐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有桃形头光,束高发髻,戴手镯,帔帛自双肩下垂至腹部复绕臂垂体侧,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左手外扬伸食、中指,右手外伸提净瓶。附9号龛左侧有题记一则“剑州黄安县人肯尹绪女□愿改嫁义清县人孙□□/为妻去开十五年六月……妻……/夫妻平安而于此所……”这则题记题于开元年间。

第138号窟,俗称北大佛窟。此窟南龛有后代补凿小龛两个。附1号龛位于南壁上方,圆拱浅龛,中雕一观音立像。像高0.66米,头高0.17米,肩宽0.22米,立于圆座上,束高发髻,发前饰宝珠,宝缯、发辫垂肩,面相丰圆,颈雕三道纹,上身斜披络腋,戴项圈、手镯,X形璎珞交叉于腹际,下着长裙,帔帛横膝上一道绕臂垂体侧。左手下放提净瓶,右手上举执拂尘。腰右扭,腹鼓,附1号龛的观音像应是武周时期的作品。

第746号窟(睡佛龛)表现了释迦牟尼北首右胁而卧,入大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窟中补凿了许多小龛,附9号龛为一圆拱形浅龛,中雕一观音(右)一地藏(左)像,头皆残失。地藏右舒相坐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右足踏长圆形足踏上,着双领下垂袈裟及内衣,左手握宝珠于腹际,右手上举,肩侧放豪光,豪光中有七尊小坐佛,上四下三,时代约在盛唐。附4号龛上方有造像记:河州的女弟子王氏/发心重妆菩萨/二尊永充(?)供养/绍兴八年(1138年)正月廿一日记。

附8号龛上方:韩州孙氏/阆州刘氏/本州郭氏/□□心妆銮/观音菩萨共/……/绍兴八年(1138年)□月/一日……。

第535号窟(莲花洞)中除三大龛造像外,窟内三壁及坛基正面皆为后代补凿小龛,其中纪年龛为武周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王行淹造二龛像。一龛位于北壁大龛左上方,编号附6,题作“仕议大夫/利州长史上柱国/弟子王行淹敬造救苦观世音/一件供养书人皇甫思义”。龛中雕一观音菩萨像,高0.5米,立于低圆座上,戴束发三珠冠,面相圆润,袒上身,斜披络腋,无项圈和璎珞,戴手镯,帔帛横膝间一道垂体侧,下着长裙,不出衣纹。左手下放体侧捻指,右手上举执物,身躯直立,鼓躯。附10号龛题记:窃以法门布泽于群生□肯……/因是以万□皈依□□□□弟子王行淹□逢兴运□□/□□之荣愿植善根皈依三宝敬造释迦牟尼佛一铺/救苦观世音菩萨/一躯愿使□代先□□□□□□□/□□诸苦□一切/……大周万岁通天□年(696—697年)。

第512号窟(大云古洞)中大立佛右侧壁下部的附35号圆拱尖楣小龛,龛中凿二立像,地藏菩萨像光头,着袈裟,饰项圈,内衣结带,左手上举,右手下方体侧握串珠,立于仰覆莲圆座上。观音菩萨像立仰覆莲圆座上,饰项圈、璎珞,左手下放体侧,右手上举(残)。龛的左壁有造像题记:“天宝十五载(756年)五月十五日……/□功德……天……/比丘僧广行奉……妣敬造□/□观世音菩萨一躯地藏菩萨一躯”。

第513号窟(韦抗窟)窟内后代补凿小龛以单龛观音立像雕凿最多,为开元至天宝间遗物。其中附8、10、11号龛较为重要。附8号龛位于门道左侧,龛中雕一立像,光头,着袈裟,胸饰项圈,一手托珠于肩,一手下放牵衣襟。题记作:“何晏造地藏菩萨一躯供养”。附10号龛位于门道右侧,中雕一观音,题记作:“何晏并妻造观世音菩萨一身”。附11号龛位于外室右壁右上方,方形浅龛,龛中雕一如意轮观音,坐于长方形仰莲座上,观音宝冠束发,袒上身,斜披络腋,游戏坐,雕出六臂,上二手左手撑坐,表按光明山,右手托腮作思维状;中二手左手执物上举,应为轮宝,右手下垂执念珠;下二手当胸,左手执长茎莲蕾,右手托如意宝珠。题记作:“新授知度支山南西院事袁諴壬辰岁十一月一六日赴职发心/造如意轮观音壹身今/蒙成就遂记年月”。此龛造像晚于开元年间,壬辰岁或为天宝十一载(752年)。[2]

第251号龛,龛内设长方形坛,坛上设三佛一观音一地藏五尊像,三佛是左侧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侧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两胁侍地藏和观音立于单层仰莲座上,地藏居右,观音居左。观音高0.65米,面相丰腴,戴束发三珠冠,发辫披肩,上身着内衣并结带,饰项圈,手镯。璎珞交叉于腹际,下着长裙,左手上举执卷云杨枝,右手下放提净瓶,身肢丰腴,腹鼓。大龛左下方被一小龛打破,该小龛为中和二年(882年)巴州化城令王何造观音像,龛为尖拱形浅龛,高0.34米。龛内观音立于仰莲低圆座上,束高发髻,发辫披肩,面形丰腴,鼓腮,颈刻三道纹,戴项圈、手镯,无璎珞,袒上身。左手下放牵巾,右手上举执拂尘。

第116号龛,龛内雕药师、地藏、观音三尊像,药师佛居中,地藏居左,高0.87米,光头,着通肩袈裟,左手下放体侧外扬,掌中置宝珠,右手举胸侧,拇食二指捻珠。观音居右,高0.98米,戴三珠冠,宝缯及发辫披肩,颈刻三道纹,右手托钵横置于腹前,左手执杨柳于胸侧。

广元石窟的十一面观音密教题材现存两例,一例见于千佛崖,一例见于观音岩。千佛崖258号龛菩萨立于低圆座上,高54厘米,面相丰圆,颈有三道纹,戴项圈、手镯,袒上身,斜披络腋,璎珞呈X形交叉于腹际,左手举肩侧执物,右手下放体侧牵从肩上下垂绕臂之璎珞。头上十一面多已风化不清,其为盛唐时期造像。

观音岩119号龛内造十一面观音立像一尊,高55厘米,立于仰莲圆座上。观音头顶上分上中下三排雕出十面,下部四面,中部五面,顶部一面。观音面相宽平,眉目细长,双耳垂肩,戴项圈、手镯,璎珞呈X形交叉于腹际,为中唐造像。

广元石窟有两例四臂观音的密教题材,一例为皇泽寺24号龛,一例为千佛崖178号龛。皇泽寺24号龛为双重长方形浅龛,龛内雕一四臂观音,高34厘米。火焰形头光,中饰忍冬纹,身后为舟形身光,帔帛横过膝间一道,立于圆座上;一手于胸前握净瓶,一手上举举拂尘,一手外扬执金刚杵,一手中举握环,时代约在中晚唐。

千佛崖178号龛,龛中雕一佛二菩萨,主尊磨光肉髻,二菩萨皆立于圆座上,右菩萨仅余轮廓,左菩萨面相丰圆,四臂,上二臂上举,左臂残失,右手执拂,下二手双手合十当胸,此龛造像时代约为盛唐至中唐时期。[3]

巴中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处,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商人、文人、官员、军官多有驻足巴中者,从米仓道北上可到达唐代两京地区,还可由汉中经河西至西域,又可南下四川东部和江南广大地区。巴中石窟唐代龛像集中,保存较好的有城郊的南龛、北龛、西龛和水宁镇的水宁寺等。

巴中石窟南龛

第016号龛如意轮观音像,内龛中雕六臂如意轮观音一尊,龛外两侧立二天王,主尊如意轮观音有头光和身光,头戴化佛冠,顶露发髻,戴项圈,每只手戴臂钏、手镯,盘左脚舒右足坐于仰莲座上。观音高63厘米,莲座高23厘米。二天王头顶华盖,怒目圆睁,立于内龛外两侧。左侧天王头戴冠,身前斜配宝剑,左手托塔至眉高,塔为方形,五重相轮,右手于腹间持戟,双脚各踏一地鬼。右侧天王戴盔,着铠甲,双手于胸前杵剑,所踏地鬼匍匐状。龛内外有题记三则:1.外龛左壁阴刻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装彩记,竖刻三行,占壁面残高30厘米,宽18厘米:“装如意轮□□左右天王……护咸通……”2.外龛右壁竖刻一行装彩记,占壁面高35厘米,宽10厘米:“凉商童此年装彩。”3.右龛下方阴刻“南龛泉”三字。[4]

第056号龛观音立像,位于外方内圆拱形的双重小龛,内龛中雕刻一尊菩萨像,有内圆外桃形双重头光,挽高发髻,戴项圈,帔帛自然下垂,左手胸前横握柳枝,右手曲于右腹侧,立于覆莲圆台上。外龛右壁刻唐“中和元年”(881年)四字。

第080号龛观音地藏龛,左侧观音菩萨像,头挽高发髻,戴宝冠,前饰宝珠,戴项圈,着僧祇支,胸下系带。左手残,右手下垂提瓶,立于覆莲圆座上。右侧地藏菩萨像,着弟子装,有圆形光头,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袒右僧祇支,左手曲于左腹侧,右手上举,双手掌均残,立于覆莲圆台上。龛两侧有题记:“李思弘报粧”,“乾元二年十二月廿六日赵□□此记”。

图1—1 巴中石窟南龛 第087号龛观音 笔者摹绘

第087号龛观音立像(图1—1),内龛中雕观音立像一尊,观音菩萨有内圆桃形两层头光,圆形头光周饰莲花,头戴宝冠,冠前饰化佛,长发披肩,脸方圆,颈有三道蚕纹,戴臂钏、手镯,臂钏上有宝珠,右手下垂握瓶,举左手杨柳枝,立于覆莲圆座上。龛外阴刻:乾元二年(759年)造像记,刻云:“救苦观世音菩萨像铭/兹救苦观世音菩萨像者巴州刺史严武奉报/烈考中书侍郎远日之所凿也乾元二年正月/十三日大理评事兼巴州长史韩济铭曰/于铄使君孝心不忘观音菩萨灵相克彰/昊天永永思报无疆南山岩岩庶乎有常。”外龛中有后代题记:朝奉郎知□州直管内劝农事云骑尉赐□鱼□借□杨粹施俸□募工重加装绘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望日谨记。

巴中石窟北龛

第01号龛药师与观音、地藏像,中尊药师佛,左侧观音菩萨,右侧地藏菩萨。主尊药师佛有内圆外桃形双重头光,圆形头光周饰莲瓣。右侧地藏菩萨,光头,圆脸,颈上有三道纹,左侧观音菩萨头绾双髻,两髻间饰花,腹鼓,双手端喇叭形圈足杯于前,高45厘米,肩宽10厘米,座高6厘米。

二 安岳、资中观音造像

大足、潼南、安岳、资中在内的川中石窟,窟龛密布,时代连续,更富地方特色,自成一个系统,是四川石窟精华的集中地区。[5]

(一)安岳观音造像

安岳地区石窟包括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茗山寺、净慧寺、庵堂寺等处,观音分为密教观音和显教观音。

安岳卧佛院第45号龛千手观音(附图1—2),盛唐,立像高135厘米,肩宽20厘米,该号附刻于藏经洞左侧壁,千手观音头三面残毁,中二手合十,左一手举宝轮,另一手下伸施与愿印,铜钱从掌中下落,下方刻一穷叟双手执布袋接铜钱。右一手举法铃,右另一手下伸施降魔印,下方刻一恶鬼,呈畏惧状。[6]

在安岳卧佛院涅槃图的对面岩壁间的第34号龛,内造观音、地藏、日光、月光四菩萨立像。像均高1.1米,虽然风化较为严重,但可确认为唐代造像。这四菩萨同龛造像,在安岳摩崖造像中尚属罕见。[7]

安岳千佛寨第24号西方三圣窟,内正中刻阿弥陀佛,左侧刻观音,右侧刻大势至。窟左右侧壁有盛唐龛像,左壁有北宋装修题记一则。西方三圣像为宋代改凿。中像阿弥陀佛,全高4.8米,头上的发式为螺髻,身着U形领袈裟。佛左边的观音手捧如意珠,右边的大势至双手执一柄莲花负于右肩上。窟的右壁上部雕刻一佛二菩萨,下为“绍熙三年”的造像记,“作大佛事福/报将来良可/知矣时臣□皇宋绍熙三/季岁次壬子/七月初八日/建旦投一十/三人至当月/二十八日工毕/任山了诠/奉命题/郡人攻镌文琈男师锡师□奉/令重修中尊并长寿王如来□记/”。长寿王如来,即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另一名号。[8]

千佛寨第38号龛的题刻“(开)元廿年岁次壬申十二月庚□朔十八日丁卯,前安岳县骑都尉勋官五品黎令宾,愿敬造东面三世诸佛□□□□□亡父亡母及亡□造西面救苦观世音菩萨一龛三身,并永为□□。前安岳县市令普(州)助教虔格;男前州市□尉勋官七品虔远□□供养。寺上座玄应书”。

第87号龛,盛中唐,龛内刻释迦佛、弥勒、观音菩萨。佛双手施转法轮印,两菩萨一左手、一右手提净瓶,均站在单层仰莲瓣台上。第88、89、90号龛,龛形大小,雕刻内容与第87号龛相同。

安岳圆觉洞第7号净瓶观音窟,北宋,观音立像高680厘米,肩宽140厘米,内刻净瓶观音立于二仰莲台上,左手执净瓶,右手持柳枝。左右侧壁上方各浮雕一飞天,左壁正中开一浅圆龛,内浮雕龙女,像旁存有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妆镌记。[9]

