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与世界共创未来
30年前,一封email从北京经意大利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成为中国通过TCP/IP协议向世界传达的第一条信息。
到今天,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数字经济,已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据腾讯研究院估算,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超过22.77万亿元,占到中国GDP30.6%,带来280万新增就业。
统计数字的背后,是互联网已经渗透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先触网的是传媒。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联网的特性顺应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化的潮流。文章和音视频等内容由报纸电视向音视频网站、App、社交平台转移。2016年网络新闻、音乐、视频用户总数分别达到6.14亿、5.03亿、5.45亿。互联网公司开始涉足上游的内容制作,推动确立用户付费模式,打击盗版,促使中国内容产业正版化。正版视频行业规模从2010年的3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01亿元。一条纵向统合文学、音视频、游戏制作分发变现,横向贯通中国城乡和不同地理区域的泛娱乐产业已然成型。
互联网改变了中国消费者使用金融服务的方式。从在线支付开始,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以小额理财、零手续费、随时取用的方式赢得市场。2014年春节,微信推出基于小额电子支付的“红包”,迅速成为新年俗。同年底,中国首家没有实体营业厅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开业。2015年,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微众银行发出第一笔小额贷款。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微粒贷”,专注小额超短期快速的融资需求。截至2016年11月累计发放贷款超2000万笔,总额超1600亿元;最高单日贷款笔数超10万笔,金额超10亿元。释放过去被认为是不经济的融资需求,推动中国普惠金融事业发展。
互联网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滴滴出行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匹配,将闲置的车辆资源与消费者被限制的出行需求连接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共享出行的效率。2015年滴滴接单量达到14.3亿,超过Uber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2016年,又涌现出摩拜单车、ofo这样的中国原创的共享单车出行模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短距离交通方式,方便快捷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迅速赢得市场。
互联网成为亿万中国人获得公共服务的便捷渠道。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中国各类公共服务机构过去两年通过微信累计服务了4.17亿中国人。项目包括社保查询、缴交交通罚单、医院挂号等9000余种。西安交警通过微信平台提供36项服务,积累了140万粉丝,每日处理业务量超过2万单。“长沙12333”通过微信卡包发放虚拟社保卡,激活后可通过微信查询余额、缴费、申请就业补贴、医院就诊结算等,累计完成网上服务1621万人次,市民满意度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市民可以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通过手机参与险情上报与预警。数字信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社交网络,中国人内心的善良和美好也自然流露。2007年腾讯公益成立,让需要帮助的人和愿意提供帮助的人通过在线平台对接,更透明便捷的实现匹配和对接。2014年平台全面转向移动端,当年实现捐款额1亿元。2015年99公益日活动,3天捐款达到1.28亿元;2016年的99公益日,收到677万次捐赠,总额超过3亿元。移动互联时代,公益事业由过去依赖机构大额捐赠转向个人海量小额捐赠。
源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形成新的生产力。腾讯三一重工合作的“根云”项目,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30万台设备接入云平台,实时采集近1万个运行参数,远程监控和管理设备群的运行。实现故障维修2小时内到现场、24小时内完成,同时零组件库存压力大大减轻。过程当中,制造企业价值链延伸,成为企业级服务的提供商。现在看,用电量是重要的经济指标,表明经济活动是否活跃。未来,用云量也很可能成为类似的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互联网是读懂中国的一个入口、一把钥匙。理解数字经济,看到中国的企业家、创业者、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创新,微信红包、小程序、共享单车,这些原创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理解数字文化,看到中国的传统艺术与科技结合,让古老文明焕发新活力。千禧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理解他们,理解中国的未来,也应该从互联网开始。
希望我们可以从互相理解开始,与世界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