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群:中国非常重要的城市旅游联合发展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随之崛起了一批城市群区域。其中,尤以80年代发展起来的珠三角地区和90年代以浦东开放为契机崛起的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

(一)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概况

长三角经济圈是从上海经济区发展到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城市联系紧密度最高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16个城市为核心。2013年4月,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淮南、滁州,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宿迁以及浙江省的丽水、温州正式成为长三角“新成员”。这样,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不断向周边扩散,其辐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浙江、江苏,现在已经扩大到江西、安徽等地区,影响了整个长江流域。长三角经济圈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发达的旅游业。该区位置优越,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海派文化、江苏文化、浙江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上海的都市游、江苏的园林游以及浙江的山水游实现了有效的资源互补,现已形成了长三角“金字塔”形旅游中心城市群。卞显红2008年把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群设计为“一核五城七带”的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以上海为核心,打造长三角地区旅游集散枢纽。5个空间集群分别为上海核心空间旅游集群、宁镇扬泰空间集群、湖嘉杭绍旅游集群、环太湖旅游集群、甬绍舟杭州旅游集群。2004年,长三角以全国1.03%的土地、5.89%的人口,创造了20.16%的国内生产总值,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54.6%。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中国旅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带。

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以及惠州和肇庆的部分地方,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转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制造业平台,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仅逾80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2227.2亿美元。与此同时,珠三角经济区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成功塑造了其旅游形象,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深圳、珠海自1980年设立为经济特区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均由一个小渔镇发展成了设施先进、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的海滨旅游城市。2005年,珠三角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1879.6亿元,其中,仅广州、深圳、珠海3市的旅游总收入就达到1160.7亿元,占该区旅游总收入的74.1%,“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国1/4,旅游外汇收入约占全国1/5,口岸入境游客人数约占全国4/5。广东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3.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11%,旅游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珠三角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4388.59亿元,其中,仅广州、深圳、珠海3市的旅游总收入就达到2986.89亿元,占该区旅游总收入的68%,珠三角旅游业旅游外汇收入1498663.12万美元,广州、深圳、珠海3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就达到1042384.51万美元,占珠三角旅游业旅游外汇收入的69.55%,佛山与东莞旅游外汇收入超过珠海,分别为120983.51万美元和126924.47万美元。5市外汇旅游收入占珠三角旅游业旅游外汇收入的75.26%,由此也可看出,珠三角地区在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具有一定的等级层次性。

(二)旅游业发展规模比较分析

从旅游业发展规模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十五”末,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总收入为748.4亿元,而同期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分别为4366.9亿元与1566.4亿元。“十五”期间,虽然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总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但到“十五”末,这一比重才接近10%,而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近50%的旅游总收入,且到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6.8%,珠三角地区虽然不及长三角,但也远远优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20%。2011年,山东半岛旅游城市群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111.2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达23.9亿美元,国内游客3.2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958.5亿元人民币。2011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231.15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达58.35亿美元,国内游客2.3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786.54亿元人民币。山东半岛旅游城市群旅游总收入与上海市持平,旅游外汇收入为上海旅游外汇收入的41%,2011年,珠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388.59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达946.7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441.89亿元人民币。山东半岛旅游城市群旅游总收入为珠三角旅游总收入的70%,旅游外汇收入为珠三角旅游外汇收入的2.5%,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发展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三)旅游业发展速度比较分析

从前面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规模的比较分析可知,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之间旅游业发展的差距很大,各个地区旅游发展速度,与各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发展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据此可以预测,长三角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一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万元(核心区10万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核心区13万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经济联动效应带动人员频繁的人员流动,根据长三角地区经济联动效应预测,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总客流量将达到55亿人次。二是长三角城镇化水平高。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三是长三角交通发达。四通八达的交通为旅游空间转移带来便利。尤其是宁波跨海大桥与宁波二桥的建设,能够缩短宁波与杭州和上海区域的距离;崇启跨海大桥贯通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港口与江苏省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将会使江苏沿海战略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从陆路上看,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是唯一的一条从亚洲到欧洲的水陆联动的区域生命线,从连云港、阿拉山口到欧洲,在国内大概途径11个省市,在国外途径31个国家,将近10900公里。这条线不仅带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联动发展,更解决了西部游客到长三角的空间转移问题,增强了西部对长三角的旅游吸引力。四是新的旅游吸引物不断增加。例如,2015年,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开业,必将会成为长三角新的旅游增长点。据初步估算,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将带动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140亿—180亿元的增量,拉动旅游业增加值大约每年100亿—150亿元的增量,迪士尼开园将撬动1000亿消费增量。到2015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5200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2.4亿人次,旅游就业30万人,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将提高到8.5%;到2015年,浙江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将提高到6%,旅游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三强之列。从以上资料可以清晰地推测长三角旅游发展的潜力巨大。