第11号观音像窟,窟中正壁刻主像观音。菩萨端庄而立,头戴镂空宝冠,冠正中有小立佛,身着宝缯,遍体璎珞繁饰,两足踏并蒂莲花,其左手执净瓶,右手持柳枝。在窟右壁下部,有四供养人像,分别有题名,由外到里依次为:“□□□僧□□□孙□□□使州都孔目官历职满,舍俗陈乞,剃度为僧。癸酉绍兴二十三年(1153)九月二十二日立毕”,“长男孙衍,己未初九日生”,“次男孙衡,庚申十一月二十四日生”,“黄氏小娘,丁丑五月初四日生”。

第22号窟正中雕刻观音菩萨,全高6.15米,头戴镂空宝冠,冠中有一坐佛;其面容慈祥,周身密饰璎珞,神态自如地注视着左下方一献珠龙女,其右手于腹部执一柄莲蕾。这尊观音像是按照莲花手菩萨的模式雕刻的,名莲花手观音。在龛左壁下方,有四个供养人像,各有题名。由外到内,依次为:“女功德主马氏”、“男功德主杨正卿”、“邹氏”、“男易□”。右壁下方有两个供养人像,题刻依次为:“杨元爱”、“胡氏”。第22号窟正壁左下方的《真相寺石观音像记》碑中载:“本州信善杨正卿以厥祖旧愿,造观音石像一尊,择真相崖龛,鸠工集事,合家随喜,共建良缘。元符己卯(1099)创初,大观丁亥(1107)告毕。设水陆斋会,开四大部经饭,合郭僧道崇赞。乘佛远酬祖意……”[10]

安岳圆觉洞第14号莲花手观音窟(附图1—3),观音立像高620厘米,肩宽120厘米,内正中刻莲花手观音立于二仰莲台上,双手交叠于腹前执一莲苞。头光周围浮雕散花。左壁内侧开龛刻二供养人,外端刻一献珠龙女,右壁下端刻四供养人。[11]

安岳毗卢洞第19号观音经变窟(附图1—4),北宋,观音坐像高300厘米,肩宽60厘米,内刻水月观音游戏坐于铺蒲叶的山岩座上,左手按于座上,右手抚膝,作观水月状。左右刻有紫竹,窟顶浮雕祥云托月。像左右两侧刻观音救八难图。

安岳茗山寺第2号观音大势至窟(附图1—5),北宋,二像均坐高310厘米,肩宽120厘米,内刻观音与大势至菩萨趺坐于仰莲座上,左侧观音菩萨双手置腹捧函装经书,右侧大势至菩萨双手置腹前捧钵。

第8号窟内雕刻两尊大像,正左系观音,站高6.2米,正右系大势至,高6.1米,观音左手捧书,书被袖子遮住,右手拈衣裙一角;大势至左手捧贝叶,右手施手印,窟后壁正中雕刻一趺坐的释迦牟尼像,窟的左右壁分别刻六个菩萨,合为十二圆觉菩萨,呈趺坐姿。

安岳净慧寺第15号数珠手观音龛(附图1—6),南宋,观音立像高150厘米,肩宽40厘米,正壁刻数珠手观音,双手交叠于腹前,右手执念珠。左下方刻一供养人,右下方刻女供养人。

安岳庵堂寺第4号龛,龛内正壁主像千手观音,观音有三十二只手臂,多损坏,身后有莲瓣形火焰纹的举身光,宝座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呈跪姿作乞求状的形象。

第12号龛,龛内正壁左边刻一呈站姿的白衣观音。其左下侧刻供养人一尊;右边刻地藏、观音,呈坐姿,龛右壁上刻三个供养人。龛正壁上部雕刻七佛,左右各有一飞天。

安岳侯家湾第15号龛,龛楣呈莲瓣状,装饰有三朵浅浮雕的山花。龛内刻一尊呈站姿的数珠手观音,头戴花冠,发辫披肩,胸部饰璎珞,右手持一串数珠,左手把住右手腕。观音的背光,外层为尖莲瓣状,内层为宝珠形。龛外左壁“绍兴辛未仲春功镌文仲璋男文秀□□□”的题刻证实观音系宋代的作品。

第18号龛中刻主像观音一尊,头戴花冠,脸形丰圆,颈有三道蚕纹,上身着短襦,腰间系短裙,束带,下身着长裙,裙纹呈平行的小圆纹凸线条。项后的背光为两轮,第一轮为尖顶莲瓣状,第二轮为宝珠形。内龛龛外左右两边各刻一力士。

(二)资中观音造像

四川资中地区的造像主要分布在北岩、西岩、东岩三处。

1.资中北岩摩崖造像又称重龙山造像,位于县城北重龙山麓,现存造像1600余身,共编号162龛,其创凿肇始于唐建中年间(780—783年),“会昌法难”曾使造像活动短暂沉寂下来,稍后造像又趋活跃,到咸通二年(861年),北岩佛殿僧房已多达23间,佛事活动已恢复昔日盛况,为晚唐乃至五代、北宋造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2]重龙山摩崖造像众多的观音、地藏、净土信仰一类的题材,是中晚唐和五代蜀地社会的缩影,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社会安定、和平的心理。重龙山观音造像分为密教观音和显教观音两类。属于密教观音的有:

第4号龛晚唐千手观音,戴高冠,身具16臂,肩下两手当胸合十,腹部两手施法印,腋下两手合捧一小佛于头顶,腰间两手持念珠搁于膝上,余手各执法器,善跏趺坐。椭圆形火焰纹身光内浮雕层层手掌,每掌心一目。左右壁各有三侍从、二天将立于云朵。

第73号龛,晚唐,16臂千手观音,左右壁残存四天王、神将。右壁外镌男女供养人各一。

第113号龛千手观音(附图1—7),观音面部及身经近人修补过;其42只手分别施印和持各种法器,善跏趺坐;两侧镌天王、神将、菩萨、弟子、侍从等。

第140号龛,五代,千手观音,残损,仅存须弥座,两侧立二侍女。左右沿上方各镌三头六臂天将一身,下方各跪一象首人身像,双手合十,右沿外存一武将装束供养人。

第148号龛,五代或北宋,千手观音,主像毁,莲座下跪二侍女;左壁上部三天人立于云端,下有二天将;左沿上方列三排六身供养人,下镌三头六臂天将。

第154号龛,五代或北宋,千手观音,残,身具36臂,半跏趺坐,座下镌二侍者;左右各镌三头臂神将,龛下部有数莲花童子。

属于显教观音的有:

第8号龛,晚唐,阿弥陀佛,头饰高肉髻,坐台鼓形束腰,中间开壶门。左观音一手持柳枝一手挽带;右弟子双手捧珠侍立。龛外一身亡兄敬咸通十四年十月十七日过毕永□供养。

第29号龛,晚唐,药师佛并地藏、观音、供养人共九身。右壁外题“□□□□佛观音地藏菩萨一龛□□□□道立与妻王氏□□□希自身女徒□□□福佑长□□玖月十四日”。另存“建炎丁未”游人题记一则。

第40号龛,晚唐,观音善跏趺坐于金刚须弥座上,左右二金刚,龛楣饰垂幔。左壁刻七身供养人,右壁刻五身供养人,男左女右。龛左题“弟子宣节校尉、行东川荣州□□□将赵□愿合宅平安,造大悲龛□□功毕,时以乾符二年(875年)四月一日,设斋庆过了”。

第43号龛,晚唐,观音挽带立莲台,龛中存一碑,字多剥沥:“救苦观世音菩萨……弟子摄州录事参军节……去年三月九日到……匡持众多自以耿……仰祈阴□下……公及当州使君造二大圣人……至其年十月十七日……咸通十四年岁次癸巳二月八日记。”

第74号龛,晚唐,二观音并坐,左者托圆形背光,右者托桃形火焰背光。左壁下方镌一供养人。

第60号龛,北宋,观音饰花蔓冠、璎珞。题记“将大郎,守资中磐石县令孟从今特舍俸钱重妆观音菩萨壹身,所冀万寿禄增筵,□官清吉,并及两地眷属永为康乐。时以大中祥符三年八月□日□讫笔”。[13]

第146号龛,五代,观音,戴冠,头略左倾,抬右肩,身具六臂,下承莲座。左右各镌一女侍,踏莲而立,头顶上各镌一飞天。

2.资中西岩现存造像97龛(窟),大小像1011尊,均为晚唐、五代的作品。

第4号龛内刻千手观音一尊。观音有三十二臂,所戴的花冠仍为晚唐的筒式。龛左壁有一宋代补刻的官员像,头戴直教幞头。第8、11、12、24、71、72、77号龛中的主像是呈站姿的不空索观音。第19号龛内刻地藏、观音菩萨。

三 大足观音造像

大足石刻包括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部分。北山之中有佛湾、营盘坡等处。宝顶山有大小佛湾、倒塔坡、龙头山、三元洞等多处。大足北山,古名龙岗山,北山石刻造像肇端于晚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北山石刻经五代至南宋绍兴时期,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始建成现存的规模。北山石刻造像现主要集中在佛湾,其余散布在营盘坡、北塔、观音坡、佛耳岩及其他处。

(一)北山佛湾的观音造像

1.千手观音像

第9号龛千手观音像(附图1—8),晚唐,面西坐于金刚座上。像坐身高1.56米,宽0.54米。观音头戴花冠,肩上二手合捧一小坐佛于冠顶,顶上化出豪光二道向左右射出,光末变成祥云,各有一飞天浮于云上,观音着天衣,胸有璎珞装饰,双足赤,垂放于座下两朵莲花之上,胸前双手合十,腹下双手置于膝间,胸下双手放两膝上结禅定印,两侧各手分执瓶、铃等法器。像项后有圆形头光及桃形火焰背光,外圈阴刻火焰,内圈刻手臂多条以示千手。主像座左侧下圆雕一饿鬼,跪式,手捧一碗作乞食状;右侧下圆雕一老者,跪式,瘦骨嶙峋,捧一口袋作求施物状。[14]

第218号龛千手观音像,五代,端坐于金刚座上,足踏于两朵莲花上。观音头戴花冠,胸有璎珞,身有多臂,各执宝珠、宝瓶、宝印、宝铎、兵器等法物,龛左右壁有善财、龙女。

第243号龛千手观音像(附图1—9),五代,正壁上两龛角处各有一飞天,体型消瘦,上身赤裸,其裙尾及飘带交织组成观音头上方的镂空宝盖。龛左右壁各立一侍者,脚下皆拥祥云,左侍类似波斯仙,手持拐杖;右像为一女像,手持莲苞荷叶。

第235号龛千手观音像,五代,端坐于金刚座上,项后有大圆形火焰背光。观音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身有多臂,或持法器,或有动作。观音座下左侧跪一饿鬼,手捧一碗作求施舍状,右侧跪一穷叟,捧口袋作求施物状。龛左壁下,有一侍者,捧物而立,风化模糊,龛右壁下,有一老者,袒肩赤足,左手捧物,右手扶杖,为波斯仙。

第273号龛千手观音像(附图1—10),五代,端坐于金刚座上,观音头戴高花冠,身着天衣,胸膝部饰满璎珞,双足赤,踏于座前两朵莲花上,身后有大圆形火焰举身光。观音共刻四十只手。主像座下二侧,各跪一饿鬼,左像捧盘,右像持袋,面向菩萨作求施舍状。龛左壁近门处,有一女侍者,立式,双手捧供盘。右壁近门处,有一波斯仙,高鼻深眼,长髯瘦身,斜袒右肩,衣类胡服。其左手在胸前持弯头拐杖,右手握数珠串置于腹间,赤足而立。

2.玉印观音像

第118号龛玉印观音像,宋,衣带散垂于座前。观音头戴花冠,着褒衣博带,胸饰璎珞,项后有大圆形背光,左手置胸前举玉印,右手握印下绶带。主像左侧壁上,立善财;右侧壁上,立龙女。二像双手持笏,足着云头靴。

第126号龛玉印观音像,宋,结跏趺坐于座上,有衣、带垂于座前。观音头戴花举冠,着褒衣博带,胸有璎珞,项后有圆形身光及头光。其左手置于膝上,右手向上玉印。主像左右分立善财,龙女,二像均作拱揖状。

3.不空索观音像

第56号龛不空索观音像,五代,面北坐于金刚座上,左腿平曲于座上,右腿垂于座前的双莲花上,像面目狰狞,身后有火焰形背光。从背光右侧上方化出祥云一朵,云上坐一小佛。观音左手握索,右手持物。左右二侧各立一童子,双手捧物。

第119号龛不空索观音像(附图1—11),宋,面北,端坐于金刚座上,脚踏两朵并蒂莲花。观音头戴花冠,冠后软巾披于肩,胸膝部密饰璎珞,项后有圆形火焰背光。其头上方悬罩有莲瓣形花纹的宝盖。观音身有六臂,上侧双手手心内升起一云,云中各坐一小佛,中左手握索,中右手持剑,胸前左手捧钵,右手拈柳置于胸前。立像两侧立善财、龙女,均双手捧盘,内盛花果。主像左侧壁上,立有一比丘,项后圆形背光,右侧壁上,立有一女侍者。

第127号龛不空索观音像,宋,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座下中部雕有一像,已风化模糊。观音头戴花冠,项后有圆形背光。其身有六臂:上两手分托日、月;下两手分执索、宝剑;前两手左捧钵、右于胸前持柳枝。主像左右分立善财、龙女,皆双手拱揖。

第148号龛不空索观音像,宋,不空索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有饰带垂于座前,观音头戴花冠,着褒衣博带,胸部有饰,飘带绕体。其身有六臂,上双手分托日、月,左下手持不空索,右下手持剑,前左手在胸前捧物。

