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时代畅想
第一章 时代力量,移动互联催生中国范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移动互联与中国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才刚刚开始。在这里,请与未来中国互联网的第四个十年好好握一握手,与我们一起共同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莎士比亚
一、三十而立
2017年9月20日,中国版的twitter——新浪微博上,多家媒体公号转发了同样内容的消息,纪念以拨号上网方式从中国发出第一封email三十周年。这封email是从北京经意大利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只有短短的一句话“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中文译文更为简洁有力“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在第一封email发出两年后,中国科学院承担了设计建造中国第一个示范网络的任务。再五年后的1994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个运行TCP/IP的主干网络NCPC(CERNET前身)与全球互联网联通。中国互联网基础网络建设进入快车道,包括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在两年的时间内相继建成,一张覆盖全中国主要城市的骨干网成型并接入全球网络。而此时,距离第一封email发出已经过去差不多十年时间。中国互联网的整个启动过程无疑是漫长而艰难的,但开放前进的方向始终未变。第一个十年,超前规划的中国互联网主干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并与世界联通,完成了从“0”到“1”进化,为接下来整个互联网产业爆发打下坚实基础。
1997年,以网易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入第一个创业黄金时期,开始从“1”到“N”的征程。搜狐、新浪、腾讯、阿里、京东、携程、百度等一批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在之后三年内相继成立,门户网站、即时通讯、电商、搜索引擎等互联网经典商业模式连同风险投资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进入新千年,新浪、网易、搜狐,当时中国市场的三大门户网站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引发第一波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潮。之后的十年,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总数增长了100倍,由1998年底的210万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2.1亿人。时至今日,这些在第一波创业黄金期成立的企业仍然广泛地活跃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
时间来到十年前的2007年9月。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旧金山市,苹果发布了第一款iPhone。2009年,中国移动拿到第一张3G牌照。随着2010年iPhone 4在中国热销,中国互联网快速进入移动时代。十年前的创业浪潮重演。滴滴、爱奇艺、饿了么、今日头条等基于云计算、LBS等移动科技的创业公司迅速崛起,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所谓“独角兽”企业。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等也相继推出微信、支付宝、微博等适合手机使用的App,以迎合中国网民的新习惯。手机网民占中国网民总数的比重从2006年底的12%迅速升至2016年底的95%。这是中国速度,也是世界纪录。
匆匆三十年。这三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1倍,由1987年的1.2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4.4万亿元。三十年中GDP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7%,创造迄今为止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记录。
匆匆三十年。这三十年中,中国互联网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向前纵跳狂奔,不曾稍有犹豫和停顿。目前,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拥有多个全球第一的头衔。2016年,阿里巴巴全平台商品交易总额也即GMV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超越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成立于2011年的陆金所,目前注册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是全球最大的P2P平台,2016零售端交易量1.54万亿元;腾讯收购了美国的Riot Games和芬兰的Supercell,而在这之前,它已经是全球营收最高的在线游戏公司;截至2017年9月底,腾讯公益平台累计为各类公益项目筹得善款超过30亿元,参与捐赠的网友超过1.4亿人次。
三十而立,进入而立之年的中国互联网和步入成年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构成了中国经济中最为活跃、开放包容和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互联网和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二、西风东渐
互联网帮助中国走向世界,也帮助世界走进中国。
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断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互联网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的学习过程。在世纪之交的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中走出来的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全球互联网先驱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的影子。早期的搜狐几乎照搬雅虎的商业模式;腾讯的第一款即时通讯产品QQ功能设计的灵感来源于ICQ;百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中文世界的谷歌;第一版的淘宝可以看成是没有Paypal的eBay;美团在草创阶段也曾毫不掩饰地自称为中国的Groupon。
