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与本书有关的概念界定
与本书主题相关的主要概念有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分异、空间隔离、农民工、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等,以下对这些概念做一简单概括,并界定出本书在何种范畴上使用这些概念。
(一)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指一个城市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它并非一个空洞的物理空间,而是反映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政治甚至意识形态。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了物理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生态的以及感知的属性。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变动的过程,如王兴中(2000)认为城市空间研究范围经历了从自然空间结构到经济空间结构再到社会空间结构的一个转变过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城市发展有机体到城市土地利用再到城市生活质量问题。福利(Foley,1964)认为,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韦伯(Webber,1964)将关注点专注于城市空间结构,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形式是指城市空间各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过程则是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伯恩(Bourne,1971)认为城市空间是指城市空间的要素分布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应集中在居住分化与社区、居民意识与行为、城市内社会场所感知、生活的社会基础、城市组织与生活领域、住宅与市场、土地利用权利与管理、城市生活质量、社会背景与政治(Laumann and House,1970)。
在本书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联系起来,分析城市中具有不同阶层地位的群体在城市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在城市空间位置中的流动变化状况,并探讨这些空间位置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以及空间位置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关系,重点放在外来人口群体和城市居民群体的比较上。
(二)社会极化、空间分异与空间隔离
社会极化,简单来讲就是社会的两极分化,指社会成员依照某种标准或在某一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极端。常见的社会极化的表现有:贫富分化明显、特权等级与贫困阶层长期共同存在于同一社会、阶层间的相互敌视与仇恨等;社会极化表现在城市空间上便是空间分异或空间隔离。
分异从历史文献来看,含义有三:①分开居住,如《管子·四时》第四十有文“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②不同寻常;③区别。空间分异包含了“分开”、“区别”的意思,指不同的群体、机构在城市空间的分布上呈现出同类相聚、异类分异的现象。空间分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异有利于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空间分异本身并不一定体现了社会排斥或社会剥夺,关键在于分异的程度和分异产生的原因。地理学者在研究城市空间时大都使用的是空间分异一词,他们大都持一种价值中立的“科学”立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
空间隔离虽然在空间表征上与空间分异一样,都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群体分居于城市的不同空间,但相对于空间分异来讲,空间隔离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因而城市社会学者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大多使用的是空间隔离而非空间分异这一概念。空间隔离包含了自我隔离和他人隔离即主动隔离和被动隔离两个方面,主动隔离是通过个体的主动选择使得自己处于一种和他人相互疏离的状态,也就是吉登斯所说的“精英反叛”,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这种隔离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优势或特权。但更多的时候,空间隔离是针对弱势群体或特定群体的,这些弱势群体成员往往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和个体自身的原因而被迫处于一定的城市空间,其背后体现的更多的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无奈选择。本书在研究时主要使用空间隔离这一概念,对外来人口的职业空间、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的隔离状态进行描述,并分析造成隔离的原因及隔离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
在本书中,空间隔离指的是外来人口和城市居民在空间上的分隔程度,具体测量时,将空间隔离分为三个层面(职业空间、居住空间、公共空间)进行测量,其中职业空间和居住空间比较简单,指向明确。
职业空间指的是个体的工作空间,主要是指工作区位、工作场所,在本书中用“工作所在区位”和“工作场所”来表示,还包括跟工作有关的本单位外的职业空间。居住空间主要指个体所居住的场所,如居住的社区区位、社区性质、住房性质、住房内部空间结构等。
而公共空间相对比较复杂,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城市公共空间一直被许多城市研究学者所关注,如美国城市规划学者纽曼(转引自李德英,2000)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用于人们消闲、娱乐、运动的公共场所”。这个定义表明了公共空间的丰富内涵,它可以是室外的,如广场、道路、公园等,也可以是室内的,如电影院、体育馆、商场等。公共空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场所,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私密空间的领域。根据城市公共空间的外在形式,可以将其分为: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公园空间和室内公共空间。本书选择了十类指标对外来人口和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进行测量。具体为:①公共图书馆;②书店(图书市场);③博物馆;④音乐厅、美术馆;⑤体育馆;⑥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⑦公园、动(植)物园;⑧电影院;⑨咖啡馆、茶馆、酒吧;⑩网吧。
在具体的测量中,分别从外来人口和城市本地居民角度对他们在三个空间维度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具体指标如表2—1所示。
表2—1 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的空间隔离测量指标

(三)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农民工
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和农民工是经常被人们用来描述城市化背景下中国人口大迁移时用到的三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差异。首先,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条件下特有的概念。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或生活的人口,理论上来讲,它包括农村向城市、城市向城市、城市向农村的人口流动,但从中国人口流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几乎将流动人口等同于农民工。事实上,流动人口的概念外延要更广一些。
外来人口指在本地居住但户口在外地的人口,相当于流动人口中的以某个地方为参照的流入人口。在针对某个城市而言时,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统计口径是一致的。例如,西安市的外来人口指的就是居住在西安,但户口不在西安的人口。
农民工相比起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其统计口径要稍小一些,特指那些户口为农村户口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包括在本乡镇务工和本乡镇以外务工人员两部分,一般把调查年份内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称为外出农民工。对农民工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外出农民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跨乡镇以上外出农村劳动力。
本书中所用的主要是外来人口这一概念,其构成主体是农民工。
(四)社会融入、城市融入
关于社会融入概念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社会融入源于涂尔干,在涂尔干那里,这一概念有时被称作“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保持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后来,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发展了这一概念,虽然芝加哥学派并未直接使用社会融入或社会融合这样的概念,但他们在研究美国的欧洲移民时提到了这些人的社会适应问题,这与社会融入有着同样的内涵。社会融入概念的另一种说法是作为一个政策概念,是在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融入是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的一个对策。欧共体第一次提出了社会融入的标准,此后,这一概念被大量使用,但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定义。2003年,欧盟对社会融入下了一个定义:社会融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机会和资源,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享受正常的生活,以及在他们居住的社会认为应该享受正常的社会福利(转引自嘎日达、黄匡时,2008)。
国内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外来人口或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方面。许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也都给社会融入下了定义,涵盖了从抽象层面到操作化层面。虽然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社会融入并非只有一个维度,而是包含了多个层面,“社会融入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多维的、互动的概念”(杨菊华,2009);风笑天(2004)在对三峡移民的研究中,将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分为经济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四个方面;王桂新等(2008)从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参与、心理认同五个维度测量了上海市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李树茁等(2008)则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分为行为融入和情感融入两个维度;杨菊华(2009)将社会融入分为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另外还有张文宏、雷开春(2008),杨黎源(2007)以及很多其他学者也都从操作层面上将社会融入进行了维度划分,构建了具体的可操作化指标。关于社会融入的测量将在第六章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书中,用的是城市融入这一概念,指的是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实现空间地理上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同时在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适应城市生活,在心理上对城市产生认同的过程。社会融入由五个层次组成:经济层次、生活方式层次、社会交往层次、身份认同层次和社会距离层次(可以将身份认同层次和社会距离层次视为心理层面)。虽然一般认为,这几个层次呈现出由易到难的过程,经济层面的适应最为容易而心理层面的适应最难。但实际上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后的社会融入似乎并不一定遵循这样的进程,尤其对于新生代外来人口来说,他们在城市融入时这几个层次总是交织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倒过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