第212号龛不空索观音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头戴花冠,胸有璎珞,三头六臂手持有:如意珠、索、剑、柳枝、净瓶。

第123号龛释迦牟尼及观音像,宋,主像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主像左侧为不空索观音,坐式。该像头戴花冠,项后有圆形背光,身有六臂:上两手分托日、月;下两手分执索、宝剑;中左手捧钵,中右手在胸前结印。主像右侧为观音,坐式,观音头戴花冠,项后有圆形背光,双手已残,有饰带垂于座前。

4.水月观音像

第113号龛水月观音像(附图1—12),宋,水月观音坐金刚台上,脸庞丰满端庄,表情温柔,头戴高花冠,从太阳穴处冒出两道毫光,在头上侧各绕一圈后贯通龛顶射出龛外。观音上身围荷叶形短披肩,袒胸露臂,发丝垂散于肩。浑身密饰璎珞,巾带迎风飘舞,其左脚放于座前莲花上,右脚跷于座上,左手撑座面,右手肘靠右膝上,手伸于外,拈天衣一角,长带飘垂于座前,身后有大圆形背光,背光左侧上方立一净瓶。

第133号龛水月观音像,宋,水月观音随意坐于金刚座上,头戴花冠,身着天衣,全身密布璎珞,彩带飘拂,有三根衣带长垂于地。其左手握数珠串放于膝上,右手斜倚在右膝上。观音项后有圆形火焰背光,背后壁上刻有普陀山,像左侧山上立一净瓶。

第128号龛水月观音像,宋,水月观音随意坐于金刚座上,左脚放于座前莲花上。观音头戴花冠,身有璎珞,左手撑于座面,右腕随意放于跷起的右膝上,手拈数珠串,腰部飘带垂搭于座前,项后有阴刻的圆形火焰身光及头光,头顶上方有阴刻之莲瓣形宝盖。

5.其他观音像

第26号龛观音像,晚唐,观音四面,头戴花冠,立于莲台上,左手提净瓶,右手持杨柳枝置于胸前。龛右门楣上有一题记,仅有“……时乾宁二年……”数字可辨,余字不清。龛外右下侧有呈跪蹲式的供养人,双手合十。

第84号龛观音像,宋,观音头戴高花冠,立于莲台之上。观音身后有莲瓣形火焰背光,两腿上面密饰璎珞,雕镂精细。其头左右侧龛壁上刻有二飞天,均已风化模糊。龛左侧下壁已坍,右侧下壁立有二身供养人像,男前女后,均双手合十。

第83号龛观音像,宋,观音端坐于莲台上,双手抚膝,双足放于座前的并蒂双莲花上,膝部下面有垂饰,项后有圆形背光。主像头之两侧上方靠近龛角处,浮雕有二飞天,飘带在头上成圈,体态苗条,周遭有云彩。

第120号龛净瓶观音像,宋,净瓶观音左脚搁于莲花上,右脚平曲于座面。观音头戴花冠,着褒衣博带,有胸饰,项后有圆形背光,两肩侧彩带飞舞,其左手捧净瓶,右手举胸前结印。观音左侧为善财,右侧为龙女,二像均为立式,双手捧供盘。

第125号龛数珠手观音像(俗称“媚态观音”,附图1—13),宋,数珠手观音赤足立于双莲花台上,身高1.08米,身后有大椭圆背光。观音头戴花冠,发丝垂肩,袒胸露臂,着天衣,身材窈窕,含笑亭亭玉立。其右手轻拈一数珠串,左手抚扼右腕,浑身裙带飘拂,璎珞密饰胸、膝。因其音容俏丽妩媚,故民间称为“媚态观音”。

第132号龛宝珠观音像,宋,宝珠观音坐于山石之上,头戴花冠,发丝披肩,头略低垂,表情娴静,仪态端庄,身着褒衣博带,周身彩带飘拂,裙带散漫于座上。观音右手置于腹间,左手托一宝珠,珠向外发火焰形毫光,其身后有双重圆形背光。

第136号转轮经藏窟(俗称心神车窟,附图1—14),宋绍兴十二年至十五年(1142—1145年),主像为释迦牟尼佛,位于中心柱后正壁中部,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后有圆形火焰身光和头光。在窟的南壁,自内而外有三组造像,有三组包括文殊像,玉印观音像,玉印观音褒衣博带,胸前露出内一结,颈下璎珞繁饰,其左手握带放于膝上,右手握玉印举于胸前,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有裙带垂于座前,项后有圆形头光。如意珠观音像,观音面露微笑,头戴花冠,冠外罩有披风,着U字领天衣,胸腹二袖饰璎珞,双手捧一如意置于腹前,珠上冒出一道毫光,绕成三圈从左肩飞向窟顶。观音赤足立于莲台上,项后有圆形火焰背光。窟北壁,有三组造像,普贤像,日月观音像,日月观音,面庞丰腴,头戴花冠,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胸部璎珞密布,周身彩带飘拂,有衣带飘垂座前,身后有圆形身光及圆形头光。观音身有六臂,皆裸,戴有腕钏,上两手分托日、月,左后手持长柄龙头斧,右后手握长剑,左前手捧钵于腹,右前手举胸前持杨柳枝。数珠观音,头戴高华冠,长发散垂于肩,着荷叶披衫,袒露上身,脑部、袖侧及身上布满璎珞,右手于腹前握数珠串,左手把右腕,赤足立于莲台上,身后有长椭圆形身光及圆形火焰头光。

第146号龛内有“二观音”,修建于宋,龛内左像为水月观音,斜袒右肩,臂已毁,右像为不空索观音,身有六臂,其上两手分托日、月,下二手分持索、剑,中二手分捧净钵与杨柳枝,二座前有两朵莲花。

第149号龛观自在如意轮观音,宋建炎二年(1128年),主像为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座下为八角倒莲瓣束腰须弥座。菩萨头戴花冠,冠中有小坐佛一尊,菩萨身着U字天衣,胸部饰满璎珞,其左手持莲花负于左肩,右手举于胸前结印,有三条饰带垂于座前,身后有圆形火焰身光及头光,头上方罩七宝盖。主像左侧为观音,右侧为白衣观音,皆头戴花冠,身着天衣,胸饰璎珞,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第180号观音变相窟(附图1—15),宋政和六年(1116年),主像为观音菩萨坐于金刚座上,上着天衣,下系裙衩。观音项后有圆形火焰背光,头顶上方悬有圆形如意宝盖。主像左、右侧沿窟壁排列,各立有六身观音,为其变相。各观音皆戴高花冠,着U字领天衣,胸部饰满璎珞,耳垂珠环,赤足立于莲台上,项后有圆形背光,各观音变相容貌不同,表情各异,双手所执法器各别。

第208号观音龛,五代,为观音与六臂观音,呈坐式,六臂观音上双手各托一如意珠,左下手持物已残,右下手握剑,胸前左手捧钵,右手持杨柳。

第224号残像龛,龛内为“日月观音”,修建于五代,龛中观音呈立式,头戴高花冠,身饰璎珞,赤足立于莲台上,其身有四臂,上双手分托日、月,下双手各垂于体侧。龛左右壁下侧各有一小供养人像,拱手而立。

第233号观音龛,五代,头戴高花冠,身着天衣,胸部饰璎珞,浑身衣带飘拂,赤足立于莲台上。左手握莲苞负于肩,右手握数珠一串置腹前,两肩上绕有彩带垂于地,项后有圆形火焰头光。

第240号龛观音像,唐乾宁三年(896年),龛内有二观音,二像均戴花冠,头发散于肩,上身围荷叶状短披肩,下身着裙裤,胸饰璎珞,腹前垂宽饰带,双手各于胸前持物,赤足立于莲台上,身后有圆形火焰背光。龛右壁上方有题记一则,文曰:“敬造观音菩萨二身,比丘尼惠志造,奉报十方施主。乾宁三年五月十六日设斋表庆讫,永为供养。小师敬修,小师法进。”

第286号龛,观音像,宋大观三年(1109年),观音面西坐于金刚座上,头戴高花冠,身着天衣,胸、膝部饰满璎珞,左手置膝间捧物,右手举于胸前持柳枝,双足踏于足前两朵莲花上,身后有圆形身光与圆形火焰头光。龛外门楣上有一题记:“……遂发心就北□镌造观音菩萨一龛,大观三年正月彩绘毕□□斋,修庆赞讫……。”

6.观音与其他佛教神祇的组合

第245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亦称“西方净土变”,附图1—16),晚唐,主像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头有螺髻,身着圆领袈裟,双手在胸前捧物如珠,身后有大圆形背光,背光上浮雕有七个小浅圆盘,盘内有图纹。佛莲座下为束腰须弥座。佛背光左右上侧,各有宝数一珠。佛头顶上,悬一八面形七宝盖。主像两侧,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皆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下为如意轮,二像头戴高花冠,身着天衣,袒胸,颈下饰满璎珞,身后有莲瓣形身光和圆形火焰头光。观音右手于腹前捧钵,左手举胸前持杨柳枝,大势至左手摊置膝间,右手持莲苞负于右肩上。

(二)北山营盘坡和北塔观音像

营盘坡

第10号龛千手观音像,晚唐,主像千手观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头戴花冠,身着对襟衫,全身共刻42手,观世身后有大圆形背光,光圈周围刻千手千眼。主像两侧,左有文殊端坐于莲台,台驮青狮之背,右有普贤坐莲座,座置于白象之上,狮、象首尾各立一侍养菩萨,其足下共有一朵彩云托,云尾长拖至龛顶。龛左右壁上还有浮雕像。

第8号观音龛,五代,观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头戴花冠,对襟薄衫,胸饰璎珞,双手于胸前捧物。

北塔

第7号窟如意轮观音菩萨像,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头戴高花冠,身饰璎珞,左手捧如意轮,右手举胸前结印,下衣垂于座周,身后有圆形背光。其两侧各立一侍者,左男捧笏,右女合十。侍者脚前各立一供养人。窟壁上有一题记:“本州在郭(廓)右厢界正北街居住奉佛进士刘陛同室袁氏万一娘,弟进士刘涉,弟妇于氏庆娘,及在堂母亲王氏念九娘子,膝下长男松、女二桂娘、三桂娘合舍人眷等,先于戊辰载为故父摄本州助教刘揆存日,发心镌造此如意轮菩萨一龛,自后未能装饰。但□今则命匠系(饰)銮上件圣容,祈翼过往升天,现存获福。时在绍兴二十□年□月□日,命僧看经度赞谨记。”

第8号观音像嵌壁方龛,观音头戴花冠,着对襟薄衫,两侧嵌珠飘带垂拂,赤足立于两朵莲花上,左手持净瓶,右手拈杨柳枝,身后有圆形身光及头光,其左立善财,手捧香炉;右立龙女,双手合十,二像头残。龛左题记:“大北街居住佛子何正言”;龛右题记:“同室杨氏,戊辰绍兴十八年四月初八”。

第9号龛观音像,观音体侧彩带飞舞,赤足立于两朵莲花上,项后有圆形身光及头光,双手持一物。龛左壁有一题记:“何正言继母冯氏四娘子”;龛右壁上有一题记:“何正言长男乡贡进士何浩”。

第15号窟水月观音像,观音为坐姿,左脚下踏座前莲花,观音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身披彩带,左手撑座面,右手搁膝上,项后有圆形头光,左肩上方浮一祥云,云上立一净瓶,有一杨柳枝插在瓶内。观音左立善财,右立龙女。

第39号窟西方三圣像,窟正壁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窟左壁为观音,右壁为大势至,皆饰璎珞,赤足立于莲台上,观音手持净瓶、柳枝,势至手捧莲苞负于右肩上。观音头边有一题记:“泸南安抚使都铃辖”;势至右侧有一题记:“冯大学供养圣容”。

第51号龛观音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台下为如意轮,观音左手捧净瓶,右手持杨柳枝,龛右角有题记:“造此圣容,祈求安乐,奉佛弟子刘玲夫妇”。

第57号窟正壁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窟左壁为不空索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观音头戴花冠,身有六臂,手分托日、月、索、宝剑等。窟右壁为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捧如意轮,右手胸前结印,正壁佛头上两旁有题记一则:“奉佛文陟、妻毛氏,伏为母唐氏耳目不安,布施铃铎一级,爰为陟嗣息女,契造无量寿佛一尊,祈亡早应凡心,子孙蕃衍,富贵荣华,福寿延远,时癸酉(1153)”。

第58号嵌壁方龛,观音像头戴花冠,坐于金刚座上,手拈杨柳枝,龛正上方有一碑,碑文:“昌州石膏□奉佛□□本李小大同政何氏小五娘,男成三,日戊辰年施钱引二道兼谷,至了镌此观自在菩萨一尊,永为瞻奉,祈保双寿齐□(泰),子孙荣贵。绍兴乙亥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刊石建塔街坊志广书。”

(三)大足其他地方的观音造像

宝顶山

大佛湾第8号龛(附图1—17),南宋,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台下有金刚座,有二天王(半身)于两侧捧座。观音头戴大花冠,冠上饰以小佛像,观音手持经、印、塔、螺、鞭、剑、镜、珠等,在身周围作圆形排列,每手中俱现一眼,共有1007只手和眼。

大佛湾第18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南宋,主像为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半身像,头有螺髻,无胸饰,双手结印。主像两侧,分别有观音和大势至两菩萨半身像,尺寸仅比主像略小,观音位于主像左侧,头戴花冠,冠中有一佛立于莲台上。观音左手托钵,右手持杨柳枝,胸部有璎珞装饰。大势至位于主像右侧。龛中有“三品九生图”,全龛左右有“十六观图”,其中有若干观音菩萨在阿弥陀佛侧。

