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本书尝试给出一份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较为完整的资料,并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整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逻辑线索。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本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已有文献的实证研究样本局限于有限年份的截面数据或者某一行业领域的样本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本书的数据统计在1990—2009历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相关公告的基础上得出,涉及中国股票市场将建立以来所有变更过IPO募资投向的公司,对募资投向变更总体情况的反映更为全面。
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书对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研究遵循“前因—后果”的逻辑线索;对于募资变更动因的探讨,无论是制度诱因还是非制度诱因,均从变更行为“事前”与“事后”两个方面考察引致该种行为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于募资变更后果的探讨,则以该种行为产生影响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为线索展开研究,分别检验作为短期效应的市场反应和作为长期效应的公司绩效。这是以往研究文献不曾有过的尝试。
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已有涉及上市公司募资投向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文献均采用单一财务指标,如息前税后利润(陈菲,2006)、净资产收益率(杨全文,2009)、总资产收益率(陈美玉,2007)等。本书在检验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选取了反映公司资产运营能力、债务清偿能力、盈利能力的12个财务指标构成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反映公司整体绩效水平的综合得分,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作用后果,这也是本书对该问题的研究作出的一点贡献。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是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深入探究。本书在尝试理清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前因—后果”这一逻辑线索的同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着相当的不足。
就研究内容而言,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不仅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还包括以增发和配股为主要形式的股权再融资,由于首次公开发行与股权再融资在获批的难易程度以及融资的动因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本书的研究没有涉及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投向变更问题。另外,本书没有就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监管问题独立成章探讨,这是本书的一点不足。
就研究方法而言,对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制度因素以及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对投资者偏好的影响,本书未能进行实证检验;对于募资投向变更的动因及后果的研究,本书主要基于公开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而未能结合问卷调查或者具体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这将是笔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努力的方向。
就研究的结果而言,本书的研究发现:关联交易型的募资投向变更在市场反应和公司绩效方面与非关联交易型变更均有显著差异,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信息效应即公司绩效也存在差异,但本书没能对此做出深入的解释。此外,对于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变更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隧道效应”、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日历效应”,以及计划募资投向与公司主营业务的“行业匹配”问题,本书的研究仅仅是发现这些问题,而没有就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这些都将成为笔者的后续研究内容。