在硬币的背面,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复制美国同行成功模式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本土化创新。腾讯的创始团队敏锐观察到中国用户是在网吧使用公共电脑上网聊天,而不是像发达国家的网民是坐在家中用自己的电脑上网聊天。因此,将聊天记录保存在服务器而不是本地是一个强需求。腾讯据此设计出可以离线聊天的QQ。无独有偶,早期的淘宝在中国市场面对的是市场占有率接近八成的eBay.cn,在极端弱势的情况下咬牙打出对中小商家极具吸引力的免交易费模式,并推出方便买卖双方及时沟通的页面聊天工具阿里旺旺,并在支付宝这一在线支付工具上设置担保功能,最终在家门口打败竞争对手。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再是简单的追随者。在足够大的中国市场,生长出原创性的应用创新。如果说基础版的微信当中仍然可以看到与Line、WhatsApp等国外先行者类似的影子,在推出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之后的微信已经找不到可以类比的产品了。纽约时报(NYT)在其获得87万次点阅的Youtube视频《How China is Changing Your Internet》中总结说,你大致可以把微信理解为将WhatsApp、Facebook、Paypal、Skype、Uber、Amazon、Instagram、Venmo、Tinder以及一些国外未曾见过的功能如挂号、投资顾问、城市热力图等统统整合进一个App。惊诧于中国的应用型创新,纽约时报(NYT)的记者在视频的开头部分感慨地说“如果你现在身处美国或者欧洲,那么你很可能从未使用过中国的App。但实际上如果你想知道互联网会如何发展,那么曾经以生产廉价商品闻名的中国,可能为你提供未来的指南。”
三、交融创新
站在三十年的当口回头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过程显得颇为另类。
首先,这一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几乎都是本土民营、草根出身,在技术革命带来的滚滚浪潮中摸爬滚打,逐渐走进中国经济的舞台中央。在互联网产业萌芽期和高速增长的发展早期,很少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和特殊关照。这与中国传统产业和其他资本密集型新兴行业不同。中国互联网行业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创业非常活跃、具有竞争力的领域。
其次,中国互联网曾经是对外资企业开放得最为彻底的行业市场。或者,至少在行业处于爆发性增长期的第二个十年内,是中国对外资开放得最为彻底的行业市场。世纪之交,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处于类似“寒武纪”物种爆炸的发展初期,当时国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如谷歌、微软、eBay、雅虎等,都曾大举进入过中国市场,并一度对本土互联网企业形成压倒性优势。例如2002年eBay与易趣网达成战略合作进入中国市场,隔年追加投资,合并易趣成立eBay.cn。eBay.cn一度占据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在随后的竞争中因为固守收费政策、决策过程缓慢等原因,被淘宝逆转胜出。
最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忠实的追随者角色,但在这一漫长的追赶过程当中,一直能够很好地平衡学习和创新:一方面,紧盯硅谷的最新技术趋势和商业模式,对互联网行业的前沿趋势变化迅速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中国互联网行业领先企业都保持了一定的草根性,从不曾忘记自己深深扎根的中国本土市场和照顾国内用户的使用偏好,不断推出适合中国市场和用户的应用型创新产品。这听上去似乎不难,但确实是中国企业避免掉入“非我原创综合症”陷阱,实现自立自主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反观欧洲和日本互联网企业,或与本土市场脱节或在跟随全球技术趋势的时候掉队,大都把本土市场拱手让与美国互联网企业。
四、中国互联网的一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估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7.51亿人,比“世界实时统计数据”网站(Worldometers.com)估算的同期欧洲总人口多出900万人,是美国统计局估算的2016年末美国总人口数3.23亿人的2.3倍。这7.51亿人,构成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单一市场。每天,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会点开微信发消息,刷朋友圈。每天,他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会使用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在商场超市餐馆酒店等付账买单。每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在各类电商平台下单购物,然后是等待快递小哥上门送货。每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在各种生活服务平台上叫外卖、预约家政服务、美甲。每天,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会用网约车平台叫车出行,或者扫码骑上共享单车穿梭在城市的角落。
在特殊的节日,中国网民还会以自己的方式刷新独一无二的“世界纪录”。例如,在2017年中国农历鸡年除夕夜,他们把发红包这一喜庆的年俗从实体红包转移到微信聊天中虚拟的红包上。当天,他们用这一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年俗工具,发送了142亿个红包。在2017年11月11日,在这个中国创造的互联网“光棍”购物节,他们在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订下总值超过1682亿元的商品。
截至2017年9月底,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8亿,是中国用户数最多、最活跃的App。2015年腾讯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的《微信生活白皮书》这样描绘一个中国互联网典型用户的一天:早上7:00,一天的活动从刷朋友圈开始;8:30微信支付买早餐;9:00处理群消息,开始工作;12:00,拆红包付饭钱、吃午饭;12:45午休,逛京东、群里聊天;18:00下班滴滴打车回家,微信支付车费;22:00准备睡觉,和朋友聊天、再抢个红包。2016年,这个经典用户每天通过微信发送74条消息——扣除7小时的睡眠时间,平均每15分钟发送一条消息。他们大概每天走5900步,每个月会拿出580块钱,包在28个红包里,向各地的微信好友发送。