石门山

第1号药师琉璃光佛龛,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主像为药师琉璃光佛,主像左侧立有地藏,作比丘打扮,身着袈裟,双手在左侧拄一锡杖,项后有圆形头光。主像右侧,立有观音,身着对襟薄衫,袒胸,上饰璎珞,双手合十,项后有圆形头光。龛左门柱外壁有一题记:“……妆此药师佛一龛,讫乞现存安乐,往生天世。世世生生,福报无尽。岁辛未绍兴十一月二十日。镌匠蹇忠进刻,住持文道盛书。”

第4号水月观音像龛,宋绍圣元年(1094年),观音随意坐在山石座上,高1.24米,肩宽0.23米。观音面容狭长,头戴高花冠,左手撑座,右手搁于膝上,胸部饰璎珞。

第6号龛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像(附图1—18),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主像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佛面略俯,头有高顶螺髻,着圆领通肩佛袍。主像两侧,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皆跏趺坐于金刚台上,二像面微下俯,头戴高花冠,耳垂珠铛,发丝披肩,着大U字领天衣。

左壁按从内至外顺序,净瓶观音、宝篮手观音、宝经手观音、宝扇手观音、杨柳观音;右壁,宝珠手观音、宝镜手观音、莲花手观音、如意轮观音、数珠手观音。窟门外,立有四大天王,左右各二,各天王面貌凶恶,全身披挂。左右天王三头六臂。胸前两手作拱揖,天王手中各拿器物。此窟各像上方,均有摩崖碑刻一块,现存八则:1.文曰:“昌州大足县奉佛弟子岑忠恕全家等发心镌此观世音菩萨一尊,并妆銮。讫乞举家安乐,动静□道,夫妻齐眉,□□康泰。上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就善缘……时辛酉绍兴……。”2.文曰:“……时以辛酉三月望日庆讫□。”3.文曰:“……时以辛酉三月望日庆□。”4.文曰:“昌州大足县陔山乡奉佛弟子邢□,陈充一宅等,于绍兴十年内,命立就此洞镌造莲花手观音一尊。乞自身□□□□,禄位高崇,宅寿年永远,凡□□□无不利。辛酉上元日题。”5.文曰:“奉佛庞师上父子造此如意轮观音一位。冀永世康宁,四时吉庆。时以辛酉上春休日庆讫。”6.文曰:“奉佛弟子侯良夫妇,与子孙发心造此数珠手观音一尊。意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辛酉绍兴十一年三月初十日。侯良、严氏,男娃芝胜、显胜、显海各夫妇以己酉命日庆。”7.文曰:“奉佛弟子谢继隆、阿氏夫妇一家等,为女茶娘发心造献珠龙女一位。祈乞一宅安泰,常逢□□,时岁辛酉三月。”8.文曰:“石门山旧有毗卢洞,释迦佛□□十二圆觉洞,洞外四天王及独脚五通大帝,诸□□□无稽,石□□□□庆讫。乾隆三年□□□年久,金□□□□观,住持僧捐钱三十千……妆点佛像焕然一新,庶几可以妥神灵矣。增塑南岳大帝并妆彩东岳金岳,募化名列于左……。”

妙高山

第4号窟西方三圣及十观音像(附图1—19),宋,主像为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居中,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左、右侧分别为观音、大势至,皆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二菩萨头戴花冠,发散于肩,身着对襟天衣,胸部饰有璎珞,并有饰带从胸部垂于座前。二像坐高0.97米,肩宽0.41米,双手在胸前捧物,身后有双重圆形背光。窟左、右壁前各有五位高浮雕的观音,立身约高1.68米,肩宽0.4米,各观音皆头戴花冠,冠后有两带向侧上飞拂,赤足立于莲台上。左壁按从内向外依次为:1.观音右手举胸前结印,左手于腹前捧摩尼珠一颗,由珠内射出一道豪光。2.观音花冠上罩衣披风,其左手下垂,手心向外作引接状。3.观音体微左倾,腰内露出汗巾。4.观音双手置于腹前,左手扼右腕,右手握一念珠串自然下垂。5.观音像已漶灭。右壁从内至外依次为:1.观音双手于腹部捧一扁圆镜状物品。2.观音左手于胸前捧钵,右手上举。3.观音花冠上罩一披风,左手握右腕,右手握一索。4.观音左手于腹前提一净瓶,右手举胸前持一杨柳枝。5.观音双手握一莲苞,负于肩上。

第5号水月观音洞,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主像为水月观音,呈舒相坐,坐高1.68米,观音头戴花冠,身着斜襟天衣,其身后有大圆形背光。观音左右各有善财和龙女。窟右壁外侧有一造像记,仅余“□□绍兴乙亥仲春五月……妆镌……穆子仁……”等数字可辨识。

第8号释迦、观音合龛,宋,龛内有二像,左像为释迦牟尼,端坐在金刚座上。右像为观音,戴花冠,着薄衫,袒右肩呈舒相坐,左手撑座,右手搭于膝上粘住饰带一角。

四 夹江等处观音造像

四川夹江县地处川西平原西南部边缘,该县千佛岩是四川省内规模仅次于广元、大足、安岳、巴中的一处佛教石刻造像群。[15]

第84号方形龛,千手观音戴花冠,面圆润,双手于胸前合十,善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双脚各踏一莲。左右两端十八手大部残缺,仅有如意轮法器可辨,外端有两层明代补刻的千手。该像左侧下方刻一老年男子像,身背包袱。左右两壁刻众多的弟子、天人。

第99号长方形龛,观无量寿佛经变,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龛中央八角形莲台上,头毁。大势至、观音菩萨分别结跏趺坐在主尊像左右两边的八角形莲座上,二像头亦毁,顶上都有二层檐的华盖。

第137 号长方形龛,观无量寿经变龛,主尊阿弥陀佛,螺髻,白毫相。观音头戴高花冠、结跏趺坐,头上装饰单檐华盖。

第115号长方形龛,刻观无量寿经变龛楣饰卷草纹。阿弥陀佛头顶饰二层檐华盖,螺髻,脸丰颐,白毫相。观音头戴花冠,右手抚膝,左手举柳枝齐肩,头光、背光与主尊像相同,亦结跏趺坐于鼓形莲台上。

第125号长方形龛,内刻一观音一弟子。观音居于龛右侧,立在鼓形莲台上,头戴高花冠,面有胡须,左手提净瓶,右手执物于肩,全身璎珞较为简单。弟子居于龛左侧。

第6号龛,观音两身并排立于莲台上,观音头戴高花冠,身材修长,全身饰璎珞,桃形火焰纹头光与举身舟形大背光连为一体。左观音右手提净瓶,左手置于肩;右观音左手下垂持索,右手置胸前。

夹江县文管所在1987年4月的文物普查中,在吴场乡的白龙村牛仙寺附近,新发现一处大型的唐代摩崖造像。[16]

第183号千手观音龛,千手观音高80厘米,头戴高花冠,身着半臂式天衣,双手当胸合十。胸部挂璎珞,肌肤裸露。旁刻20余只持器“法手”,丰满圆润。顶部镌华盖并三佛,背壁镌千手千眼背光。观音结跏趺坐,须弥座由武士拱托。

第80号六臂观音龛,该龛正中镌菩萨一尊,身有六臂,面部稍有损坏,可见其戴有高花冠,头向右倾,作沉思状。该龛菩萨最为精美,上身赤裸,仅用璎珞帛巾掩体,肚脐小腹可见,六条裸臂持不同器物。

第219号“四圣”龛,平顶,龛侧有造像题记一幅:“敬造四圣龛一所,右弟子李开敬造前件功德。□□妻何氏,男□□□□□元和八年六月十九日。”

四川蒲江县有造像龛窟的地方为48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霖雨乡飞仙阁、天华乡太清观造像、东北乡龙拖湾造像。

飞仙阁又名二郎滩,第55号龛内雕刻观音(右)、大势至菩萨(左),中间雕刻一比丘,三像均站高1.60米。菩萨头戴花鬘,梳螺客式高发髻,右肩斜披珞腋至左腰腰际,上身几乎半裸,下身着羊肠大裙,帔帛在大腿部绕成两道弧形。比丘似为迦叶,龛左壁刻阿难,左手施降魔印。龛右壁补刻一大观音和一小观音,上述补刻的形象为唐代作品无疑。[17]

第9号龛,盛唐,正觉佛和二弟子头光上方浮雕天龙八部之龙王、紧那罗、迦楼罗、阿修罗,正中刻枝叶茂密的菩提树。在龛左有观音坐像,高140厘米,肩宽40厘米,观音菩萨面相丰圆,头戴高花冠,宝缯垂肩,袒上身,斜披络腋,璎珞繁丽。

龙拖湾第2号龛,盛唐,龛内刻观音立像一身,内龛龛沿中部对称浮雕两个拱手而立的供养人,形体卑小,气度恭敬。

四川邛崃县关于观音造像龛窟,主要分布在大同乡的石笋山,白鹤乡的花置寺、盘陀寺,夹关的天宫寺等处。

第3号矩形单口窟,龛内刻千手观音变,造像120尊,千手观音脸形丰圆,头戴花鬘,身着半臂式天衣,脑后两手高举捧一小化佛,其余18双手呈牛角形排列,各执法器。观音身后的壁上均匀地排列了四圈手掌,呈大椭圆形,以象征千手,正壁两边和左右的壁上刻千手观音领属的28部众。观音的须弥座两边各排列五个供养菩萨。第8号龛内亦刻千手观音变,石笋山第3、8号窟的千手观音变与唐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和唐智通译的《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中所述的造像仪轨基本相符合。[18]

石笋山的千手观音和四川资中、夹江、大足等地中晚唐的同类作品大体相同,也还有一定的差异。后者的千手观音造型,均为头戴镂空高花冠,腹部有一双手施弥勒定印,善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在座的两端下面各有一穷叟作接受施予状。

第4、6号窟是阿弥陀佛经变,属于西方净土变,第4号窟从窟口下沿到正壁有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靠窟口处,左右分别刻文殊、普贤。第二层平台,边沿装饰华版勾栏,两端有梯步沿左右壁通到第一层平台。第三层平台上趺坐于莲台上的西方三圣,背后各有莲瓣形的头光和身光,头顶上各有七宝轮台。内窟门外,外龛左右两壁上分别刻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按佛经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命终后有观音、势至前往迎接。”石笋山阿弥陀经变与四川同类作品既显得富丽堂皇,而且在空间结构上更为适当。[19]

邛崃花置寺第8号矩形单口龛,龛内刻千手观音,其形象现已风化,系唐代的作品。观音身后的举身光为横椭圆形,内中为阴线刻的千手。

邛崃盘陀寺第1号龛,凿于元和十五年(820年),龛内主佛为阿弥陀佛,基本呈圆雕。龛正壁和左右壁交接处分别刻文殊、普贤菩萨。靠龛门口处分别刻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两菩萨均站高1.72米。

五 四川观音造像概观

广元、巴中石窟的观音造像时间一般在盛中唐时期。其中广元千佛崖大多数观音造像是附属在大的龛崖造像中的,观音造像较小,如千佛崖第226—2、226—11、726—9、726—22、138—1、535—6、512—35、513—11。千佛崖第258号龛和观音岩第119号龛出现了密教题材十一面观音。巴中石窟南龛中有较多观音造像遗存,如第16、56、60、80、87号龛,以普通观音像为主,巴中北龛第1号龛为药师观音地藏。广元巴中观音造像多为站立式,观音像一般戴束发三珠冠,发辫披肩,手持拂尘,净瓶或柳枝。

安岳观音造像丰富,题材涉及千手观音、西方三圣、释迦佛和弥勒观音菩萨、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水月观音、观音与大势至、数珠手观音、观音地藏。

四川资中地区临近安岳、大足。资中重龙山地区观音造像以中晚唐居多,第113、4、8、29、31、40、43、73、74号观音造像,涉及千手观音、二观音、西方三圣、药师观音地藏题材。五代或宋代观音造像相对较少,如第140、141、146、148、154、60号龛,其中千手观音题材占有相当部分。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以北山佛湾居多,时间上以五代宋数量较多。观音造像的类型呈现了不同的类型和风貌,千手观音像,晚唐第9号窟,五代第218、243、235、273号窟;玉印观音五代第209号,宋代第118、126号窟。不空索观音五代第56号,宋代第119、127、148、212号窟,水月观音宋第113、133、128号窟。还有其他观音像,晚唐第26、240号,五代第208、224、225、233号,宋代第83、120、125、149、286号。北山佛湾观音与其他造像组合,如宋代第123号释迦牟尼与观音像,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有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日月观音,第146窟水月观音和不空索观音造像组合。西方三圣中的观音像,如晚唐第245号,五代第254号窟。千手观音造像特征是头戴花冠,胸有璎珞,为坐式,所谓观音之千手是具有象征性的,如佛湾第273号千手观音有四十只手,千手观音多臂,各执宝珠、宝瓶、宝印、宝铎等法器,眷属一般是饿鬼、穷叟波斯仙。玉印观音造像特征是头戴花冠,胸饰璎珞,姿态为坐式,其中一手举玉印,姿态一般是坐姿。不空索观音,不空指心愿不空,索是一种绊取捕获鸟兽的绳索。不空索观音一般头戴花冠,胸部饰有璎珞,身有六臂,其中必有一臂握有索,其他臂托日月、宝剑,捧钵,持杨柳,左右眷属一般是善财、龙女,一般为坐姿。水月观音头戴花冠,身有璎珞,姿态一般为坐式,其中手拈数珠串。