珠三角旅游发展前景也不容小觑。一是旅游定位准确。2020年,珠三角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珠三角旅游业一方面辐射大珠、泛珠、全国;另一方面,面向港澳、东盟、欧美,珠三角联系内外的“重要国际门户”地位未来将进一步凸显。一方面,以推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旅游圈一体化为重点,推进三大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先行,强化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合理布局,实现各旅游圈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旅游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加强与港澳、东盟的合作。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深化粤港澳旅游合作,积极先行先试,探索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二是经济发达。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三是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率先试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完善粤港、粤澳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增强联席会议推动合作的实际效用,积极开展与港澳海关合作,进一步推进在粤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旅游活动,优化“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鼓励与东盟开展旅游合作,建立旅游便利签证合作机制。2020年,珠三角旅游总收入将达到7600亿元左右,旅游创汇达到180亿美元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四是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开通广深港客运专线,尽快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以及与香港西部通道相衔接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深港空港合作等项目。特别是2016年港珠澳大桥落成后,香港至澳门及珠海两地的陆路距离将缩至30千米,行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港珠澳大桥直接联系的三个城市将形成珠海—香港—澳门的“1小时”时空圈。据引资距离弹性测算,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服务业中外资投入金额分别增加0.12%—0.17%。据初步估算,大桥的开通将为西岸各城市增加600亿—1000亿元人民币的GDP。五是新的旅游增长点不断涌现。2014年元旦通过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将作为港珠澳大桥时代的先锋者,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珠三角实现大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珠三角辐射粤西及大西南的枢纽型节点、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的重大平台,将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并加强与粤西及大西南地区、欧美等国际地区的合作。大广海湾经济区将着力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主题区,建立与港澳地区联动发展的“一程多站”旅游线路。珠海横琴与香港和澳门一起打造世界级的国际旅游黄金三角,形成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粤港澳共赢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拟建设的横琴免税区,将把香港购物天堂的成功经验和优势延伸至横琴,使横琴成为一个覆盖全境的免税地区。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很强的“动力型产业”,其外溢效应大,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显著,加上珠三角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开拓性,以及明显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机制优势及多样化的资源、产品优势,为珠三角旅游产业一体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山东半岛旅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潜力极大。一是经济发达。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的形成。山东省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2013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68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17.04美元,山东半岛旅游城市群生产总值为40629.09亿元,占山东省的74.3%,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有东营、威海、青岛、烟台、淄博和济南。2015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万亿元。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3万元左右。这从经济发展程度上进一步说明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发展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增长必将助推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旅游是新的增长契机。国家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新领域、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到202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之间国际旅游人数超过8亿人次。各经济体的旅游部门很可能会对跨境旅游提供签证通关等便利措施,如中美双方将为前往对方国家从事商务、旅游活动的另一方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10年的多次入境签证,为从事留学活动的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5年的多次入境签证;首尔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对普通中国人免签的韩国城市;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枢纽城市会率先被定位为东北亚区域旅游目的地。2014年11月10日公布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规定,中韩为“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自贸区,在开放水平方面,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中韩自贸区一旦建成,预计中国的GDP将增长1%—2%,韩国将增长2%—3%,届时,中韩有望形成一个人口13.5亿、GDP高达11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山东省积极强化通道建设,将加强人员互联互通,努力以顺畅的交通通道带动中韩、中日经济与贸易发展。尤其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西新区成立后,中韩自贸区已经提前进行先行先试。中韩自贸区建成后,贸易壁垒的消除,将有利于扩大中国对韩国产品的进口,提升向韩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在开展双向贸易方面,青岛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鼓励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建立更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继2010年12月山东与韩国开通威海—仁川通道后,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山东省已相继开通威海、青岛、日照、龙眼、石岛5条通道,2014年开通了烟台至韩国平泽的通道,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3月底,中韩实现贸易额33816.52万美元。山东半岛“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威海—仁川多功能轮渡将缩短山东与韩国的空间转移时间,适时开通中日陆海联运通道,以促进山东半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由以上资料分析,长三角旅游区、珠三角旅游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在未来仍然会呈现增长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要想缩小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就必须具有新的旅游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