我们可以通过2016年中国的各类新闻稿中披露的公开数据,管窥中国互联网的普通每一天:每一天,腾讯新闻的撰稿机器人Dreamwriter完成并发出2000个财经或者体育相关新闻稿;每一天,消费者通过阿里巴巴和京东这两家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订购价值129亿元商品;每一天,腾讯地图被各种App调用超过500亿次;每一天,滴滴出行处理超过2000万份打车的请求,做出90亿份路径规划;每一天,中国有8575万个快递包裹被放在收件人的门口;每一天,超过2000万份热乎乎的外卖被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小哥送到点餐人的桌上;每一天,2.66亿笔小额交易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App扫码完成。
这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海量”,这更是中国数以亿计的普通网民的“日常”。
五、重心东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主导过去半个世纪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主题的全球化浪潮似乎开始倒退。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统计,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金融贸易总额在2014年刚刚回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而三项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则比2007年下降了超过14个百分点。现实世界中的全球化进程未来扑朔迷离。
相比之下,全球网络的一体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根据思科(CISCO)的统计,全球所有互联网协议传输量(IP Traffic)在2005年为每月2426拍字节。之后的十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了29.9倍,到2015年达到每月72521拍字节。根据麦肯锡的估算,同期,全球洲际数据传输骨干网的传送容量增长了45倍。
在地球的另一边,随着中国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铺开,互联网产业崛起,全球互联网产业格局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2006年亚太地区网民总数为3.94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34.3%。十年之后的2016年,亚太地区的网民总数翻了两番多,达到17.24亿,占全球网民总数比例也升高到49.4%,接近一半。对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一时期的统计数字,中国网民从1.37亿增长到7.31亿,贡献了亚太地区同期网民增长总量的一半。中国互联网网民占全球网民总数的比重也由11.9%增长到21%。单纯从人数来看,毫无疑问,全球互联网的重心在东移。
基本市场格局的变化,当然影响到互联网行业的发展。2016年底,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当中,美国占据6席,剩下的4席则被中国企业占据。中国互联网企业,依靠着本土广阔市场和本土化的创新,走到了全球互联网舞台的中央。Facebook等美国企业,开始借鉴中国企业的做法,效法微信开出公众号平台。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必须加大对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投入,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这是互联网发展带给中国“弯道超车”或者“变道超车”的机会,不可错过。
六、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与医疗、教育、交通、金融、制造等其他传统行业并没有多少交集。受到互联网影响的行业基本上都是以信息增值服务为主,例如媒体、出版、中介、零售等。我将这段时间称之为“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社会似乎成了并行的“两张皮”,或者说是“并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大部分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运用至多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发布,再深入一点就是电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很小。
这一现象在中国互联网进入第三个十年之后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在短短两年内,先是58、美团等O2O服务业务爆发,将线下的餐饮美甲等生活服务整合进入线上平台;几乎同时,小米从做交互系统入手切入中国平价智能手机市场,火爆场面不输苹果;接着是余额宝悄悄成立,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滴滴和快的迅速崛起,快速占领传统的打车出行市场;到2014年,微信城市服务平台灰度测试,迅速成为各地政府提供移动公共服务的第一窗口。
2015年,在微信城市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大约三个月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本意就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与中国传统行业深度结合,融合创新,包容发展。接下来的一年,如何看待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公共政策领域里的大事。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支持“分享经济”发展,为这一影响深远的讨论定下基调。2017年,同样在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很显然,这三个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是手段,分享经济是过程,数字经济是结果。