北山其他石窟也有相当数量的观音造像,但并没有佛湾那样多。中晚唐营盘坡第10号千手观音,五代第8号观音,北塔南宋时期第7、8、9、51、58号窟观音像,第15号窟的水月观音像,第39号的西方三圣像,第57号阿弥陀佛与不空索观音、观自在如意轮观音,第68号不空索观音。

大足观音造像以五代宋为多,宋代占了绝大部分。观音类型丰富且多样,有密教的千手千眼观音、玉印观音、不空索观音、水月观音。西方三圣中的观音像比较流行,显示了净土宗教在盛唐以后风靡一时,其中西方三圣和十观音像的组合是非常特别的。还有观音和释迦的组合,观音与药师琉璃光佛组合等。宝顶山大佛湾第8号宋代千手千眼观音像,造像优美,千手观音手持经、印、塔、螺、鞭、剑、镜、珠等,每手中俱现一眼,共有1007只手和眼。第18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组合中的观音。石门山第1号药师琉璃光佛龛中的观音,第4号水月观音像,第6号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像。妙高山第4号西方三圣及十观音像,第5号水月观音像,第8号释迦、观音造像。佛安桥第6号水月观音像。玉滩第8号观音菩萨像。

夹江中晚唐时期观音造像丰富,在千佛岩和牛仙寺两处。千佛岩的第6、84、115、125、137号,牛仙寺的第183、219、220、80号。观音题材有千手观音,西方三圣或无量寿经变中的观音造像,六臂观音,四圣龛中的观音等。夹江牛仙寺第219号四圣龛中出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海众菩萨组合,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在牛仙寺摩崖造像中也仅此一龛。蒲江、邛崃、丹棱、简阳、蓬溪也有唐代数量不等,但总量较少的观音像,是组合的观音造像。

综观四川的观音造像,从川北门户,初盛中唐时期为主的广元巴中,到川中部东部中晚唐时期为主的资中地区、两宋时期为主的大足地区,以至川西,中晚唐时期为主的成都周围的夹江、邛崃等地,四川观音造像呈现出川北受中原北方,尤其是佛教文化及行政中心长安的影响较大,而越向四川腹地,川地本土的特点更强些。这些观音造像一般分为单尊供奉、组合供奉两类,还包括密教观音造像,观音造像基本上遵循佛典依据,又呈现出民间信众自发捐助、工匠自我创造的佛教造像特点。

第二节 云南观音造像

一 剑川石钟山石窟观音造像

剑川石钟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西南石宝山支脉,石钟山麓。开创于南诏劝丰佑时期(相当于晚唐),兴盛于大理国时代(相当于宋)。因此分期可分为南诏时期和大理时期。现存窟龛共16编号,造像一百四十余躯,造像题记六则,游人题记四十余则,分布于石钟寺区(八窟)、狮子关区(三窟)、沙登箐区(五窟)。[20]造像内容一类是佛教题材造像佛、菩萨、天王、明王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南诏王、清平官等人物形象。

(一)石钟寺区

第7号甘露观音窟(附图1—20),南诏末期到大理国初期,正中雕观音坐像倚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座上,跣足踏二仰莲,下有梯形四级底座,分级饰水纹、仰莲纹,四壶门内刻藏式观音菩萨图纹、三竖五股舍刚杵、覆莲纹。观音像高1.62米,面相丰圆,头戴化佛高花冠,缯带垂肩,双耳坠圆珰,袒上身,披云肩,帔帛绕肩,臂横过腹下二道,再垂于体侧,饰缀铃顶圈、臂钏、手镯,下着长裙,绦带结蝴蝶结垂地,右手曲肘上举杨枝,左手曲肘至腹前捧钵,项后刻圆形头光,内饰卷草纹,外饰联珠纹,头光顶上刻宝珠火焰纹,身后刻双重身光,亦内饰卷草纹,外饰联珠纹。观音左右侧各刻一站立女侍。此窟三像,观音胸前被挖一小长方形洞。

第8窟佛、菩萨、天王等龛像,形制为多龛共编一号,分作上、下两层,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1179年),上层凿五龛。正中一龛,内刻一女性生殖器立于仰莲台上,左侧壁刻毗卢佛结跏跌坐于仰覆莲座上,右侧壁刻阿弥陀佛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仰覆莲座上,佛座下正中刻地藏菩萨舒相坐于云托莲台上,右手执锡杖,左手置腹前托摩尼珠,身后刻有椭圆形头光和身光。左侧刻观音菩萨侧向倚坐于圆鼓形束腰仰莲座上,跣足踏覆莲,右手举杨枝,左手当胸捧一钵,身后刻椭圆形头光和身光。其下方刻一比丘形象侧身而坐,似剪影。右则刻大势至菩萨侧身舒相坐于圆鼓形束腰仰莲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曲肘托一宝瓶,身后刻椭圆形头光和身光。

(二)狮子关区

第2号龛观音化现梵僧(附图1—21),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1179年)。依壁刻一梵僧立像,像高 1.66米,面略呈老相,光头,高鼻深目,身着交领袈裟,右手曲肘施剑印,左手当胸夹持净瓶,项后刻圆形头光,无纹饰。左下方近前刻一犬,颈系铃,回首仰望梵僧。梵僧左肩外侧壁上竖刻大字“紫石云中/信境若兰”。其下竖刻造像题记一则“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牖/杨天王秀剏(创)”。

(三)沙登箐区

第1号佛菩萨像,多龛合编一号,第4龛内刻观音菩萨跣足而立,像高0.5米,面圆,头戴化佛花蔓冠,袒上身,披云肩,帔帛绕臂横过腹下一道,胸饰璎珞,右手当胸执杨枝,左手置腹前握净瓶,身后刻火焰纹双重身光。该像头大身短,比例失当。该号中所存的“天启十一年”(850年)造像题记,是云南石窟中现存最早的一则造像题记,为剑川石钟山石窟开创年代提供了可靠证据。

第2号龛阿嵯耶观音(附图1—22),时代大理国早期。龛内薄肉雕一阿嵯耶观音跣足立于莲台上,像高0.6米,面相清润,头戴化佛高花冠,缯带垂于肩后,上身袒胸露乳,饰项圈、臂钏、手镯,下身着长裙,薄纱透体,细腰,扎缀珠革带,帔帛左右侧结带并横过腹下一道右手当胸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身后刻火焰纹头光和身光。右壁墨绘药师佛立像,顶上直行墨书“南无琉璃光佛”,左壁直行墨书“至正壬寅九月□日……”龛左侧外缘直行刻:“奉为造像施主药师祥妇观音得雕”。左侧壁四塔之左一塔上角刻条方形、内直行刻“大理造像施主药师祥妇人/观音姑爱□□□□等敬雕”。该号造像题记中“药师祥妇” 、“观音得” 、“观音姑爱”,均系古代白族人的取名习俗,往往将自己心目中最敬之神名,放在自己名字前面,或在神名前再加上自己的姓,如狮子关第2号所存造像题记中即有“杨天王秀”。因云南密宗“阿叱力教” 特崇拜观音,故有“阿嵯耶观音” 之称。

第5号龛观音化现梵僧,摩崖阴线刻。大理国末期。依壁阴线刻一梵僧,像高1.22米,侧向,面老,光头,身着交领袭装,左肩系搭膊牵衣襟,右手当胸持杨柳枝,左手提净瓶,项后刻圆形头光。脚前方刻一犬翘尾,呈行进状。

二 安宁法华寺石窟观音造像

云南安宁法华寺石窟第2号龛观音造像在第1号地藏龛左侧,观音和地藏两者虽处不同龛,但非常相近,可认为是观音地藏组合造像。时代为大理国初期(相当于五代)。正中刻观音菩萨,像高1.5米,头戴化介宝冠,宝缯垂肩,身着天衣,胸饰璎珞,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台前左右各有一莲苞,背有双重火焰纹桃形身光。[21]

第三节 浙江观音造像

一 飞来峰观音造像

飞来峰造像是杭州西湖石窟的一部分,也是西湖石窟中规模最大、造像数目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石窟造像群。飞来峰的观音造像以西方三圣中的观音像为主。飞来峰第10号龛西方三圣坐像,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居左位,大势至菩萨居右位,称阿弥陀佛三尊,也称“西方三圣”。皆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后有火焰纹背光。龛左侧壁面上有题记一方文为:“常山清信弟子滕绍宗□□,右绍宗敬舍净财,于石室内镌造弥□□尊观音势至。伏为自身恐有多劫冤 今生故悞,伏愿□不□之胜因,涤累劫之债滥。时广顺元年岁次辛亥四月三日镌记。”

第16龛西方三圣坐像,五代吴越国。阿弥陀佛高51厘米,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高46厘米,皆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后有火焰纹背光。

第2龛西方三圣坐像,五代吴越国,龛内圆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造像三尊,莲座下皆有须弥座承托,造像身后皆有火焰纹背光。

第102龛观世音菩萨坐像,五代吴越国,观世音菩萨坐像头部已缺佚,残高36厘米,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座高22厘米,身后饰火焰纹背光。

第4龛观世音菩萨坐像,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在磨平的一块高132厘米的崖石上浮雕观世音菩萨一尊,像高58厘米,结跏趺坐于高束腰莲座上,座高45厘米。造像题记文为:“清信弟子陆庆并妻李氏一娘,造观世音菩萨一尊,乾兴元年四月日记。”

二 资延寺观音造像

浙江杭州石刻慈云岭资延寺造像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将台山和玉皇山之间的慈云岭南坡东侧,共二龛,主龛弥陀龛坐东朝西,为横长弧拱顶龛,内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造像共七尊,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上石龙永寿寺,在慈云岭下,天福七年(942年)吴越王(钱弘佐)建,旧名资延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今额。”资延寺弥陀龛观世音菩萨(附图1—23),像通高186厘米,观世音头戴宝冠,冠上饰化佛,宝缯垂肩,身披天衣,胸挂璎珞,双手皆戴钏。左手托净瓶,右手执杨柳枝,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为重瓣仰莲。身后的头光和身光,内刻缠枝牡丹,轮缘作火焰纹。[22]

三 烟霞洞观音造像

烟霞洞观世音菩萨(附图1—24),北宋,舟形尖拱顶龛,像高200厘米,造像位于烟霞洞右侧,头戴纹饰繁密的高宝冠,冠上饰化佛,身披天衣,腰系长裙,胸饰数珠,璎珞垂地。双手环钏,右手上举执杨柳枝,左手下垂握净水瓶,赤足端立于莲座上,身后有火焰纹头光和身光。

第四节 唐宋时期南方观音造像的分期与风格样式

唐宋重点龛窟排年,前贤都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观音造像的排年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们选取南方石窟中代表性强、数量相对集中的观音造像,整理造像特征简表如下,以利于分期之研究。

笔者将唐宋南方观音造像的发展序列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盛中唐时期,是显教观音像和密宗观音像并存时期,四川广元、巴中、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遗存丰富;第二阶段是中晚唐、五代、宋时期,既有四川石窟中密教观音,又有西湖石窟中西方三圣组合造像(包括观音造像),还有民间的水月观音造像,以及具有云南地域特点的观音造像。

一 显教为主与密教观音造像并存时期——初盛中唐

广元巴中石窟造像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长安佛教造像样式在四川传播的源头,并有敦煌样式的因素,其影响可下达大足。唐代出现观世音单尊造像和以观世音为主尊的观音经变,代表着独立法华思想和西方三圣之外的观世音信仰的成熟。北方中原观音造像对四川产生影响,唐代盛中期广元巴中石窟最早承接了北方中原观音造像的因素。

盛唐广元石窟的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岩,巴中石窟的南龛、北龛的观音造像都是以显教为主,且显教密教观音并存。这与广元、巴中在川北锁钥的地理位置有着必然的联系。通常看到的是观音菩萨庄严妙相,慈悲仪容,是按显宗仪轨雕制的一面二臂,头戴天冠,天冠中有阿弥陀佛的,观音姿势有立式、坐式。广元千佛崖显教观音造像特征为:一是头部特征多为戴束发三珠冠,挽高发髻;二是姿态多数为立式;三是手势或手持物一般是一手执佛尘,一手握净瓶如广元千佛崖第251号龛观音像(图1—2)。巴中石窟南龛存有中唐显教观音造像,造像特征为:一是头挽高发髻,戴宝冠;二是姿势皆为立式;三是手势持物握净瓶、杨柳枝、拂尘等。

表1 唐宋南方观音造像特征

续表

图1—2 广元千佛崖 第251号龛观音像
采自《广元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69页。

常见的显教观音典型形象标识是观音手持净瓶、杨柳枝,身披璎珞。净瓶是物名,梵语军迟,又作捃稚迦。梵音Kua^,此云瓶。有净触二瓶,净瓶之水,以洗净手,触瓶之水,以洗触手,亦称澡瓶。[23]

在观世音造像中,常会看到观音身有璎珞。《妙法莲华经》卷7《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实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24]

图1—3 广元千佛崖第258 号龛十一面观音
采自《广元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115页。

在广元初盛中唐时期出现了十一面观音的密教题材,如广元千佛崖第258号龛(图1—3)、观音岩第119号龛中的十一面观音像,造像特征:一是观音面相丰圆,按不同顺序排列面目;二是手势、持物,为左手举肩侧执物,右手下垂;三是姿势都是立式。十一面观音菩萨为密教六观音之一,系观世音菩萨化身,又作十一面观自在菩萨。此观音出现在汉译经轨中时间较早,仅次于圣观音,其十一面之配置有二臂、四臂、八臂之不同。十一面观世音传入中国始于北周时期,天竺三藏耶舍崛多译出《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其后相继玄奘译出《十一面神咒心经》,阿地矍多译出《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耶舍崛多、玄奘所译皆出于《金刚大道场神咒经》中的一品,阿地矍多译《陀罗尼集经》中“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内容更详细一些。此三经中的十一面观世音形象皆相同,为二臂十一面。其后不空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中作“十一头四臂”。玄奘法师译的《十一面神咒心经》:

