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在光伏领域,中国曾与世界同时起步,但产业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近年来才出现迅猛发展势头,目前已经在光伏电池制造和技术水平上取得长足进展,光伏电池产量占到全球半壁江山。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研制和应用太阳能晶硅电池,但仅限于人造卫星上的使用,1975年宁波和开封两市先后建立太阳能电池厂,进行航空航天领域之外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和应用,但并未实现商业化生产和应用。直至1998年,中国政府才注意到太阳能发电,并开始进行示范项目的建设。此后,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行业企业进入量逐年增长,企业规模也逐渐提升。目前,我国在光伏产业链的中上游制造环节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虽然光伏产业链可以按照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次序,以及整个产业不同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划分为上中下游环节,但是,为了减小交易风险,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国内主要的光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业务上较多地采用了纵向一体化模式(如图3-3所示)。为了分析的便利性,下文将集中分析光伏产业链上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光伏应用等几个核心环节的发展现状。

img

图3-3 我国主要光伏企业及其产业链布局

资料来源:李俊峰、王斯成等:《中国光伏产业报告2011》,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1 多晶硅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展,对多晶硅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供给短缺造就了高额的利润,进而吸引了大量新企业的进入(包括新成立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进入),国内多晶硅产能和产量持续攀升。在国际市场上,多晶硅现货价格从2005年的55美元/公斤开始持续上扬,在2006年达到200美元/公斤以上,2008年初时更是高达400美元/公斤。如此高昂的价格吸引了大量企业的进入,2008年时全球高纯度多晶硅产量为5.2万吨左右,其中七大国际垄断厂商就占据了约4.9万吨,国内虽已有34家企业正在建设和试生产,但当年产量也仅有1500吨左右。经过近几年的产能扩张,国内多晶硅企业数从2007年的5家增加至目前的43家,产能从2005年的400吨迅速增加至2011年的16万吨,产量则从约80吨迅速增加至7.9万吨左右,年均增速高达215.6%,2011年的产量在世界中占比达到39.3%。国内多晶硅产量的提高有效缓解了光伏电池产能扩张的需求,多晶硅进口依存度从2006年的93.9%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38.2%,但是多晶硅的进口绝对额依然呈上涨趋势。如图3-4所示,自2009年以来,虽然我国多晶硅月进口量波幅有扩大趋势,但进口量依然呈显著的上升势头。根据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国内多晶硅进口量高达6.46万吨,2012年前11个月累计进口量已超过2011年全年,达到7.6万吨。

img

图3-4 多晶硅进口量及其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数据整理绘制。

四年时间内,国内多晶硅企业增加了7倍多,企业过度进入导致多晶硅产能扩张过快,市场需求增长慢于产能增速,最终促成了目前的“产能过剩”和价格的持续下跌。全球多晶硅产量的大幅扩张产生的供过于求,促使多晶硅价格从2008年的350万元/吨下降到了目前的17万—20万元/吨,价格缩水约330万元/吨,降幅高达94.3%。图3-5显示了2010年8月以来的国内重点企业多晶硅产品价格的平均走势,直观地反映出多晶硅产品价格的“暴跌”现象。在全球光伏行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多晶硅原料短缺的情况下,国内不少企业抓住时机,迅速在行业内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国内企业的进入主要依赖于国际垄断巨头的核心技术和设备,自身很少拥有技术积累和经验,在发展上则持续进行粗放式扩张,核心竞争力并未形成,在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使得投资成本高企。与国内多晶硅企业相比,国外多晶硅企业则拥有核心技术能力,且在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上优势更加突出,竞争力直接体现在产品的成本及品质上,这是当前国内多晶硅产品产能过剩,但进口额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所在,即“落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img

图3-5 重点企业多晶硅产品价格走势(平均含税价)

资料来源:PV News.