当然,“互联网+”还是现在进行时,而数字经济这一结果,也是仍在快速发展中的结果,而不是最终成熟的结果。从政策制定者和互联网从业者的视角看,数字经济是撬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打车、外卖、快递等等,每一个这样的“场景”单独看起来都很小。但是这些小小的“场景”很可能演化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有了应用场景,有了市场,数据自然会产生,也会驱动技术发展,人才也会随之而来。制造业中有非常多这样的应用场景,孕育着非常大的市场机会。一切有云、有人工智能的地方都必须涉及大数据,三者的有机共生毫无疑问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未来,所有的企业都会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移动互联与传统产业融合结果,就是所有企业未来都是大数据企业、云计算企业、人工智能企业。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移动互联网的紧张和期待,并不仅仅是因为云计算、移动支付、LBS等通用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因为在这些技术带动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协同设计、柔性制造等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些会构成不远的将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或者这样说,“互联网+”正在悄悄为下一波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的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电力的革新,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就像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一样,将推动当前中国从本质上蜕变催生出一个新的世界。
正如我曾在2015年的两会提案《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中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移动互联时代真正激活了“互联网+”,在PC时代各个行业基本都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新的商业模式创新速度远远超过PC时代,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启了全面渗透到各个产业的进程,或者如春雨润物般温和融入,或者是有破有立改造升级,或者从根本上重塑原有经济模式。
从广度上,“互联网+”可以+农业,可以+工业,也可以+第三产业,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来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特点。
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互联网+”,已经全面应用到了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多新业态,开启大众智慧生活的新起点。其中,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互联网平台的连接和赋能等因素驱动,已经催生出多个中国特色的创新业态、企业和产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前国人消费新逻辑已经养成,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购市场,分享经济下的共享单车已作为中国式创新走向世界。物质和精神交融共生,移动互联也成为激活文化活力的新引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创意者经济崛起,网络文学已经被誉为比肩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等世界文化现象之一。而凭借技术与诸多应用场景的融合爆发,例如智慧停车无感支付、公交地铁乘车码等,移动支付正在缔造中国特有的创新性、普及型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绝不是移动互联对于大众智慧生活重构的全部,诸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均已卷入移动互联的巨轮,实现跨界融合和迅猛发展。
同时,从C端到B端,移动互联也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正在从服务业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正在全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进程的主攻方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也正在借助数字红利,实现赋能于农,推进农业领域的创新转型。例如已经开始从生产、流通和服务三个领域,优化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不仅能够从商业层面为个体、企业赋能,同时也能够为政府等公共服务单位和非商业机构、团体赋能,从社会治理层面促进普惠创新,惠及民生。
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民生爆发,各级政府借助第三方平台红利,将公共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群体中,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体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事业,互联网公益从萌芽到爆发,催生人人可公益的新生态,其迸发出巨大的中国特色创造力,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从个人的生活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到社会的治理模式,无不在移动互联的浪潮裹挟下,逐步连接、赋能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更加创新和值得期待的未来,无疑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移动互联与中国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才刚刚开始。在这里,请与未来中国互联网的第四个十年好好握一握手,与我们一起共同期待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