世尊若欲成立此神咒者,应当先以坚好无隙白栴檀香,刻作观自在菩萨像,长一搩手半,左手执红莲花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其像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瞋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一面作暴恶大笑相,顶上一面作佛面像,诸头冠中皆作佛身,其观自在菩萨身上,具璎珞等种种庄严。造此像已欲求愿者,着新净衣受持斋戒。从白月一日至第八日,每日三时念诵此咒,一百八遍或无量遍。从此以后于一静处敷清净座,安置所造观自在菩萨像面向西方。[25]

由于供养此十一面观音,能够得到十种利益:“一者身常无病,二者恒为十方诸佛摄受,三者财宝衣食受用无尽,四者能伏怨敌而无所畏,五者令诸尊贵恭敬先言,六者蛊毒鬼魅不能中伤,七者一切刀杖所不能害,八者水不能溺,九者火不能烧,十者终不横死。”复得四种功德:“一者临命终时得见诸佛,二者终不堕诸恶趣,三者不因险厄而死,四者得生极乐世界。”由于供养十一面观音有十种利益,四种功德,所以在民间信仰广泛。

唐高宗武周时期重视十一面观音造像及信仰,还可从文献中得到印证。《宋高僧传》卷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释僧伽者……龙朔初年(661年)……始露神异,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就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志之,言决于此处建立伽蓝,遂穴土获古碑,乃齐国香积寺也……尝卧贺跋氏家……次现十一面观音形,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遂舍宅焉……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708年),遣使诏赴内道场……”[26]《唐梓州慧义寺清虚传》:“释清虚……(长安)四年(704年)从少林寺坐夏,山顶有一佛堂,甚宽敞,人无敢到者……(虚)即往彼,如常诵经,夜闻堂东有声甚厉,即念《十一面观音咒》。”[27]

二 观音造像题材多样丰富时期——中晚唐五代宋

从7世纪中叶兴起的观音信仰,至8世纪始集中表现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及不空索观音造像兴盛,并逐渐成熟于四川地区。这些造像根植于西蜀之后,如同寻到了自己的归宿,均出现了不同于京城的、甚为突出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以大悲观音为主的诸种密教题材。[28]同时在西湖石窟中流行西方三圣造像(包括观音造像),水月观音造像成为民间观音的表现形式。

密教经典介绍种种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相应的供养礼拜仪轨、秘咒,共同点是把观世音菩萨与某一个秘密经咒(陀罗尼)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规定绘制或塑造持某一秘咒的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形象及有关祭祀、祈祷的方法。其中密宗的六观音,是观音度六道众生出轮回的六种化身形象,有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不空索观音、马头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自隋唐之际阇那崛多、智通,到开元年间的善无畏、不空来中土弘扬密宗,大量的观音咒类经典传入中土,唐代第一部重要的观音经是贞元智通译出的《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一)大悲观音千手千眼造像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在降魔时显现出来的特殊形象,即“大悲观音”,主要有千手千眼和四十手眼两种,其身有千手千眼,表示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供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可得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种成就法。其后大批密教变形观音在中土流传开来。

苏辙《成都大悲阁记》云:“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故散而为千万亿身,聚而为八万四千母陀罗尼臂,八宝四千清净宝目,其道一尔。”[29]

大悲咒中无上威力的千手千眼观音,借观音崇拜的潜在因素,加上密教因素,由长安向周边地区展开,四川为最为兴盛的中心之一。密宗教义教理和蜀地自古以来的尚鬼、崇巫的浓郁的地方宗教心理嫁接在一起,大悲观音在川地大行其道。

唐代大悲观音信仰流布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在唐代佛教鼎盛的社会氛围中,大悲观音信仰表现出强烈的护国护教色彩,受到唐代统治者的推崇。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简称《千眼千臂神咒经》)早在初唐就传入中国,并于太宗时被译成汉文。“自唐武德之岁,中天竺婆罗门僧瞿多提婆,于细氎上图画形质及结坛手印经本至京进上,太武见而不珍……至贞观年中,复有北天竺僧,杳千臂千眼陀罗尼梵本奉进,文武圣帝救令大总持寺法师智通,共梵僧翻出咒经并手印等。”[30]此后唐高宗永徽年间,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简称《千手千眼陀罗尼经》,经中首次提出“四十手持物之目”、“乃千手观音之一异法”。谓观世音在过去“无量亿劫”从千光王静住如来受“大悲心陀罗尼”,如来“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新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31]此经中同时说,当观音菩萨发下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时,立即长出千手千眼。这时,十方大地六种振动,十方诸佛都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观音的功能和宏愿是以普度救人为己任,千手千眼观音具备了救助一切人的条件,具备了非凡的力量。千眼照见,千手护持,千手千眼观音可以摒弃一切邪恶,成就一切善事。

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简称《千手千眼姥陀罗尼身经》)和不空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简称《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分别为智通译《千眼千臂神咒经》和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陀罗尼经》的同本异译。除此之外,还有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善无畏译《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一卷,不空译《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摄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镖帜曼茶罗仪轨》(简称《摄无碍大悲心曼茶罗仪轨》),苏缚罗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简称《千光眼秘密法经》),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仪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首楞严经》),天息灾译《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金刚智译《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世尊圣者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菩提萨捶恒搏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等。随着千手经轨的汉译和传播,依据这些《经》、《轨》雕凿、绘制的千手观音和千手经变,也就相继出现于洛阳龙门,敦煌莫高窟,四川大足、安岳、资中等地。在十余部千手经轨记载中,涉及千手观音姿势者有如下三部:

1.苏缚罗译《千光眼秘密法经》记载千手观音姿势是“住于莲华台,放大净光明……庄严大悲体,圆光微妙色,跏跌右押左”[32]

2.善无畏译《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所云千手观音姿势为“上首正体身大黄金色,结跏趺坐大宝莲华台上”[33]

3.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曼茶罗仪轨》所云千手观音之姿势是“中有本尊像,号千手千眼……离热住三昧,跏趺右押左”[34]

三部言及千手观音姿势的《经》、《轨》均为结跏趺坐式,其余千手经轨未涉及其姿势,这就为人们雕塑、绘制结跏趺坐式之外其他姿势的千手观音提供了方便,于是在石窟或寺院中就出现了结跏趺坐式、站立式、善跏跌坐式等不同姿势的千手观音形象。

千手观音像的总体特征是千手千眼,头戴花冠,胸有璎珞,身着天衣。身有多臂,或双手合十,或手各执宝珠、宝瓶、宝印、宝铎、兵器等,千手观音同时还有眷属,饿鬼、波斯仙及女侍。一般说来,千手千眼观音有两种造型:一种是两眼向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各眼配二十五而成千手千眼,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等;四川石窟的千手观音以四十只或四十二只正大手者居多,如大足石刻北山佛湾晚唐第9号、五代第218号、243号、235号、273号(图1—4)。

图1—4 北山佛湾第273号龛 千手观音像 笔者摹绘

苏缚罗译《千光眼秘密法经》云:

是观自在菩萨为众生故,具足千臂,其眼亦尔。我说彼者其有千条,唯今力略说四十手法,其四十手今分为五,一者如来部,二者金刚部,三者摩尼部,四者莲华部,五者羯噜磨部。一部之中各配八手[35]

合掌手和顶上化佛手各为两只手,故此经所言40手法,实际上也是42只正大手或持物或结手印。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曼茶罗仪轨》中也记载了千手观音“身相十百臂,其中采杂宝”。[36]接着列举了40种“杂宝和手印”,但实际上仅对具有18、40、42、43只正大手者所持之物或所结手印有记载,对具有其他数量正大手的千手观音以及其余的手所持之物或所结手印则未涉及。

另一种是实有千手,在千手掌心中各有一眼,头戴宝冠,冠有化佛。大手有18臂,先以两手当心合掌。其他14手,分别持金刚、杵三戟叉、梵叉、宝印、锡杖、宝珠、宝轮、开敷莲花、索、杨枝,以上为10手。最后四手,一手把珠,一手把澡灌,一手施出为甘露,一手施出种种宝雨。还有两手当脐右押左仰掌,其余982手中各执种种器杖,充分说明了她的全方位功能。如宝顶山大佛湾宋代第8号龛手持经、印、塔、螺、鞭、剑、镜、珠等,每手中俱现一眼,共有1007只手和眼(附图1—17)。

四川大足有千手观音雕像六例,其中属晚唐时期的一例,呈坐式。属五代时期的四例,姿势均呈善跏趺坐式。属宋代的一例,姿势呈结跏趺坐式。由此看来,五代时期大足一带流行善跏趺坐式千手观音。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第113龛有一例晚唐千手观音,其姿势呈善跏趺坐式。[37]安岳卧佛院第45龛有一例晚唐时期的千手观音,其姿势呈站立式。[38]

千手观音的眷属成组出现而且左右对称。常见组别有婆斯仙[39]和功德天、火头金刚和大降摩秽迹金刚、金刚面天和毗那夜迦、缨罗叶龙王和莲花龙王等。五代第243号千手观音一侍者类似婆斯仙,手持拐杖,另一侍者为女像。北山佛耳岩第13号五代千手观音眷属为吉祥天女和婆斯仙二像。资中中唐第113号龛千手观音两侧镌天王、神将、菩萨、弟子、侍从等。资中晚唐第4号龛千手观音左右壁各有三侍从、二天将。五代第140号龛千手观音的眷属为两侧立二侍女。眷属中出现的贫儿和饿鬼,在经轨中不曾记载,表明画师绘制千手经变时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经轨之规定。如北山佛湾晚唐第9号主像座一侧下圆雕一饿鬼,跪式,手捧一碗作乞食状;另一侧下圆雕一老者,跪式,捧一口袋作求施状。

千手观音用“千眼照见,千手护持”,随时随地满足芸芸众生的愿望和希望,故其职能远远多于仅有两眼双手的显教观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观世音经》的内容。供奉千手观音所获功德利益也远比供奉显教观音获得的功德利益为多。大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皆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神咒法门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随在何等乃至村城国邑聚落,或在山野或在林间,我当常随拥护是人,不令一切鬼神之所娆害。[40]

对统治阶级和豪门大族而言,不同时期供奉千手观音的用意也不尽相同,广大农牧民及寺户不同时期供奉千手观音的目的也不完全相同,但希望通过信奉、绘制千手观音而得到现实利益则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随着时代的推移,千手观音正大手以及其余手所持之物中世俗物品的日渐增多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二)不空索观音

不空索观音又称作不空王观世音菩萨、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不空悉地王观世音菩萨、不空索菩萨等。不空指心愿不空,索是一种绊取捕获鸟兽的猎具,类似绳索。此菩萨以索捕获从不落空来象征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心。不空索观音持“不空索心王陀罗尼真言三昧耶”度脱一切众生,其造像为“三面两臂,正面慈悲,左面大嗔,怒目张口,右面微嗔,频眉合口,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左手执,右手扬掌。七宝璎珞,镮钏天衣”。[41]密教以其经咒和仪轨显示出迥异的面貌和威力,有神秘性和威严感,同时具有强烈的护国护教色彩,兼及忠孝。

我国最早的一部汉译本《不空索咒经》由沙门阇那崛多译于隋开皇七年(587年),唐显庆四年(659年)玄奘于长安大慈恩寺弘法院重译的《不空索神咒心经》是《不空索经》的第二个汉译本。唐长寿二年(693年)又有两部汉译本《不空索经》面世,以后陆续共有九个译本。

大足石窟共保存不空索观音经变雕刻十二例,其主尊呈“结跏趺坐”式者五例,呈“半跏趺坐”式者一例,呈“善跏趺坐”式者两例,姿势不详者四例,与敦煌石窟不空索观音的姿势种类稍有别。其中“善跏趺坐”式的出现,可能是受当地千手千眼观音姿势多呈“善跏趺坐”式影响的结果。[42]菩提流志译《不空索神变真言经》、宝思惟译《不空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李无谄译《不空索陀罗尼经》、阿目佉译《佛说不空索陀罗尼仪轨经》、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仪轨》和法贤译《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经轨记载不空索观音面数有一面二目、一面三目、三面六目、三面七目、三面九目、四面十二目、十一面二十三目之分。一面者“颜貌熙怡”、“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另一类为“正面熙怡,左面颦眉,怒目张口,狗牙上出,右面颦眉,怒目合口,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四面者面相未言及,首戴宝冠,未言是否有化佛。十一面者面相如前所述各戴宝冠,冠有化佛。四川大足石窟现存十二幅不空索观音经变雕刻中,一面者六幅,三面者一幅,面不详者五幅,就面数而言与敦煌相似。面相中有一幅面目狰狞,其余不详,与敦煌稍有别。十二幅经变主尊头冠中,有六幅戴宝冠,冠中无化佛,另六幅宝冠情况不详。就冠中化佛而言,与敦煌有别。[43]

在经轨中,有24处记载了不空索观音的臂数及手持物和所结手印。归纳起来,有二、四、六、八、十、十八、三十二臂之分。手持法器、宝物的种类有莲花、花盘、三叉戟、索、澡瓶、宝幢、梵夹、金刚钩、君持、如意宝珠、棠子枝、柯叶果、宝杖、金刚杵、钺斧、金刚棒、金轮、数珠等。所结手印有施无畏、施愿、扬掌、合掌、期克印、索印、伸施无畏雨众宝等。