3.2.2 晶硅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中国太阳能电池产能由原来的几百千瓦一举提升至4.5MW。这一产业状态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只有2MW左右。此后,随着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光伏应用市场急剧放大,以及2001年成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超常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诸多企业纷纷效仿尚德进入该行业,促进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光伏电池产量已从2005年的146MW迅速增长至2010年的13.5GW,年均增速达到147.3%,光伏电池产量已经多年持续位居世界榜首。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史利民在第七届亚洲光伏论坛上发表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国共有光伏电池企业约115家,产能合计达36.5GW,全年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GW,约占全球的65%。其中,14家企业的产能在1GW以上,占总产能的53%;100MW—1GW之间的企业共63家,占43%;剩余的38家企业的总产能仅占全国的4%。总体来看,国内光伏电池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并不高,各主流企业的产能扩张速度不相上下。此外,虽然国内光伏电池产能和产量均持续扩张,但随着各大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的一体化趋势,光伏电池被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主流企业都将自身电池产能的扩张作为压低下游组件制造成本的重要手段。虽然表3-3中显示国内各大主流光伏企业电池产能规模在大幅扩张,但近年来除了河北晶澳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电池销售外,其他各大企业的主要销售产品均逐渐转向组件产品。因此,光伏电池领域的竞争逐渐转向中小电池生产企业(自身无下游环节)和各大企业的下游组件环节。

表3-3 国内主流光伏企业电池产能规模 单位:MW

img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各年年报整理,“—”表示数据缺失。

从区域分布来看,虽然国内不少省市在发展光伏产业,但目前国内太阳能电池企业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浙江和江西四个省。如图3-6所示,2011年江苏、河北、浙江和江西四省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为3.37GW、2.62GW、1.99GW和1.34GW,占到全国产量的26%、20.2%、15.3%和10.3%,合计比重达71.8%。

img

图3-6 2011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区域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数据绘制。

3.2.3 光伏组件产业发展现状

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组件产业是我国光伏企业进入最早的环节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国内光伏组件产量已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产品质量稳步提升。1994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仅有1.4MW,到2000年时也不过只有3.3MW,6年间仅增长了1.9MW。2005年以来,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的拉动,国内大量企业通过转产、扩能、新设立等方式进入该领域,促使国内光伏组件产业进入成长快车道。截至目前,国内形成了400多家光伏组件企业,光伏组件总产量从2005年的200MW增长至2011年的21GW左右,年均增速高达117.2%,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

在光伏组件环节,企业大量进入,以及既有企业产能大幅扩张促使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和产量迅猛增长,市场需求则受政策显著影响,市场容量扩张速度相对缓慢,供求不平衡促使光伏组件市场价格竞争加剧。如表3-4所示,近年来国内主要的光伏企业组件销量实现了数十倍到数百倍的增长,但组件产品的价格则出现大幅下降,2005年以来的降幅普遍在1/3左右。与此同时,组件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走量、不走价”的特征。2011年,国内光伏组件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全年光伏组件出口平均价格为1.41美元/W,出口均价同比下降了27.6%;国内光伏组件全年出口量同比增长27.2%,总量达到15.3GW,出口金额却同比下降了7.9%,为21.5亿美元。2011年,国内主要光伏组件企业经营活动都呈现出“出货攀升,业绩恶化”的状态,例如,晶科能源的组件出货量达到950.5MW,同比增幅达97.9%,创造了其出货量纪录,但净利润同比下降了69%(2.73亿元);尚德电力组件出货量同比增长33.3%,但净利润却由2010年的22.08亿元转为净亏损8.44亿元;英利组件出货量为1603.8MW,同比增长为51.1%,但全年营业利润却净亏损达32.09亿元(2010年同期净利润为13.87亿元)。

表3-4 国内典型企业光伏组件销量与价格趋势

img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企业年报数据整理,其中韩华价格数据使用其年报中的汇率将人民币折算为美元,“—”表示数据缺失。

