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本书以教育生态学和大学发展战略为基础,借鉴增长极、战略管理等理论方法,系统、综合运用生态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将生态位思想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即“生态位”战略思想及其管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全书共分七个章节。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本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目标和方法,最后提出本书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是大学生态位(战略):概念体系建构。首先对生态位的基本理论其普适性做客观描述,阐述生态位战略基本内容。探讨大学生态位的内涵、划分及形成机理,阐释大学生态位战略的概念要义及其研究范式。
第三章是解释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分析框架。探讨生态位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问题解释的适切性,进而提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是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选择与制定。阐释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愿景及生态位战略目标。从环境、空间和能力三个方面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维度,设计生态位宽度、重叠度、态势、分离以及适宜度的模型,设计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是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组织与实施。首先是解释大学生态位战略与资源的内在关系,并从组织生命周期的视角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制定原则及相应的组织结构,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实施策略。深入探讨怎样的文化融合对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实施的支持作用。
第六章是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评估与控制。阐述大学生态位战略评价基本内容,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评价研究过程,在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综合水平实证评价研究。探讨大学生态位战略控制的基本问题,设计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控制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对以上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并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全书的研究结构和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全书研究结构与流程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2]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第82页。
[3]刘献君:《开展院校研究推进现代大学管理》,《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2期。
[4]刘鸿:《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和范式》,《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6期。
[5]王刚、赵松岭、张鹏云、陈庆诚:《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生态学报》1984年第2期。
[6]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生态学杂志》1997年第6期。
[7]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李德志、刘科轶、臧润国、王绪平、盛丽娟、朱志玲、石强、王长爱:《现代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代表流派》,《林业科学》2006年第8期。
[9]Leibold,M.A.,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Mechanistic Models and Community Context[J].Ecology,1995,76(5):1371-1382.
[10]李鑫:《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1]Thompson,K.,Gaston,K.J.,Band,S.R.,Range size,Dispersal and Niche Breadth in the Herbaceous Flora of Central England[J].Ecology,1999,87,pp.155-158.
[12]John Freeman,M.T.Hannan,Niche Width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3,(88):45-111.
[13]王骥:《高等教育中的“生态位现象”解析》,《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
[14]方然:《教育生态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5]陈文娇:《教育生态位与高等教育分流》,《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11期。
[16]薛春艳:《生态位理论视阈中大学定位问题的反思》,《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17]纪秋颖、林健:《生态位理论在大学定位中的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18]梅丽珍、付来瑞、张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发展定位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9]纪秋颖、林健:《基于生态位原理的高等学校特色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3期。
[20]杨柳:《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从生态位的视角出发》,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第76页。
[21]纪秋颖、林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核心能力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第5期。
[22]李军:《基于生态位原理的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年,第104页。
[23]孙云志、何玉宏:《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交通类高职院校竞争策略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张信东、杨婷:《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高教探索》2008年第6期。
[25]王艳杰、毕克新:《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高校创新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26]王章豹、汪立超、李巧林:《生态位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科技创新策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7]陈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广东科技》2008年第4期。
[28]王哲、聂飞飞:《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4期。
[29]陈娟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0]郭树东、赵新刚、关忠良、肖永青:《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定位模式与生态位对策》,《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1]李志峰、杨灵:《高校学术职业定位与研究型大学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2]纪秋颖、林健:《高校生态位及其评价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33]纪秋颖、林健:《高校生态位构建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4]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第202页。
[35]李倩、徐林林、刘钊:《生态位新视角:大学毕业生“傍老族”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6]金雪子:《探析生态位理论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整策略》,《中国西部科技》2007年第8期。
[37]王炎斌:《利益相关者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2期。
[38]郭雪晴、吕述娟:《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问题与策略》,《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39]刘文广、敖林珠:《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0]谢冰松:《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41]王广利:《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优势与制约因素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42]姚锡远:《新建本科院校概述及其基本特征》,《河南教育》(中旬)2008年第6期。
[43]李志平、吴卫东:《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特征与模式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1期。
[44]王锋:《新建本科院校:概念、特征及发展战略》,《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5]余国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必要性及原则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46]贺金玉:《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47]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高教探索》2004年第4期。
[48]金则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9]高鹏程:《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9期。
[50]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1]《第四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研讨会综述》,《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2期。
[52]王前新、刘欣:《新建本科院校运行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53]庄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4]郑邦山:《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55]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56]房敏:《试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7]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高教探索》2003年第4期。
[58]佟玉凯:《试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9]陈国庆:《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之路》,《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
[60]唐华生:《基于生存和发展模式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创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6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与应对》,《高教探索》2010年第1期。
[62]孙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探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3]郭金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第88页。
[64]柯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年,第107页。
[65]http://www.qjnu.edu.cn/contents/49/1054.html.
[66]钟志奇:《以特色文化建设促新建本科院校品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
[67]黄俊伟、秦祖泽:《论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8期。
[68]黄明秀:《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第45页。
[69]郭军:《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70]包庆德、夏承伯:《生态位:概念内涵的完善与外延辐射的拓展——纪念“生态位”提出100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1期。
[7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72]徐洁昕、牛利民:《增长极理论述评》,《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14期。
[73]桂涛:《大学科技园是高新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增长极》,《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74]《战略管理》,http://baike.baidu.com/view/57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