四川大足石窟十二例不空索观音雕刻中,二臂者一例,六臂者九例,臂不详者两例。手持法器、法物的种类和数量依次是:宝剑(九例)、索(九例)、日月(六例)、柳枝(五例)、宝钵(四例)、君持(一例)、如意珠(一例),不见三叉戟。由此可见,大足石窟不空索观音的臂数及其手持法器、宝物的种类与敦煌石窟不空索观音手中所持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别。[44]大足石刻十二例不空索观音经变中,其主尊有眷属者七例,无眷属者三例,眷属不详者两例;眷属最多者七身,少者一身;眷属身份有飞仙、飞天、童子、侍者、善财、龙女等。与敦煌不空索观音眷属多不相同。[45]持诵《不空索经》者,人现世得二十种功德胜利:一者身无众病,若有宿业病生速令除差;二者是身抚细软姝悦妙好;三者恒为众人观视爱乐不相厌怠;四者六根常定财宝自然。因此不空索观音在四川也是与千手千眼观音一样大行其道,受到民众供奉。如大足北山佛湾宋第119号龛不空索观音像(图1—5)。

图1—5 北山佛湾第119号龛 不空索观音 笔者摹绘

(三)如意轮观音

密教如意轮观音持“大莲华峰金刚秘密无障碍如意轮陀罗尼三昧耶”,造像见唐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中载:

于花台上画如意轮圣观自在菩萨,面西结跏趺坐,颜貌熙怡身金色相,首戴宝冠冠有化佛,菩萨左手执开莲花。当其台上画如意宝珠。右手作说法相。天诸衣服珠珰环钏。七宝璎珞种种庄严,身放众光。[46]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记:

记画像法,若有众生诵此咒。应画像,其彩色中辄不得着胶,唯用熏陆香汁为胶,画像人受八斋戒,其菩萨形相造思惟之形。有六臂,其左上作金轮之手,中手执莲花,下手按山,右手作思惟相,中手执如意珠,下手执念珠,以右足以三十二叶莲花为坐。顶上有化佛,相好圆满而乘月轮,威光照耀如月中光。又右边画马头忿怒大明王像,威光炽然相好圆满。以上牙垂下,如上画像随意大小。[47]

如意轮观音造像常为六臂金身,右第一手支颐,为“思维相”;左第一手按在“光明山”上,其余四手分持如意珠、轮宝、念珠、莲花等,以持宝珠、轮宝表示能满足众生祈愿和转法轮。巴中石窟南龛第016龛如意轮观音像,内龛中雕六臂如意轮观音一尊,龛外两侧立二天王,主尊如意轮观音有头光和身光,头戴化佛冠,顶露发髻,戴项圈,每只手戴臂钏、手镯,盘左脚舒右足坐于仰莲座上。龛外有题记,“装如意轮□□左右天王……护咸通……”夹江牛仙寺第80号六臂观音手臂数量与不空索观音六臂一样,而在手臂持物上有所不同,六臂观音手势为金轮之手,手执莲花、按山,手作思维相,执如意珠,执念珠,也符合如意轮观音造像仪轨,可看做如意轮观音。其他如意轮观音还分布在千佛崖第513号附11号,北山佛湾第149号为观自在如意轮观音,北山北塔第7号窟、第57号窟右壁为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石门山第6号为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像中的如意轮观音。

(四)水月观音

五代以后,出现了不少如水月观音等造像虽然偏离佛教仪轨却深受民众喜爱的观音像,显示了观音造像不拘显密、不分宗派的特点。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是三十二观音之一。水月观音像出现于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载“(周昉)妙创水月之体”。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也有“今上都有(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的记载。晚唐时,水月观音像已经广泛流传,家喻户晓了。水月观音是中国化的观音,有各种形象,一种是水月观音坐于大海的岩石上,垂左足,右足竖膝,与左膝相叉钩,面部微仰,作思维相;另一种是结跏趺坐于岩石之上的莲座,左手持未开莲花,右手结与愿印,掌中有水流出;还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飘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有三面六臂,左三手分别持宝莲花、金轮、孔雀尾,右三手分别持利剑、宝珠、青莲花,身色如日光,坐于宝山上。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大足北山佛湾宋第113号水月观音头戴高花冠,从太阳穴处冒出两道豪光,袒胸露背,发丝垂散于肩,浑身密饰璎珞。左手撑座面,右手肘靠右膝上。两边各立有两对供养人像,左壁为一对老年夫妇,右壁为一对青年夫妇。第133号水月观音头戴花冠,身着天衣,全身密布璎珞,左手握数珠串放于膝上,右手斜倚在右膝上。第128号水月观音头戴花冠,身有璎珞,左手撑于座前,右腕随意放于跷起的右膝上,手拈数珠串。北山北塔第15号龛南宋水月观音,头戴花冠,胸饰璎珞,左手撑座面,右手搁膝上。安岳毗卢洞第19号观音经变窟中北宋水月观音,游戏坐于蒲叶的山岩座上,左手按于座上,右手抚膝,作观水月状(图1—6)。

图1—6 安岳毗卢洞第19号观音经 变窟中水月观音 笔者摹绘

典型的水月观音形象是手持净瓶和柳枝,游戏坐式,或双腿均放在座位上。水月观音均是坐式,金刚宝座的四周是盛开着莲花的泉流池沼,身旁和背后是翠竹树木花卉,岩石山峦彩云,犹如一幅山水画、山居图。因此,水月观音像不仅仅是人们礼拜的对象,也是人们欣赏的对象,这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民间化的样式。从水月观音造像上,观者可以领悟到一种深旷清静的意境,这种意境恰恰也符合追求超然独醒、远离尘嚣的隐居者的情趣。水月观音造像恬适休闲的作风,能够使人心灵平静。

(五)西方三圣中的观音造像

晚唐、五代杭州飞来峰中的三圣造像,包含观世音像。如飞来峰第10号西方三圣坐像,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居左,大势至菩萨居右,称阿弥陀佛三尊。以及第16号龛、第2龛西方三圣造像。四川唐代西方净土变摩崖造像主要集中在川北的巴中、通江、梓潼、苍溪,成都周边的夹江、乐山、丹棱、蒲江、邛崃,川中的大足、安岳、资中。如四川大足北山佛湾晚唐第245号西方三圣,大足石门山第6号宋代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像,及妙高山第4号宋代西方三圣及十观音像,这些西方三圣造像均与西方净土信仰有关。胡文和依据西方净土造像的不同内容将其分为三类,即阿弥陀佛与五十闻法菩萨造像、阿弥陀佛变、观无量寿经变。[48]刘长久认为,“西方净土变相与阿弥陀佛净土变相同属弥陀净土信仰,只是依据的经典和造像布局有所不同。前者依据《阿弥陀经》,后者依据《阿弥陀与五十菩萨的传说》”[49]

净土作为佛教彼岸世界的观念,随着大乘佛教兴盛而产生。佛教的净土种类很多,有弥勒净土、药师佛净土和弥陀净土。弥陀净土即西方净土,以西方三圣为主尊。弥陀净土信仰的经典在汉末三国时传译入中土,其中最流行的是“净土三经”。唐以后的弥陀净土信仰融入各宗派的修行实践中,其宗派性日益淡化。弥陀净土在唐代得到普及,赢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大信众,形成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全社会信奉阿弥陀,求生西方的社会效应。广大信众为求来生幸福,消灾祛祸,纷纷抄写经典、绘制佛像、开龛造像,留下了大量的弥陀信仰造像。

佛教净土宗和其他宗派相融合,共生存在。唐宋以后,有佛教之存在,就有净土的足迹,有佛教净土的足迹,就有多姿多彩的佛国乐土。净土宗的传播是全国范围的,在江南,早就与义理佛学相搭配。净土宗民间特点显著,它甚至比禅宗还要简单,借他力,主要不是依靠自己的修行努力,而是借助佛菩萨的慈悲宏愿来渡过苦海。同时不需要苦苦坐禅,理解佛意,只要通过做功德和念佛、菩萨名号等简单易行的方式取得正果,这就是杭州西湖石窟为什么西方三圣造像比较多的原因,如飞来峰第2、10、16号西方三圣像,慈云岭资延寺的西方三圣像。净土法门形成后,迅速传遍全国,对净土的信仰和追求是净土思想的核心,净土法门包括阿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前者的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后者是兜率天国,还可以把观世音信仰囊括在净土信仰之内,观世音菩萨在净土教义里是以阿弥陀佛的接引菩萨的身份出现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

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50]

经中描写了观世音菩萨在西方三圣中的功能及与阿弥陀佛的关系。观世音在佛教信仰中是四大菩萨之首,拥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自成崇拜体系。观世音菩萨注重现世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在西方净土教义中接引菩萨的身份,扩展了观世音菩萨注重现世的慈悲救难的功能,使其还有引导众生向往西方极乐净土的作用。

(六)宋代具有地方特点的观音造像——云南观音像

云南地区观音造像有石钟寺石窟第7号甘露观音窟,观音像高1.62米,头戴化佛高花冠,胸前被挖出一小长方形洞。剑川石钟山第8窟,阿弥陀、观音、地藏西方三圣中的观音像,安宁法华寺观音地藏并列造像,这些都属于显宗造像,造像样式与四川的较为接近。

图1—7 狮子关第2号龛观音化现梵僧

狮子关第2号龛观音化现梵僧(图1—7),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1179年),内容依壁刻一梵僧立像,面呈老相。沙登箐区第5号龛观音化现梵僧,大理国末期,依壁阴线刻一梵像,面老,光头,身着交领袈裟,右手当胸持杨枝,左手提净瓶。沙登箐区第2号龛阿嵯耶观音(图1—8),大理国早期(宋初),龛内雕一薄肉阿嵯耶观音跣足立于莲台上,头戴高花冠化佛,缯带垂于肩后,上身袒胸露乳,下身着长裙。

图1—8 沙登箐区第2号龛 阿嵯耶观音 笔者摹绘

狮子关第2号龛观音化现梵僧,沙登箐区第5号龛观音化现梵僧、第2号龛阿嵯耶观音,是云南独有的观音造像。题材出自白族古代民间神话传说《观音服罗刹》。阿嵯耶观音像及其名称最早出现在《南诏图传》中,“阿嵯耶” 即“阿叱力”,亦即汉译之“阿阇黎”。始作于南诏中兴皇帝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898年)《南诏图传》(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以及绘于大理国段智盛德五年(1180年)的《张胜温画卷》(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另外大理国时期的铸铜观音,有不少题为“阿嵯耶观音”的,形象均相同,这是云南观音造像的独特之处。《南诏图传》所表现的是观音被七次化为梵僧,详细描述了梵僧七次渡化众生的过程,强调了阿嵯耶观音的神圣作用。阿嵯耶观音的功德神通及其化现经过一番包装,旨在说明南诏是由阿嵯耶观音化现梵僧,授记南诏立国。《南诏图传》的编纂者把这些梵僧杜撰为观音化现授记南诏建国,把一个非真实的历史人物说成一个真实的梵僧,将梵僧直接称为观音。这是南诏统治者根据其政治需要故意将梵僧神化而创造出来的。由《南诏图传》看出,有一梵僧左手托钵,右手持杖,牵一条白犬,说明至迟在南诏晚期,云南已有观音化现梵僧的形象和故事。狮子关第2号龛,沙登箐区第5号龛主像为手持净瓶的梵僧,有圆形头光,其左下有一犬,即是以《南诏图传》粉本的形象雕凿。同样的形象在《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简称《梵像卷》)中86开“建国观世音菩萨”和58开“梵僧观世音”中出现。

《南诏图传》及《梵像卷》通过官方的力量向观者昭示:梵僧、阿嵯耶观世音都是同一身份——观音菩萨。观音信仰通过展示神通、制服巫术的神力为南诏王室所接受,并促使其他部落的势力认同这种力量。到了大理国时期,观音仍是王室的守护神,守护神的意义更具有人间化的倾向。南诏立国被笼罩了一层神圣的光环,作为观音化现的梵僧一跃成为南诏国的建国圣源。

阿嵯耶观音具有独特的观音造像样式,贯穿了南诏后期和大理国时期,传说《南诏图传》中梵僧所化现的白衣老人熔铸了独特的观音造像样式。如何诠释一个“阿嵯耶”(或阿阇梨、阿咤力等)和观音名号结合,并且成为一尊独特观音造像的名称?在《南诏图传》中,阿嵯耶观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化身,化为梵僧和铸圣像的白衣老人,如果把梵僧称为阿咤力的话,则观音菩萨就是其所化的真身,为了强调南诏观音的特殊性,称阿嵯耶观音亦属自然。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与东南亚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一些云南人长期以来游走于吐蕃、西洱河、骠国、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以来的贸易、战争以及相互的结盟,使云南与东南亚在历史上关系密切。7—10世纪是东南亚观音信仰的兴盛时期,在东南亚各国涌出了大量各种类型的观音造像,其精美造型对毗邻东南亚的南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阿嵯耶观音造像样式与东南亚的观音造像有着深厚的渊源。东南亚各国的观音造型,由于时代风格、审美趣味的不同,观音风格发生变异,形成了堕罗钵底、高棉、占婆等不同风格的观音像。阿嵯耶观音造像与东南亚观音造像造型风格在形制、体型、头饰、发型、装饰、装束、手势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可以说明它来源于东南亚。尤其是在头饰、装饰盒服装细节方面与占婆观音像的共同点更多,占婆特色十分突出。因此,阿嵯耶观音其原型极有可能就是从占婆被带到南诏的。[51]