3.2.4 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光伏设备产业是指整个光伏产业链条上用于制造各环节产品(生产原料、电池组件、零部件等)的机器设备,主要包括硅棒/硅锭制造、硅片/晶圆制造、电池片制造、晶硅(薄膜)电池组件制造等几大类设备(如表3-5所示)。目前,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已全面具备光伏电池制造的整线装备能力,掌握了光伏产业链相关环节生产设备,以及相应检测和模拟器等设备的生产和制造技术,部分产品开始出口(如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单晶炉、多晶铸锭炉、层压机、检测设备等)。其中,单晶炉设备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绝对比重,而且还批量出口亚洲,多线切割机研发已取得突破,多晶硅铸锭炉已开始在国内大量应用。2011年5月,在VLSI Research发布的《2010年全球十大光伏设备厂商排名》中,中国科技电子集团公司第48所凭借2.95亿美元的年收益额成为首个跻身光伏装备制造业全球十强的中国企业。根据48所的数据,在10个光伏电池制造生产线设备中,已有8种实现国产化,且其中有6种[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清洗/制绒机、去磷硅玻璃(PSG)设备、低温烘干炉]已在国内生产线上占据主导地位,2种(管式PECVD、快速烧结炉)虽与进口设备并存但份额正逐步增大。目前,虽然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和平板式PECVD国内已有生产,但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自动分拣机目前仅达到国际中等水平,高温烧结炉国内技术明显提高,已开始批量使用,但这些设备仍然以进口居多。

表3-5 光伏设备制造产业分类

img

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光伏设备制造水平已有显著提升,整体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已经成长起来一批优秀的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目前,国内光伏设备制造产业虽然已经基本能够支撑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是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需要依靠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弥补设备的性能和质量劣势。

3.2.5 光伏应用市场发展现状

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起步较晚,且发展较慢,但近两年在政策的强力拉动之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直到1998年,中国政府才开始关注太阳能发电,并于当年建立了第一套3MW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才正式开启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特指民用/商用)的先河。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政府牵头的示范项目,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利用还很远。2000年,国内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仅有19MW的规模,2000—2008年,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年均增速仅为28.9%,远低于欧洲69.6%的年均增速,略低于美国的30.2%。自2009年开始,国家将光伏产业纳入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伴随着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相继落实,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受到极大刺激,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28MW,同比增幅高达406.7%,近两年以来的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增长均在100%以上。2011年我国又出台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正式宣告光伏产业上网电价政策的施行,2011年底,全国初步统计的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2GW(实际安装量可能达到2.5GW以上),同比增长约323.1%,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比重的约7.4%;国内光伏市场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1GW,同比增长246.4%,占到全球比重的约4.4%(如图3-7所示)。我国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已经启动,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但政策依然是市场扩散的支撑主力。

img

图3-7 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EPIA、Global Market Outlook for Photovoltaics Until 2016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一般而言,光伏应用市场主要划分为地面电站、商用/工业、住宅三类。从我国光伏产品应用市场细分情况来看,可以划分为农村电气化、通信和工业应用、路灯和分散利用、城市BIPV和开阔地并网发电等几类。在2007年以前,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主要集中于农村电气化、分散利用以及通信和工业等领域。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大型地面电站的建设,2009年和2010年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大型地面电站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4.2MW、108MW和188MW、285MW(见图3-8)。2011年是我国光伏应用市场扩张最为迅猛的一年,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大型地面电站新增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0MW和2.1GW,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02.1%和636.8%。

img

图3-8 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细分

资料来源:王斯成:《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应对国际光伏形势新变化》,《太阳能》2011年第4期。

从光伏应用市场的区域分布来看,2011年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以青海、宁夏、江苏和甘肃为主,四省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到全国的74%;从开发商的市场集中度来看,2011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项目开发容量占到全国的16%,其次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的10%,位居前四位的开发商合计占到全国的40%。此外,在光伏电站项目开发上,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典型特征,民营企业中只有浙江正泰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