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
循环经济的提出及其所遵循的原理,实质上是人类向自然学习的结果。“仿生态”理论是目前循环经济解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这种理论认为,经历几亿年长期进化的生态系统,既优化了“投入—产出”的外部自然条件,更确立了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稳定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与互相影响,最终表现出生态系统“高效、和谐、循环、再生”的基础并获取了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达到了合理运行、衔接流畅和功能互补的目标函数,其所表现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应的流程、反馈、抗逆、循环、互补共生、资源共享等,构成了一个等级有序的、具有自组织功效的、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取得物质最多、能量损耗最小而系统内部达到整体优化的运行模式。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可划分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互相衔接的有机成分。
所谓的生产者,主要指地球上一切高级生命形式赖以生存的食物基础,即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形成所谓的“地球第一生产力”。这种合成的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一切高级生命形式获得生存繁衍的基础。科学家的结论指出,如果某一天光合作用突然停止了,那么地球上一切高等生命形式包括人类在内,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将会统统灭绝。
所谓的消费者,是指靠第一生产力生存的各种生物群体,例如食草性动物、食肉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它们的规模和等级都取决于生产者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即生存承载力。
所谓的分解者,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死亡体,通过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重新变成新一轮生产者的养分和矿物质,参与生物链的循环活动。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即生产者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二者所产生的废弃物又会通过分解者的作用(即通常所称的“环境自净能力”),将释放出的养分再重新供应于生产者的需要,从而完整地形成一个生生不息、良性循环和最节约利用资源的有效系统。
(二)社会经济运行结构及存在问题
现实的社会经济运行同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组群。这里所谓的生产者是指利用资源要素的组合,获得社会需求的各类产品,同时产生了相应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里所谓的消费者是指广大社会群体,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也要产生不同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些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大量积累,使得单靠自然界的分解,已经完成不了进行缓冲、抗逆、自净和消纳的任务。于是,一个本应健康运行的循环链条被打断了,把理想要求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均衡、连续和对称,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过于庞大,而分解者过分弱小的严重不均衡、不对称状态,从而不能有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流畅循环和高效产出。事实上,今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加大环保力度去进行污染治理,努力提高缓冲能力和恢复自净能力,都是在帮助、弥补和增强“分解者”这根弱小链条,达到实现“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核心目标,这就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
基于对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发展模式”,它不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主要强调对自然的征服,缺乏尊重自然的意识,这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的线性过程。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到了资源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使用,后处理”、“先污染,后治理”,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其结果是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的成本过高,而且生态恶化的程度日益严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原料或产品的多次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为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自18世纪以来的工业社会,逐渐背离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发展原则,采取一种单链式或支链式的非循环、整体效益欠佳的线性方式。人们大量攫取自然中的资源,经过低效率的运转和加工,形成产品投放市场,被需求欲望越来越非理性的消费者所消耗,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统统抛入自然环境之中,由于循环链条中分解者的弱小,形成了“老账未还、新账又添”的环境恶化局面。这种以利润最大化和成本外部化为特征的非理性生产过程所呈现的单向性、不经济性和环境非友好性,已对人类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的过度消耗、产品的过度生产和社会的过度消费所遗弃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单靠自然本身的自净能力已无法消纳,于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在全球尺度上蔓延,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达到了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程度。于是人们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始学习健康循环的发展机制,按照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重新调整经济运行方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型转化,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参照物。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认识的又一次深化,由此引发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大变革,形成一种效率较高、物料较省、需求得到理性满足、自然环境维系良好的发展模式,即现在所谓的“循环经济”模式。[1]
“循环经济”模式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简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