第五节 观音造像记所反映的信仰

目前所能收集到41例观音造像记,四川36例,云南3例,浙江2例。在观音造像记叙述结构中有造像主、祈愿、观音题材、时间几项。

观音造像记的结构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时间,2.造像主,3.祈愿文,4.造像题材。如千佛崖第226号附11号龛,“开元七年(719年)四月十三日/清信女弟子郭奉为亡女/彭二娘敬造观音菩萨供养”。第二类是1.籍贯造像主,2.祈愿文内容,3.造像题材,4.时间。如千佛崖第726号窟附9号,“剑州黄安县人肯尹绪女□愿改嫁义清县人孙□□ /位去开十五年六月……妻……/夫妻平安而于此所……”第三类是1.造像题材,2.造像主,3.时间,4.祈愿文。如巴中石窟南龛第087号龛“救苦观世音菩萨像铭/兹救苦观世音菩萨像者巴州刺史严武奉报/烈考中书侍郎远日之所凿也乾元二年正月/十三日大理评事兼巴州长史韩济铭曰/于铄使君孝心不忘观音菩萨灵相克彰/昊天永永思报无疆南山岩岩庶乎有常”。还有其他结构,因为造像记属于民间造像附属内容,记述时较随意。

造像主有三种类型:一是僧尼,二是普通百姓,三是军官、官吏,显示了观音菩萨信仰的广泛性和普世性。属于僧尼的只有一例,北山佛湾第240号为比丘尼惠志造,其余为在家信众所造,观音造像不仅为出家者膜拜,而且也对在家信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迥异之处,大量地在家信徒供奉观音造像,并存有造像记,表明民间佛教造像的兴盛。普通百姓镌造的有北山北塔第7、8、9、51、57、58号窟,石门山第6号龛,佛安桥第6号龛,安岳圆觉洞第22号龛,资中重龙山第29龛,资中西岩第21号龛,四川夹江千佛岩第219号“四圣”龛,石钟山石窟沙登菁区第2号佛龛菩萨像,飞来峰第10号龛西方三圣坐像,飞来峰第4号龛观世音菩萨坐像。大足石门山第6号龛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像整个家庭成员:昌州大足县奉佛弟子岑忠恕全家等,昌州大足县陔山乡奉佛弟子邢□、陈充一宅等,奉佛庞师上父子,奉佛弟子侯良夫妇与子孙,奉佛弟子谢继隆、阿氏夫妇一家等。这若干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包括子女共同镌造观音,留名印记,可见观音造像记传达了佛化生活的影响。家庭子女并不清楚敬佛、礼佛镌造观音像是怎么回事,但自小耳濡目染心记,可见民间佛教传播影响之深远。普通民众捐助造像常称自己为弟子,如弟子王小兰、常山清信弟子滕绍宗、何州女弟子王氏。一些低级别的官员有时也自称自己为弟子,如资中重龙山第40、43号龛弟子宣节校尉东川荣州、弟子摄州录事参军节。

其余的属于军官、官吏施造的,如北山北塔第39号龛、安岳千佛寨第38号龛、资中重龙山第40号龛、资中重龙山第43号龛、资中重龙山第60号龛、巴中石窟南龛第087号龛,施造者属于不同级别的官员。

祈愿文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讫乞举家安乐,夫妻齐眉,合宅寿年永远”,这涉及自身吉祥如意,吉利大安的词语,也包括“冀永世康宁,四时吉庆”、“意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些如同节日祈福的吉语。

另一类造像记是直接反映信众的心理诉求的,如广元千佛崖第226—11号“开元七年(719年)四月十三日/清信女弟子郭奉为亡女/彭二娘敬造观音菩萨供养”。千佛崖726—9号“剑州黄安县人肯尹绪女□愿改嫁义清县人孙□□/为妻去开十五年六月……妻……/夫妻平安而于此所……”巴中石窟南龛第87龛“救苦观世音菩萨像铭/兹救苦观世音菩萨像者巴州刺史严武奉报/烈考中书侍郎远日之所凿也乾元二年正月/十三日大理评事兼巴州长史韩济铭曰/于铄使君孝心不忘观音菩萨灵相克彰/吴天永永思报无疆南山岩岩庶乎有常”。

这些观音造像记反映了上至官吏,下至庶民朴素的祈愿心理。在造像记中,因观世音有救苦救难的品格,民众对观世音菩萨的诉求多是日常生活的映照,为亡女,改嫁等生活际遇,敬造观世音供养。《观世音普门品》中: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52]

观音造像记中,造像主不仅供奉单尊观音造像,也供奉观音与其他造像的组合,如千佛崖第535—10号敬造释迦牟尼一铺,救苦观世音菩萨一躯。千佛崖第51—35号,资中重龙山第29号佛观音地藏一龛。北山北塔第57号契造无量佛一尊,窟左壁为不空索观音。石门山第1号药师琉璃光佛龛,左右有地藏、观音像。夹江千佛岩第219号四圣龛,阿弥陀、观世音、大势至、大海众菩萨,飞来峰第10号西方三圣中的观世音。

在观音造像记中,均出现年号及干支纪年,这就为观音造像的分期提供了依据。广元千佛崖观音造像记有大周万岁通天(696—697年)、景龙三年(709年)四月、开元七年(719年)四月十三日、天宝十五载(756年)五月十五日,千佛崖中746—4、746—8号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发心妆銮的观音造像,说明观音造像一直延续。大周万岁通天的年号即武则天的年号比较能说明一些问题,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义城郡复为利州。置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州,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贞观初年曾任利州都督,其妻杨氏在利州即广元生下则天,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天宝元年又改利州为益昌郡,乾元元年复为利州。千佛崖现存唐代题记有四十余则,但属于开窟的题记并不多,而且大都集中在武周至开元年间。巴中石窟南龛第087龛有一则观音造像记纪年,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十三日。

资中观音造像记时间分别为咸通十四年岁次癸巳(873年)二月八日、咸通十四年(873年)十月十七日、乾符二年(875年)四月一日、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八月,晚唐时期比较集中。安岳石窟中观音造像记有开元二十岁次壬申(732年)庚□朔十八日丁卯、大观丁亥(1107年)、癸酉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九月二十二日,时间从唐入宋。大足北山观音造像记纪年有大观三年(1109年)正月、戊辰绍兴十八年(1148年)四月初八、时在绍兴二十□年(至少在1150年后)□月□日、时癸酉(1153年)、绍兴乙亥二十五年(1155年)五月二十一日,包括大足石门山观音造像记,时辛酉绍兴(1141年)、岁辛未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一月二十日,时间主要集中在两宋时期。

浙江杭州西湖石窟中飞来峰有观音造像记,广顺元年岁次辛亥四月三日镌记(951年)、乾兴元年四月记(1022年),时间从五代以至北宋。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中有盛德四年(1179年)的观音造像纪年。

在观音造像记中,石门山第1号药师琉璃光佛龛中有镌匠蹇忠进刻,住持文道盛书。安岳千佛寨第24号西方三圣窟郡人攻镌文琈男师锡师□奉/令重修中尊并长寿王如来□记。安岳千佛寨第38号龛中,寺上座玄应书,巴中石窟南龛第087号龛外龛中有后代题记:朝奉郎知□州直管内劝农事云骑尉赐□鱼□借□杨粹施俸□募工重加装绘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望日谨记。云南石钟寺石窟狮子关区第2号观音化现梵僧,“施主工匠金牖/杨天王秀荆(创)”,有工匠题名留记,也包括墨书上石的文人名字,或是重装绘观音者的名字。这包括四川大足文玠、文琈这样的雕塑世家及镌匠蹇忠进刻石。住持文道盛书,寺上座玄应书(也就是寺院方丈题书)。雕塑工匠和住持方丈在造像中题名留记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石窟雕塑留有作者姓名的并不多见,而同一氏族的祖孙几代人构成雕塑家工匠群体的,更属凤毛麟角。以文氏为代表的雕塑世家在唐宋时期大足地区雕塑艺术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雕塑世家的雕刻技艺,心口相传,传承数世,殊为不易,他们的技艺经过屡世传承,发生着缓慢的演变。大足石窟发现的雕塑世家题名,都是土生土长的优秀民间艺术家,虽然不比两京长安、洛阳地区的名工大匠,文人们不会关心他们的艺术成就,更不会关心他们作品上的纪年铭刻而加以著录。但巴蜀地区涌现出来的雕塑世家,在造像上直接刻上纪年和题名,留下了珍贵的形象史料,成为石窟雕塑史上完整的一页,住持方丈撰写造像记上石,亦是佛教造像世俗化的体现。

小结

本章对唐宋南方观音造像和造像记进行了分析,将唐宋观音造像发展序列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盛中唐时期,显教观音像与密宗观音像并存时期,四川广元巴中石窟观音造像遗存丰富。第二阶段是中晚唐五代宋时期,观音造像题材丰富,既有四川石窟中密教观音,又有西湖石窟中西方三圣组合造像(包括观音造像),也还有民间的水月观音造像,以及具有云南地域特点的观音造像。

在第一阶段,广元石窟观音常见的显教造像典型的标识是观音手持净瓶、柳枝,身披璎珞。同时出现了十一面观音的密教题材,尤其在武周时期十一面观音造像很盛行,造像特征:一是观音面相丰圆,按不同顺序排列面目;二是手势为左手举肩侧执物,右手下垂;三是姿势都是立式。在第二阶段中晚唐五代时期,川中的大足、资中、安岳的观音造像中表现了密教观音造像的大流行。常见密教观音像有:1.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唐代千手千眼观音即大悲观音的广泛流行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在佛教空前普及的唐代,大悲观音信仰表现出强烈的护国护教色彩。2.不空索观音,其特征为三面两臂,正面慈悲,左面大嗔,怒目张口,右面微嗔,频眉合口,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左手执,右手扬掌,七宝璎珞,镮钏天衣。其经咒和仪轨有神秘性威严感,也具有强烈的护国护教色彩。3.如意轮观音造像常为六臂金身,右第一手支颐,为“思维相”;左第一手按在“光明山”上,其余四手分持如意珠、轮宝、念珠、莲花等。以持宝珠、轮宝表示能满足众生祈愿和转法轮。五代以后,除了四川流行的密教观音造像,还出现了水月观音这种虽然偏离佛教仪轨却深受民众喜爱的观音像,显示了观音造像不拘显密、不分宗派的方式。水月观音是中国化的观音,有各种形象。西方三圣里的观音造像在杭州西湖石窟中较多,四川西方三圣摩崖造像属于西方净土变造像。唐代弥陀净土普及,形成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全社会信奉阿弥陀佛,求生西方的社会效应。观世音菩萨在西方净土教义中作为接引菩萨,引导众生向往西方极乐净土。宋代云南观音造像地方特点显著,如狮子关第2号龛、沙登箐区第5号龛观音化现梵僧,沙登箐区第2号龛阿嵯耶观音是云南独有的观音造像,题材出自白族民间神话传说《观音服罗刹》。在云南题材的绘画《南诏图传》和《梵像卷》中,表明梵僧、阿嵯耶观音都是同一身份——观音菩萨。梵僧形象是一位耄耋的老者光头形象,是阿嵯耶观音的化身。而阿嵯耶观音与东南亚观音造像有着深厚的渊源。阿嵯耶观音因云南地理位置的关系,极有可能是从东南亚占婆被带到南诏的。


[1] 广元皇泽寺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元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版。

[2] 广元皇泽寺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元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61页。

[3] 广元皇泽寺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元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117页。

[4] 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中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版。

[5] 丁明夷:《四川石窟杂识》,《文物》1988年第8期。

[6]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四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7] 彭家胜:《安岳卧佛院调查》,《文物》1988年第8期。

[8]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72页。

[9]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四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10]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11]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四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2] 王熙祥、曾德仁:《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文物》1988年第8期。

[13] 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14] 李永翘、胡文和:《大足石刻内容总录》,载《大足石刻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15] 王熙祥、曾德仁:《四川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文物》1992年第2期。

[16] 周杰华:《夹江新发现的唐代摩崖造像》,《四川文物》1998年第2期。

[17]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18] 胡文和:《四川邛崃石笋山唐代摩崖造像》,《文博》1990年第6期。

[19] 胡文和:《四川邛崃石笋山唐代摩崖造像》,《文博》1990年第6期。

[20] 刘长久:《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内容总录》,《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21] 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22]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南方八省),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图版说明。

[23]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4]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9 册,No.0262,《妙法莲华经》,第 57页。

[25]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71,《十一面神咒心经》,第 154页。

[26] (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8—449页。

[27] 同上书,第630页。

[28] 王卫明:《大圣慈寺画史丛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29] 曾枣庄等:《全宋文》卷2096,第9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3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57,《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序,第 83页。

[3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60,《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 106页。

[32]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65,《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第119页。

[33]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68,《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第138页。

[34]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67,《摄无碍大悲心曼茶罗仪轨》,第129页。

[35]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65,《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第 120页。

[36]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67,《摄无碍大悲心曼茶罗仪轨》,第129页。

[37] 王熙祥、曾德仁:《四川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文物》1988年第8期。

[38] 彭家胜:《四川安岳卧佛院调查》,《文物》1988年第8期。

[39] (天部)六火天之一,位于胎藏界外金刚部之东方,又侍于虚空藏院千手观音之下,或于补陀落山下结草庵奉观音云。赤肉色,仙人形,右持莲华,左持数珠,立左膝,坐于筵。虚空藏院之像,为肉色,苦行仙人形,右手如弹指形,左手持仙杖而立。

[4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0 册,No.1057,《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第90页。

[4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092,《不空索神变真言经》,第 250页。

[42]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索观音变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43] 同上。

[44]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索观音变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45] 同上。

[46]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0 册,No.1080,《如意轮陀罗尼经》,第 193页。

[47]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0 册,No.1084,《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第203页。

[48] 胡文和:《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西方净土变”》,《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

[49] 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5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2 册,No.0365,《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344页。

[51] 朴城军:《南诏大理国观音造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5页。

[52]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9 册,No.0262,《妙法莲华经》,第 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